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票房下降觀影人次少了,“小鎮青年”不夠用了?

從國家電影專資辦傳來數據:截至2019年6月30日,全年總票房為311.7億元,相比去年同期320.35億元,同比減少2.7%;總觀影人次為8.08億,相比去年同期9.01億,同比減少10.3%。

與此同時,另一組數據顯示,上半年中國電影市場共上映中外新片246部,超過去年的228部,全國銀幕數也在過去六個月又超過4000塊的增長(截至6月30日,共有銀幕64944塊)。

也就是說,新片和銀幕數仍在持續增長,票房和觀影人次卻出現了下滑,尤其是觀影人次足足丟失了近1億。就有評論調侃說,小鎮青年不夠用了。真的是這樣嗎?

其實不然。先來看上半年創下的一組新紀錄:2019年2月5日(農歷大年初一),當日全國電影市場票房產出14.33億元,同比增長12.13%,是截至目前的單日票房紀錄;整個2月,中國電影市場共產出票房111.03億元,是中國內地市場單月票房紀錄,也是全球單月單市場票房紀錄。

再來看一組調研數據:由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聯合藝恩進行的“中國電影觀眾滿意度調查“2019年春節檔”調查結果顯示:《流浪地球》觀賞性指數88.3分,超越2018年暑期檔《我不是藥神》(觀賞性88分),位列歷史調查231部影片之首。最終該片收獲票房46.54億元,位居中國影史票房榜第二位,實現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

綜合以上兩組數據,不難得出結論,回家過年的“小鎮青年”仍然是中國電影票房增長的動力所在。對於“小鎮青年”來說,主旋律與傳統文化,始終是他們的最大文化公約數。“公約數”之上,便是商業邏輯與正能量傳播的雙贏。

不過,票房和觀影人次的下降,尤其是一線城市之外,觀影人次除節假日之外的大幅度下降,還得引起足夠重視。

觀眾流失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其中固然有產品內容的因素,但是觀眾的消費體驗,影院的服務,還有票價等諸多因素也都對消費欲望產生了負面影響。從2010年起,電影市場的高速增長,幾乎伴隨著千院一面,或千院一片的粗放經營。

據不完全統計,在2018年關閉300余家影院後,今年1-5月市場又有數百家影院因經營困境關門。在行業的調整、震蕩、蛻變和提升期,全國縣級城市5423家影院,23589塊銀幕(分別約佔比46%、36%),尤其面臨軟體提升和經營蛻變。未來,影院經營的精準定位,不同地段、區域的影院面對不同觀影群的分眾行銷或許將決定影院和院線的生死,也決定全國電影票房的高低起落。

雖然上半年全國票房有小幅度下降,但市場並未失去信心。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在下半年將會有多部主旋律影片上映,為祖國生日獻禮。其中包括反映中國隊員登頂珠峰故事的《攀登者》;

改編自“中國民航英雄機組”真實事件的《中國機長》;陳凱歌、寧浩等7位國內優秀電影人聯手製作的影片《我和我的祖國》;展現中國共產黨籌劃建立新中國歷程的《決勝時刻》,以及《古田軍號》《紅星照耀中國》《烈火英雄》《那時風華》《百萬雄師》等一批聚焦偉大時代,記錄偉大實踐,關注人民奮鬥故事的優秀主旋律作品。

隨著《戰狼2》《流浪地球》《紅海行動》《湄公河行動》為代表的新主流大片崛起,近年來主旋律影片的創作已經實現了新突破,幾乎成為最受觀眾歡迎的電影類型。頂級的製作團隊、優質的內容支撐,再加上觀眾對主旋律影片的認可與期待,相信站在“公約數”之上的暑期檔部分影片和國慶檔的大部分影片,將幫助中國電影在2019年交出一張叫人滿意的成績單。(源丨新民晚報)

播報當日票房、排片數據、檔期資訊、深度票房數據挖掘、電影產業觀點快遞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