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裁員潮背後,互聯網公司借機清洗“人才泡沫”

文 / 巴九靈(微信公眾號:吳曉波頻道)

最近,小巴的大學校友群裡,彌漫著一股裁員的味道。

前幾天,一位在大公司做新項目的校友說,他所在的部門被合並,自己不幸被裁,拿了N+1賠償,下周就要滾蛋了。

另一位校友說,他的部門已經裁員三分之一,他已經做好了被裁的準備,簡歷都更新好了。

還有一位校友說,他每天都會緊張地看一看公司微信群的人數,如果人數減少了就說明公司也開始裁員了……

這些同學大多就職於互聯網公司,這些公司前幾年還風光無限,時不時傳出融資、上市的消息,但這兩年,明顯日子難過了,特別是最近,頻頻傳出裁員傳聞,公關更得忙著澄清傳聞。

轉眼間,互聯網圈內的問候變成了——“保住工作”。

裁員潮之下的眾生相,令人錯愕不已。

滴滴宣布將裁員15%,涉及員工超2000人。不過,因為豐厚的補償,有滴滴員工表示“大家本來都怕被裁,知道補償以後都希望被裁”,竟然裁出了幸福感。

美團被爆出3分鐘簽字畫押滾蛋,根本沒有反應機會,負面新聞爆出後,當天股價應聲下跌。

人人車裁員掀起大風波,被裁員工上門維權,公司還被傳出“宣布破產”“關閉所有站點”“資金鏈斷裂”等消息。

《財經》報導,網易有一輪較大幅度的裁員,嚴選裁員30%—40%,味央裁員近50%,公關部裁員40%……對此,網易回應:公司確實正在進行結構性優化。

互聯網寒冬中,不斷有公司加入裁員大軍,但也有公司逆勢招人。比如,阿里日前宣布,不僅不裁員,還將繼續開放招聘。蘇寧張近東表示,2019年將進一步擴大吸納就業規模,計劃新增8萬多人。

而有的公司一邊裁員,一邊招人,也是讓人看不懂。近日,京東宣布2019年的新增崗位需求預計將達1.5萬人。而就在前不久,京東還宣布今年將末位淘汰10%的副總裁級別以上的高管。

據智聯招聘數據統計:2018年第四季度互聯網、電子商務行業招聘需求同比下降23%。2018年第三季度招聘需求人數出現了近8年來首次同比和環比均下降的情況。

互聯網行業野蠻生長期已過,資本浪潮退去,泡沫一點點破裂,難免有很多人受到波及。

小巴邀請了幾位大頭,分析了寒冬中的互聯網行業、互聯網公司以及互聯網人,快來看看他們是怎麽說的。

魏武揮

天奇創投基金管理合夥人

科技專欄作者

互聯網公司裁員過冬

也有公司借機換血降低成本

這波互聯網裁員潮跟經濟大環境有分不開的關係,具體反映到行業中:

一方面,投資機構更謹慎,投資規模縮減;

另一方面,企業預期不好,部分上市企業對未來經濟的預期不樂觀,就會采取預期性的風險管理,於是裁員準備過冬。從這個角度看,裁員其實波及到各行各業。

但相比之下,互聯網行業受到的影響更大,畢竟對於不少互聯網創業公司來說,得靠投資款才能續命,草創期間沒有利潤,沒有形成自我造血能力。

在相對比較難過的時期,互聯網公司大多有兩種做法:

一種做法是聚焦業務。特別是有一定規模的公司,通常會聚焦主營業務、現金流業務,或公司認定的、未來能帶來豐厚回報的業務等。

這時候,大公司內那些沒有形成自我造血能力的業務部門,往往會進行裁員。比如近期網易就砍掉了一些邊緣業務,也是一種預期性的風險管理。

再比如百度,認定了人工智能方向,這塊就沒有太大的縮減,即使當前的業務並不能為它帶來許多現金流上的回報,還需要一段時間,但它不能完全放棄,否則未來的發展就會受限。

另一種做法是換血。在裁員潮中,也有不少公司在招人。相對來說,剛畢業的年輕人薪水成本較低,一些公司就借此機會換掉那些拿著較高薪水、能力一般、無法為公司創造高價值的老員工。

比如京東,一邊末位淘汰10%的高管,一邊新增了一線員工及基層管理者1.5萬人。相對來說,末位10%的高管薪水較高,但能力欠佳,而新增的一線員工及基層管理者的薪水成本就會低一些。

