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嫦娥四號月球探測器成功發射 將開啟首次月背之旅

記者從國防科工局、國家航天局獲悉:12月8日2時23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嫦娥四號探測器,開啟了月球探測的新旅程。嫦娥四號探測器後續將經歷地月轉移、近月製動、環月飛行,最終實現人類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開展月球背面就位探測及巡視探測,並通過已在使命軌道運行的“鵲橋”中繼星,實現月球背面與地球之間的中繼通信。

嫦娥四號任務的工程目標,一是研製發射月球中繼通信衛星,實現國際首次地月拉格朗日L2點的測控及中繼通信;二是研製發射月球著陸器和巡視器,實現國際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和巡視探測。

嫦娥四號的科學任務主要是開展月球背面低頻射電天文觀測與研究;開展月球背面巡視區形貌、礦物組份及月表淺層結構探測與研究;試驗性開展月球背面中子異塵餘生劑量、中性原子等月球環境探測研究。

為增進國際交流與合作,擴大開放共享,嫦娥四號任務中,與荷蘭、德國、瑞典、沙特開展了4項科學載荷方面的國際合作,搭載了3項由哈爾濱工業大學、中山大學、重慶大學等國內高校研製的科學技術試驗項目。

據介紹,2014年,嫦娥三號任務圓滿完成後,國防科工局牽頭組織開展了嫦娥四號任務實施方案調整的論證工作。綜合考慮國際前沿、科學價值、經濟和技術可行性等因素,最終確定了月球背面軟著陸和巡視探測的總體方案。月球背面具有獨特的電磁場環境和地質特徵,特別適合開展低頻射電探測等空間天文學研究和月球物質成分探測等科學研究。同時,月球背面著陸探測尚屬國際空白,有利於增進人類對宇宙未知奧秘的認知。

嫦娥四號任務於2016年1月經國務院批準正式實施,包括中繼星和探測器兩次任務。“鵲橋”中繼星於2018年5月21日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征四號丙遙二十七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進入環地月拉格朗日L2點使命軌道,目前狀態正常。

探月工程自2004年正式啟動以來,已經取得“四戰四捷”。2007年,嫦娥一號任務實現繞月探測,實現了中華民族千年奔月夢想;2010年,嫦娥二號成功發射,獲得國際最高的7米分辨率全月圖和月球虹灣地區1.5米高分辨率局部影像圖,飛至150萬公里遠的日地拉格朗日L2點進行環繞探測,此後對700萬公里外的圖塔蒂斯小行星進行高精度飛越探測,不斷刷新中國高度;2013年,嫦娥三號成功落月並開展月面巡視勘察,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的第二步戰略目標全面實現,嫦娥三號著陸器成為了在月球表面工作時間最長的人造航天器;2014年,再入返回飛行試驗任務圓滿成功,突破和掌握了航天器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再入返回關鍵技術,對我國月球及深空探測乃至航天事業的持續發展具有重大意義。探月工程各項任務的連續成功,開啟了中國人走向深空、探索宇宙奧秘、增進人類福祉的時代。

探月工程重大專項由國防科工局牽頭組織實施。嫦娥四號任務由工程總體及探測器、運載火箭、發射場、測控、地面應用五大系統組成。其中,工程總體由國防科工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承擔;探測器、運載火箭分別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研製生產;發射和測控任務由中國衛星發射測控系統部負責;地面應用系統由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承擔,有效載荷由中國科學院和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相關部門研製。此次發射任務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第294次發射。

新聞多一點:

解讀探月工程的“四戰四捷”

探月工程(嫦娥工程)是我國航天繼人造地球衛星和載人航天之後的第三個裡程碑,是國家重大科技專項的標誌性工程。計劃在2020年前按“繞、落、回”的發展思路分三期組織實施,實現探月工程既定目標。

1.探月工程一期(2004年—2009年):2004年1月23日,國務院批準了國防科工委、財政部《關於繞月探測工程立項的請示》,標誌著月球探測工程一期——繞月探測工程正式立項,從而開啟了探月工程的光榮征程。

2.探月工程二期(2008年—2014年):2008年2月15日,國務院批準探月工程二期立項。主要目標是實現在月面軟著陸,開展月面就位探測與自動巡視勘察。

3.探月工程三期(2011年至今):2011年1月7日,國務院批準探月工程三期立項,標誌著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最後一步正式啟動。三期工程擬實施兩次采樣返回任務,分別命名為嫦娥五號和嫦娥六號任務,將首次採用無人月球軌道交會對接方式實現月面自主采樣返回。為降低工程風險,探月三期決定實施一次再入返回飛行試驗。再入返回飛行試驗驗證了地月空間往返一系列關鍵技術任務。

從探月工程一期至今,我國共進行了四次發射:

1、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號成功發射,11月26日,嫦娥一號衛星傳回第一幅月球圖片數據,標誌著探月工程一期任務圓滿成功。嫦娥一號衛星在軌有效探測16個月,於2009年3月1日受控撞月,為工程畫上圓滿的句號。探月工程一期首次實現我國自主研製的衛星進入月球軌道;利用CCD立體相機對月球進行環繞探測,獲取了120米分辨率的全月影像圖以及鈾元素含量分布圖等。

2、嫦娥二號任務。2010年10月1日嫦娥二號成功發射,經過在軌探測10個月後,於2011年8月25日飛赴日地拉格朗日L2點,並進行環繞探測;環繞探測近半年後,飛離L2點,於2012年12月13日,與圖塔蒂斯小行星近距離交會並獲得清晰影像;之後飛向更遠的深空,成為我國首顆繞太陽飛行的人造小行星,創造了中國航天器最遠飛行紀錄。嫦娥二號為嫦娥三號驗證了部分關鍵技術,詳勘了落月區域;在月球軌道有效探測10個月,利用改進的CCD立體相機對月球進行了環繞探測,獲取了世界上首幅7米分辨率的全月圖和1.5米分辨率的局部圖;利用γ射線譜儀、高能粒子探測器、太陽風離子探測器發現了月表鉻元素和微磁層、太陽風加減速等現象;獲取了圖塔蒂斯小行星的清晰影像;創造了中國航天器最遠的飛行記錄。

3、嫦娥三號任務。2013年12月2日嫦娥三號成功發射,14日探測器如期著陸,15日著陸器與巡視器(玉兔號月球車)成功互拍,標誌著嫦娥三號任務取得圓滿成功。嫦娥三號任務是我國首次在地外天體軟著陸,為中國航天開創了月面就位探測和機器人巡視探測的新模式。創造了中國航天的多個首次:首次研發地外著陸、巡視航天器平台,且實現月面遙操作;應用30.4nm波段極紫外相機對地球等離子體層進行大視場成像;月基天文望遠鏡觀測到了各天體近紫外波段的亮度和變化;測月雷達對月殼淺層剖面結構進行了分析;8種有效載荷全部按計劃進行科學探測,共獲得各級數據約3000GB。

4、再入返回飛行試驗任務。2014年10月24日,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飛行試驗器發射,經過8天的飛行,11月1日,在距地球5000公里處服務艙與返回器受控分離,返回器以“半彈道跳躍式”高速再入地球大氣層,安全精確著陸在內蒙古四子王旗,為嫦娥五號任務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此後,服務艙順利完成了大橢圓停泊軌道飛行段、地月轉移段、地月L2點環繞飛行段、近月製動段和環月飛行段共5個階段的拓展試驗,取得豐碩成果。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