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梁建章:在中國養小孩痛苦指數最高 二胎生育高峰已過

  新浪財經 王茜

  板刷頭、灰色襯衣、黑T和燈芯絨休閑褲,已知天命的梁建章,身上依然閃爍著IT工程師的風格代碼。不過,無論是技術天才,還是攜程董事局主席,都不是他在這場對話中的身份;坐在我們對面的,是人口學專家梁建章教授。

  從2011年開始,梁建章就通過各種公開管道為提高人口危機的受關注度而奔走疾呼,他書裡那句口號——“中國人可以多生!需要多生!”讓許多人記憶猶新。這些年,社會上漸漸有了更多聲音同他產生“共振”。

  近日一篇由他和黃文政(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生物統計學博士)撰寫的文章《為什麽在中國養育小孩是極其痛苦的事》在網絡上被熱烈討論:文中提到奇缺的托兒所、高企的房價、嚴重的看護困難等等,激發了萬千中國家長的共鳴。

  這些問題帶來的後果就是:“中國養育小孩的痛苦指數可能是全世界最高的。這也是中國大城市的生育率處於世界上最低水準的重要原因。”

  梁建章提出了諸多破解低生育率的建議,既有來自經濟模式的預測思考,也不乏天馬行空的想法:撥出2兆財政補貼二胎家庭,打破學籍戶籍限制,放開凍卵、代孕等輔助生育,給非婚生子合法待遇,將高考提前到16歲讓女博士早日畢業等等。他認為,人口的前路充斥著各種不確實因素,但不是末路,希望仍在。

  談及自己的家庭,梁建章很坦誠:兒子即將成人,女兒剛滿周歲。他希望子女們未來多生育,這對他們的人生是種收獲。我問他是否會幫忙帶孫輩,梁建章毫不猶豫,“會呀,我開一個公司幫他們帶。”

  梁建章再談人口坍塌:二胎生育高峰早已經過去了

  新浪財經:您一直呼籲大家重視本次人口危機,說中國正面臨人口坍塌。中國古代也經歷過多次人口危機,最後都恢復了過來。這次有什麽不同?它的嚴峻性體現在哪裡?

  梁建章:這次跟以往都不一樣,以往可能是因為戰爭、災難,這次是人不願意生了。二胎開放兩年的數據已經很說明問題:生育高峰在2016年就達到了,而且比很多的專家預測的低得多。而2017年的新生兒數量比2016年還下降了,說明這個高峰已經過去了。

  今後十年,如果在沒有任何政策乾預的情況下,我們說的這個人口坍塌,是肯定的可以預見到的,因為首先二胎的補償生育(高峰)過去了;其次,隨著城市化,人的生育欲望還會繼續降低;同時,現在育齡群體主要是80後,今後十年會逐步進入育齡婦女主力軍的是90後,而90後的人數比80後少了40%。所以即使不包括前面兩個因素,光是育齡婦女人數就會下降30%到40%。十年下降這麽快,那真的可以說是一個坍塌,是個危機。

  新浪財經:怎麽去直觀的理解這個坍塌?在您跟黃博士的文章中,數據圖表顯示,2070年之後,“中華文明”新生兒佔世界的比例將低於5%,甚至更低,這意味著民族將衰落嗎?

  梁建章:對,現在雖然說整個中國人口還是佔世界的20%,但是因為生育特別低,在全世界可能最低的,新生兒可能隻佔世界的12%。而且每一代都會減少,現在的生育率是1.3,每一代都可能減少30%、40%。那過了2070年,就是兩代以後,那就會減半。減半的話,就是真的會到5%。

  原本中華文明是世界上最主要的文明之一,歷史上中華文明最興盛的時候,(新生兒佔全球比例)可能到了30%到40%。如果降到5%,那確實是中華文明變成了一個小眾的文明了。

  但不能說這個5%就衰亡了,因為5%還是一個大國,但是這個趨勢是非常不樂觀,而且5%不是說就是穩定了,如果說生育率不能恢復到正常的每個婦女生兩個小孩的水準的話,那還是會繼續往下走。

  新浪財經:但現在也有相當多的人感受不到潛在危機的到來。

  梁建章:去年新生兒的數字令很多人覺得人口崩塌已經是到來了,因為原來預測會有個生育高峰,那一下沒有了,這生育高峰這麽快就過去了。未來每年新生的人口數字可能以5%的這樣一個速度下降,那其實已經非常有危機了。

  當然了,你說對經濟有什麽影響,那我們現在所有人都一個小孩不生,可能經濟還是照樣正常運轉,大家也沒有感覺得到。但當幾代以後,整個國家就衰敗了。這個是可以預見的一個非常糟糕的狀態。

  我們每個人生活上不一定能夠預見得到,但這是一個慢性病,慢性病一定要早治的。現在能夠乾預的,也是說我們把新生人口能夠維持在穩定的水準。這些人(新生人口)未來會成為中國社會,無論是經濟發展或者是創新創業的,最主要的提供活力的人群。我們是要為未來去做這樣的準備跟政策的改革。

  二胎補貼多少才能拉動生育?梁建章:起步價2兆

  新浪財經:您提到,當前應該針對生育家庭實施個人所得稅減免和現金補貼並重的政策,包括給予每個家庭的第二個孩子6歲之前,每年十萬的抵稅額和一萬的現金補貼。政府是否有能力這樣做?

