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時裝市場並非只有壞消息:設計品牌迎來“報復性”訂貨

從4月到6月,羊絨品牌洲升CHAU·RISING,已經在全國連軸轉了5場訂貨會。

進入7月,秋冬季服裝的訂貨工作即將結束。對季節敏感的服裝生意而言,冬裝是一年的重中之重,也是2020年最後的翻盤機會。

6月下旬,一場久違的訂貨會在上海展覽中心啟幕。作為設計師品牌與買手、零售之間的橋梁,時堂showroom在4天裡帶領70多個品牌,小心翼翼地試探著市場的接受度:和常規的春夏、秋冬不同,這次WINTER+展將“秋冬”拆分,僅針對冬季訂貨。這個大膽的決定無疑也考驗著買手和零售端的信心和實力。

和往年人潮湧動的訂貨會相比,WINTER+展觀眾量環比下滑,但買手佔比明顯上升,達到一半。精準的觀眾定位,營造了更聚焦的商貿環境,多個品牌實現業績和新客數量雙向增長。成立三年的洲升CHAU·RISING現場輕鬆拿下千萬訂單,較預期翻倍;男裝品牌MAO MART homme收獲150家新增客戶,這些新客戶的單量達到訂單總數的80%;羽絨服品牌Christopher Raxxy初次參展,就新增意向客戶超過200家,其中十幾家現場下單。“場子裡,嘈雜的東西沒有了,商貿氛圍更濃鬱,這是需要的,而不是所謂的‘熱鬧’。”時堂創始人林劍認為。

這個行業正在緩慢復甦,3月底上海時裝周將秀場搬到雲上,作為時裝周的線下商貿補充,上海各大showroom互相聲援,沒有讓訂貨季缺貨。除了紛紛上馬線上看貨、訂貨外,線下展會也在收復失地:4月,DFO、Ontimeshow、Tube Showroom、not Showroom等先後開展預約製訂貨會,上海時裝周官方貿易展會MODE服裝服飾展則在世貿商城同步吸引了150個品牌落地參展。

服裝行業最糟糕的時刻已經過去,上半年小品牌殘酷出局後,下半年才是這個行業真正生死淘汰的戰場。

報復性訂貨?

4月初,林劍寫了一篇《時裝業:斷腕自救,還是抱團取暖?》,記下了疫情以來的所見所聞。在圈內人主動或被動地進入微商模式、拋貨自救,甚至嘗到私域流量甜頭後,這位前時尚評論人更擔憂的是,“如此迫切地在線上以花式繁多的方式做折扣銷售,等秋冬真正的零售回歸,有誰還會買正價產品?一兩個月的零售冰封期,有可能對設計師品牌帶來品牌價值的傷害。”

疫情暴發後,各行各業都收割了一波“雲上”紅利,但林劍並不看好線上訂貨趨勢。在他看來,絕大部分設計師品牌都依賴於客戶的長期積累和沉澱,臨時抱佛腳轉戰線上,其效果也要慢慢呈現,是無法救得了近火的遠水。“設計師服裝整體單價偏貴,貴在哪裡?你光在線上看照片是看不出區別的,它會有材質的區別、手感的差異、版型的不同,包括有螢幕色差的問題,都是很麻煩的。”他告訴第一財經。

業內一片焦慮和悲觀,商業品牌痛心春裝砸在手上,小眾設計師品牌則為生計發愁。2011年成立的服裝品牌MICartsy以手工縫製為特色,此前已進駐多家買手店,並開設了天貓旗艦店和副牌的淘寶店。其80後主理人戴鳳娟告訴第一財經,深圳的工廠3月就已恢復生產,但目前主要依靠微信有讚店鋪銷售往季的折扣款,以VIP和熟客為主,“疫情影響,加上我們之前定價比較高,現在全線價格下調了15%”。

4月國內疫情得到控制,時堂PUZZLE秋冬訂貨會從上海展覽中心搬到創享塔,展場面積縮小,買手佔比卻上升,不少參展品牌的訂貨效果超出預期。第二次參展的ANNENÖNO成了最大黑馬,新增客戶160多家,超過40家買手現場選款下單。兩位創始人帶著團隊成員從早忙到晚,訂單做到凌晨三四點。“這難道是報復性訂貨?”有主理人在朋友圈又驚又喜地發問。