而具體到從業者,是否會被裁,得看其自身的價值。當然,裁員也很考驗領導者對員工價值的判斷能力。

劉潤

潤米谘詢董事長

公眾號:劉潤

企業用人成本為員工薪水的三倍

裁員潮的主力軍是尚未盈利的互聯網公司

說裁員之前,先來算算企業的用人成本。根據我以前在微軟任管理崗位以及後來的創業經歷,一家公司雇傭1名員工,所需要花費的成本,是這名員工薪水的3倍。

比如,月薪1萬的員工,公司實際支出是3萬,粗略計算,其中1萬是薪水,另外2萬是各種稅費、房租、廣告、福利、公司運營等公設費用。

而且,隨著公司規模擴大,還需要增加中間管理層,這部分員工主要負責分配任務、管理團隊以及檢查工作等,並不直接創造價值,也是很大一筆成本。

一般來說,一名中間管理層手下有6名員工。舉個例子,一家公司有1個老闆,6個管理層,36個員工,管理層佔公司員工比例為16%。實際上有些大公司管理層的比例高達20%甚至50%。

誇張點,如果按照40%—50%的管理層粗略計算,公司雇傭一名月薪1萬員工做事情,實際上要付出4萬—6萬的費用。

算完這筆账就能明白,資本寒冬中為何這麽多公司裁員,因為用人成本真的很高。其實裁員發生在各行各業,互聯網公司處於風口浪尖,所以關注度比較高。

具體來看,互聯網公司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未上市,不盈利,靠融資維持發展,受到大環境影響,上一輪融資受限,上市受阻,進而影響到下一輪融資,就形成了惡性循環,只能不斷縮減開支才能活下去。

另一類是互聯網大公司,雖然經營受到一定挑戰,但依然可以自負盈虧。

但這類公司也在裁員,一來是因為作為上市公司,盈利有剛性要求,必須節省開支;二來,則是借著這波裁員潮,適當裁員不容易引起社會反彈,還能借此機會洗一洗人才泡沫,優化公司人力成本。裁掉不太優秀員工的同時,再招聘另一批新鮮血液。

裁員潮下,不少人感到擔憂,我有幾個建議:

工作上不要犯基本的錯誤,能減小被裁的概率。再者,如果真的遇上被裁,公司本來要進行一定的勞動補償,而如果抓到遲到、拿回扣等錯誤,就是員工方的責任,公司就可以不再支付補償金。

公司裁員跟部門很相關,所以要確保自己在核心部門,被裁可能性較低,在邊緣部門則較容易被裁。

說到底,還是要把選擇權掌握在自己手上,才不害怕被裁。經常更新簡歷,多關注自己的技能是否有足夠的競爭力,不斷提升能力,都很重要。

劉興亮

DCCI互聯網研究院院長

互聯網學者

互聯網寒冬一直在

但互聯網很多社畜並未真正感受到裁員潮

每年Q4到了末期,不少虧損的互聯網企業為減少開支都會裁員,所以幾乎每年冬天都可以稱作“互聯網寒冬”。

這是互聯網企業獨有的特性,既可以有爆發式增長也會有斷崖式下跌,既可以跨界革命傳統企業,但是又沒有傳統企業扎實穩打的根基。

事實上,我問過一些互聯網從業者,發現情況並沒有那麽糟糕。有人跟我說,作為圈裡的社畜並未真正感受到裁員潮,都是被媒體炒熱的。

而且我認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裁員對部分從業者反倒是好事。

比如,袁銘畢業進了網易做產品,一年多後感覺自己負責的產品並不是自己未來想要的發展方向,就跳槽到當時風光無兩的樂視,薪資從10k漲到15k。但樂視在2017年危機頻發,袁銘也被裁員了。

不過他早就做好了心理準備,被裁時也拿到了N+ 1的補償。沒過幾天他就拿到了三四家公司的offer,最後選擇了TMD中的一家。畢業三年多的他拿到了22k 、16薪。

是企業推了他出門,但反而給了他一個全新的機會。

所以,在當下,確實有不少斷臂求生的企業,但往往都是管理不成熟的企業。離開這種公司,對於職場人來說是一件好事。對於自身條件好的人來說,如果不能被企業推出門,也可以主動離開。

也就是說,只有自己不斷學習成長,具備核心競爭力,才不懼怕任何形式的互聯網寒冬,甚至往往還有更好的選擇。這也是互聯網人普遍具有的品質。整個互聯網行業,不求上進、隻圖安逸的人很少,所以真正在寒冬中慌了神的人也很少。

面對互聯網寒冬,我建議:

提高自己的不可替代性。

不可替代性有兩種:“專才”和“全才”。成為“專才”往往比較困難,每個領域的佼佼者少之又少,不如成為“全才”,競爭力就會提高很多。

高效合作,減少不必要的撕逼。

互聯網公司高速迭代,高效溝通尤為重要。如果你總與同事撕逼,一段時間後,很多項目就不會交給你做了。剛開始你或許會覺得重獲新生,但時間久了在公司的價值也就所剩無幾了。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