  梁建章:這個是非常有必要的,當然政府光這個措施可能還不夠,可能比如入學的便利,或者是建托兒所,或減輕學生學習考試的負擔,這些都有用。但是最直接的、最快的、最有效的方法,還是現金的補貼跟抵稅。

  這到底有多少呢?我們也計算過,在一個大城市,每撫養一個小孩到十八歲,家庭負擔可能就要上百萬,這個包括了各種直接的現金成本,也包括了比如說房子要買大一點,或者是婦女的職業生涯中斷的成本。上百萬政府沒法承擔,但至少需要承擔三分之一可能才會(對提升生育率)實質上有效果。

  這是一個比較平衡的方式:中國很大一部分人是不交所得稅的,那對於這一部分人來說,一萬塊現金是不錯;但對於在城市生活的白領,一萬塊錢顯然是不夠的,所以我們提出了十萬塊錢的抵稅額,折算成現金,對他(城市白領)的補償相當於兩三萬。那總體(撫養到18歲前)來說,可能是20、30萬的總體補貼,實際上是跟他百萬的撫養成本,也就是30%左右的補貼。就整個國家來算筆账的話,可能也就是在兩兆左右。

  新浪財經:兩兆的財政支出?

  梁建章:是的。其實理想狀態是累進式的,第一胎就補貼很少,第二胎就補貼多一些,第三胎補貼更多一些。根據當前的情況,現在我們提出補貼二胎,那可能就是兩兆(財政支出)左右。兩兆佔GDP的話,可能未來也就是2%。在很多國家,對於這些低生育補貼的國家來說也不算很高,有的國家是補貼2%,有的國家甚至更多,像北歐這些國家可能就補貼5%。

  就兩兆來說,中國政府現在這個階段完全是可以承受的,因為它現在的無論是基礎設施,還是說是教育的投入、對外援助,這些都是幾兆的規模。我覺得兩兆對於現在的中國政府是比較容易的。那未來就沒有那麽的樂觀,未來如果是它老齡化繼續嚴重,然後它有很大的支出需要去養老,那這塊政府就可能就沒有這麽大的財力。

  所以如果現在要做這個事的話,肯定是盡早能夠把這個錢花出去。這對長遠來說,不是說沒有回報的,因為你勞動人口多的話,20年以後他(新生人口)會成為勞動者,他會貢獻稅收。所以這其實也是個投資。現在中國是完全有能力去做這個投資的,可能比投資到其他的一些領域可能更有回報。人力資本的投入肯定是最有回報的。

  新浪財經:如果實施該政策,如何保證公平?如何保障大量長居非戶口所在地的務工家庭也能享受補貼?

  梁建章:其實所有的這些社會福利政策,尤其是對小孩教育的政策,它都應該是不受地域限制的。就是生一個小孩,應該到任何一個地方都能享受到它的教育服務。小孩無論在哪個地方出生,都能夠拿到現金的補貼,他的父母也能夠拿到補稅額。無論是你在戶籍在哪個地方。我提的這個建議是全國統一的,所以也沒有任何必要做戶籍上的考慮,所以應該是可以普惠的。

  新浪財經:如果您的建議能落實,它對生育率會有多大的提升?

  梁建章:照其他國家經驗的話,如果你花GDP的1%的話,也只能提高可能是0.1個小孩(指生育率提升0.1)。

  要提升這個出生率,確實得花大價錢。因為確實是撫養小孩的成本很高。但這個是值得的,還是說你如果算一筆帳的話,你將來對這個小孩,算未來對國家的稅收貢獻的話,就光從稅收貢獻來說就是值得的,還不算對整個經濟的活力,文明的傳承這些的影響。

  所以你拿GDP的2%,可能能夠提升0.2(生育率)。0.2當然還是遠遠不夠的,但這是個起步嘛。現在可能有些人提出這個方案需要這麽多錢嗎,國家有這麽多錢嗎?但是確實是,無論從世界範圍來看,或者是其他國家的數據來看,這都不算高,而且很可能是不夠的,當然這是一個比較好的起步。

  新浪財經:您提到過的其他鼓勵生育措施,如“把0-3歲的幼兒教育列入義務教育”、“取消各地非戶籍人口的入學限制”和“保障非婚生育小孩的平等權利”等非常令人鼓舞。但從現在的實際情況來看,包括立法問題在內,中央和地方政府能否有足夠的財力和教育資源去實現這些建議,仍然是個疑問。您覺得這些措施有希望實現嗎?

