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大學不讀研?出分前想都不敢想

2月15日,2019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初試成績出分日如約而至。

在微博熱搜#考研成績#裡,有人歡喜有人落淚,也有還未出分得同學,焦慮地懇求“考研成績你快從熱搜上下來吧,我看著你很慌”。

當然了,那些分數得意的學霸,早已急不可耐又含蓄地曬出400+的分數,今年度的第一幕大型扎心現場由此展開。

2019年,全國研究生招生考試報名人數達290萬創下歷史新高。二戰考研,辭職考研,高齡考研都不是什麽稀奇事了,沒有打算讀研的人,仿佛才是本科畢業生裡的非主流。

放眼望去如今的大學校園,有多少初入象牙塔的新生,或是焦慮忐忑的畢業生,早就已經形成了這樣一個共識:

不讀研?這可是一件我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23歲,待業,失學,二戰考研

@阿舞 23歲 上海

去年的這個時候,我真是緊張得要死了。

比起查個人分數,在報考學校官網查成績會更快一些。出分時間一到,我就盯著官網發布的成績——那是一張長長的表格,一張密密麻麻地寫著學號和全國排名的表格,找了半天的自己,簡直比一個世紀還要漫長。

畢竟,有500多號人呢。

最終,我沒有成為進入複試的那40名優秀選手,也沒有成為最終被錄取的那25名新生之一。我以5分之差,落榜了。

出分的時候有多緊張,那就說明自己可能就有多菜吧。因為把握不夠,便只能將希望全部投注在運氣上。

那緊張是包含著僥幸的,多少像是賭博。

而我分外緊張的原因,是我知道自己其實並沒有複習得太好,卻又忍不住祈求結果能出奇跡。

那時我大哭了一場,沒有什麽用。於是我去看了心理醫生,似乎好一點了。好吧,其實是昂貴的谘詢費逼得我要自愈。

由於分數差距不多,我媽就煽動我再考一次。我有不甘心,也很猶豫,然後決定先去外面實習。

多少人是因為不想工作而讀研的,我不知道,我隻記得實習一結束,我就立馬報了個考研輔導班。

23歲,待業,失學,我媽開玩笑說,她擔心我壓力太大要跳樓,16號出成績之前特地從老家跑來上海陪我。

等待命運宰割的人是我,可反倒換成我來安慰我媽了。和第一次緊張到爆炸的考研複習相比,第二次複習之路我走得很松弛。

我心裡一直在想,只要比去年多考幾分就行了。少掉的那些緊張,大概就是我多出來的希望吧。

沒有學術理想,難道就不配拿文憑嗎

@馬路 26歲 北京

本科畢業前夕,不少人在就業與讀書之間猶猶豫豫,我覺得自己對學術並不感興趣,所以基本沒打算過要讀研。

我成績還不錯,保研名額確定之前,我的專業排名穩在保研指標內,當時還想上演一場“棄保”的裝X戲碼。

沒想到,各種綜合測評的分數加上之後,我的排名就掉出隊伍之外了。

聽同學說,院裡有一位學霸,加上了學生會幹部、社會實踐、論文發表、國創校創項目七七八八的附加分後,成績甚至到了一百零幾分(滿分100)。

當然了,與這位學霸相伴的,也少不了諸如論文是花錢買的、在學生會裡勾心鬥角、和輔導員關係甚好等等傳說。

這讓我對所謂學霸,所謂文憑更加嗤之以鼻。

今年是我本科畢業後在北京工作的第三個年頭,保研考研那些校園故事,已經離我很遙遠了。

沒想到,也就是在不久前,我居然在工作之餘,生出了一個讀在職研究生的念頭。

我手頭有了一些積蓄,明年將和戀愛五年的女友訂婚,我們在杭州貸款買了一間小房子,打算之後去那裡發展和生活。

其實,做出讀在職研究生這一決定,不是因為我突然對學術感興趣了。

只不過,如果之後想要跳槽到新的城市,這一紙文憑應該能給我加點分、鍍點金吧。

寫不完論文很煩,寫完論文,也煩

@朱珠 24歲 北京

考上國內985top3本科,並且成功留在本校讀研的人,應該是沒資格說自己慘的吧。

是的,別人只會覺得,身在這麽好的學習環境,享受最頂級的教育資源,要是還抱怨還學不好,只能是我自己作的。

比如,每次同門開分享會,我都會特別煩躁。明明沒時間看文獻卻要認真聽講,越聽不懂就越是焦慮,時間一分一秒過去,又開始擔憂deadline迫在眉睫的開題報告,如坐針氈之際,導師又開始布置起了新的論文新的研究……

讀研以來,我幾乎是活在接踵而至的論文堆砌的一團亂麻裡,活在焦慮與愧疚交疊著的陰影裡,一方面不想做,一方面又不甘心隨隨便便糊弄過去。

我承認自己能力有限,承認自己學術興趣有限,甚至有時還會懷疑,這條當初我認為相對正確的路線,會不會成為我未來的阻礙呢?

畢竟,三年讀下來,我就二十五六歲了。

今年過年回家,我依舊抱著電腦一邊唉聲歎氣,一邊一鼓作氣地肝論文,甚至還刷新了在高速公路收費站裡趕論文、在家族聚會ktv裡趕論文、在喧嘩的婚禮現場趕論文的記錄。

三姑六婆在一旁嘖嘖稱奇地誇我勤學刻苦,只有我自己知道,說好的不要再在deadline前才突擊日產上千上萬字,我又沒有做到。

從前,不讀研是一件我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思南 23歲 成都

如果說北大畢業生找不到工作,清華大學生畢業卻失學,他們就“泯然眾人”了,那我可能就是個庸人了吧。

我985學校本科畢業,在爸媽的督促下匆忙申請了海外的研究生,沒拿到offer,這成了我和他們之間一個很大的心結。

工作半年多,我甚至有點慶幸那時的失學,因為其實當時我對於要學什麽專業,未來做什麽,是很不確定的。

人生有太多種選擇了,可是在父母眼裡似乎只有一種才是完滿的,就是他們走過的路的2.0版。

讀研越早讀完越好,學歷越快拿到越好,仿佛和當年那個只知道高考要考高分,卻不知道是為了什麽的高中生一樣。

前段時間,我在朋友圈看到一位“眾人”隊伍裡的夥伴——北大畢業,申請國外讀研失敗,留京工作,成為普通的北漂,被身邊人各種惋惜。

他卻一直很輕鬆,很豁達,還列了一條本科反思清單:

細數本科階段常有的誤區/偏見困惑

- 不想承認自己的論文都是DDL前一天趕出來的

- 不知道讀完自己的專業後能幹嘛、要幹嘛

- 不讀研是一件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 喜歡讀書和寫作就是適合做學術

- 不清楚自己做研究的真實水準(高估/低估)

- 不想承認自己羨慕從冷門文科轉經管類的同學,口頭上還是要恭維

- 讀不下書的原因是沒有一個不受打擾的環境,希望有一段完全不受外界打擾的讀書時光

我多麽希望能早一點明白這些道理,但經歷之後才明白,也沒關係。

關於讀書,我們不是為了頂撞上一輩而做出相悖的決定,而是希望在找到了自己的方向之後,做出更好的決定吧。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