這也是MICartsy和ANNENÖNO“返場”參加WINTER+展的緣由:三四線城市訂貨增量喜人,這些地方的買手長期深耕本地市場,即便在疫情最嚴重的時候,業績依舊亮眼。“冬季是今年最後一個訂貨的波段,一些努力的品牌,從4月開始就不停地盯著訂貨會,只要有新客戶進來的機會,他們都不會錯過。”在林劍看來,服裝行業的訂貨節奏整體變頻變密,反而讓一批敢拚能拚的品牌脫穎而出,實現逆勢擴張和銷售上漲。

“我覺得也是好事。以前設計師太悠閑了,隻跟著時裝周走。現在大家都知道了,其實有的時候你不能太被動,訂貨提高頻次,意味著你有更多的機會,對買手店和零售終端來講,是可以提高資金周轉率的。”在海外市場尚未恢復元氣、國內加速淘汰整合的過渡期,這一點尤為重要。

下半年也有機會

一連做了兩場訂貨會,林劍發現,開在一二線城市商場、百貨的買手店出來訂貨的不多,增量幾乎都來自下沉市場和街鋪,這些城市的服裝零售未受嚴重打擊。一位來自溫州的女買手告訴第一財經,這是她今年第二次出來訂貨,主要針對一些合作過的品牌。“店裡中、高端的服裝銷售影響不大,線上的價位會下來一些,高端的做不了。”

年初,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19年限額以上鞋帽服飾類消費總額13517億元,佔商品零售總額比重為3.7%,為近5年來最低值。

消費者捂緊錢袋子節衣縮食的當下,小眾的設計師品牌究竟要拿出什麽樣的產品,才能在縮水的零售市場上築牢根基?

精簡SKU,將常青款、風格款放大,兼顧南北方穿著場景等,是WINTER+展上常見的操作。ANNENÖNO創始人、畢業於米蘭馬蘭歐尼時裝與設計學院的90後設計師Kelly Wang告訴第一財經,他們在一個月的時間內新增了80個SKU,特別推出了一些功能型的冬裝,比如新增了羽絨服打底,可以配在大衣裡面,這樣南方的買手可以隻拿大衣,而北方的買手可以兩件一起訂。

“除了設計,我們也會從客戶和市場的角度,來做整盤的設計。半商業設計師品牌,這個品牌定位我們討論了很久,雖然時裝學院出身有設計夢,但最終還是想做一個有商業價值的設計師品牌,所以很大部分設計,我們是從功能性出發的。”Kelly Wang表示,這次冬季訂貨,拚接款的訂貨成績很好,“簡單的拚接就是做減法,要適合大眾駕馭”。

林劍曾在採訪時提到,2014年獨立設計師剛起來的時候,進場的並不是零售商,而是充滿情懷和理想的買手店,這並不專業。所以時堂在創立後經過兩三季運營,將“獨立設計師”這一目標客戶群體調整為“設計品牌”。疫情衝擊下,商業力量的加持,無疑增加了服裝企業抗風險的能力。“對零售商來講,上半年扛不過去就已經死了,下半年基本都會回歸,好的照樣好,不好的就淘汰了。真正對小品牌的衝擊應該是在下半年。”

林劍還提到,疫情打擊消費熱情,也讓不少高價的品牌重新審視自己的定價體系。“設計品牌之前一直做不大的主要原因在於價格太貴了。他們號稱閱聽人是年輕人,但價格不一定年輕,所以把很多年輕人擋在了外面。”去年10月時堂開出第一家The Warehouse,售賣設計品牌的過季折扣款,沒想到銷售額可觀,今年7月4日第二家店在北京開業。“其實一方面是幫設計師銷庫存,另一方面我們後來才意識到的,很多時候我們在幫品牌做一些年輕人的推廣,這些推廣不是靠形象,而是靠真實的穿著感受,這樣的轉化更高一點。”

儘管線下服裝消費復甦乏力,但各環節的信心正在恢復。林劍樂觀地判斷,9、10月份還會有一波行情,“因為之前訂貨保守的買手店,一定會遇到缺貨的問題”。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