  梁建章:對,這些政策的改革比直接給錢會更麻煩一點,需要一些更長的政策設計。但也沒有那麽難,基本的原則就是錢應該跟著人走。比如說義務教育現在是小學開始,未來我認為應該從幼稚園開始,甚至國家應該把托兒所費用都承擔。但是這些都不應該受戶籍的限制,應該跟著人走。跟著人走,通過中央按照人頭來支付就可以,這也沒有那麽難。

  新浪財經:那就是財政壓力都在中央那裡?

  梁建章:對,中央現在是最有錢的,70%的稅收都在中央財政。建學校、建托兒所需要有一個過程,沒有直接的免稅、現金支付那麽快。但這也確實是要做的,因為未來的人才是流動的,你無論在哪裡培養一個小孩,他都是為全國做貢獻。

  新浪財經:最後是地方政府去落實,那地方政府有沒有這樣一個積極性呢?您有沒有和政府方面溝通過您的這些想法?

  梁建章:如果是中央給錢的話,那地方政府的財力就不是個問題。我覺得地方政府沒有那麽大的負擔。現在也可以看到,很多地方現在開始意識到人才是資源,開始引進人才,尤其是大學生。大部分地方政府願意為人才提供教育等各方面的公共設施服務。這對於當地經濟發展,對於留住人才都是有好處的。

  可能在高考方面,還有一些戶籍的問題,需要中央層面能夠把戶籍打破。當然不像是直接給錢那麽容易,但還是應該完全可以做到的,就像其他國家一樣,現在很多國家都不會有說有戶籍的問題。

  凍卵、代孕都應被接受 梁建章指社會應包容非婚生子

  新浪財經:對當前處於育齡階段,但對於是否要孩子猶豫不決的年輕人,尤其是獨生子女,您有什麽建議?

  梁建章:如果從數據上看,即使是獨生子女,給足夠的鼓勵,他們也會願意多要一些小孩。肯定還是需要提供實際的便利跟財務上的支持。很多國家會給予精神獎勵,說你這個“英雄媽媽”怎麽樣,中國可能早晚也得走這一步。但是精神獎勵肯定還是不夠的,還是需要財務方面的鼓勵,包括教育便利,包括房價能夠便宜點,包括現金的補貼。

  包括中國在內,東亞國家還面臨同樣一個問題,就是很多人是單身的。但是單身的話,他/她生小孩就會被社會不接受。所以我們很多福利制度也不能歧視這樣的單親家庭,鼓勵這樣的人群,即使是不結婚,或者是離婚,也有機會可以生小孩。

  新浪財經:網上也有很多人討論這個問題。對於結婚意願不強的女性,能不能讓她們單獨生育、撫養小孩。

  梁建章:對,你說的非常對。非婚生育在很多發達國家,包括北歐這些國家,佔出生人口的甚至一半以上。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人群,要能夠讓他們生小孩。首先是社會的接受度,我覺得這還是會比較容易接受的。因為多少年前,北歐的國家也是非常傳統的,他們就轉變過來了。但是從社會福利上,也一定要去改變。現在非婚生的話,你可能先戶口都報不上。所以要設計不能有任何歧視性的政策,這也是非常關鍵的。

  還有就是對於一些職業生涯特別長、教育程度高的這些婦女,要允許她們采取凍卵、代孕這樣的輔助生育手段,幫助他們穩定職業生涯的發展。

  新浪財經:網絡上有個熱門話題——“女性文化程度越高,結婚意願越小生育率越低”,對此您怎麽看?兩者有聯繫嗎?

  梁建章:對,從數據上來說完全是這樣的。因為她是職業生涯發展的機會成本就會非常高,她如果生小孩,中斷兩年三年,這個成本非常高。另外她因為本身進入職場的年齡就夠大了,她念完博士可能已經是25歲怎麽樣的,所以她的生育的時間少,她的機會成本也很高,所以她生育的小孩就會比較少。其實針對這樣一些問題,通過輔助生育是最好的一種辦法。

  新浪財經:現在代孕在中國是違法的。

  梁建章:曾經說是有一次會出一個法律明確禁止,後來我們也寫了一些文章,他(監管層)就把明確禁止就拿掉了。所以現在應該說是一個灰色階段。實際上越來越多的國家是允許,尤其是美國,它是比較接受這樣一種方式。

  新浪財經:我問一個題外話,有很多人是擔心,如果我們放開了代孕,會引起一些人口方面的犯罪問題。

  梁建章:任何一個新技術當然都可能會有些風險,但這個(代孕)是幾方自願的,通過法律合約約定的。如果政府不規範這個東西的話,可能引起一些地下的問題。如果政府承認這幾方約定的合約的話,就會把風險降到最小。像美國已經是走了比較長一段時間,因為它在法律上界定的比較清楚。所以我覺得中國有必要去界定這些,其實是在減少風險。如果你不界定的話,那反而可能會有些風險。

  梁建章的天馬行空:高考提前到16歲讓女博士早畢業

  新浪財經:如果說女生的受教育程度高真的影響到生育率的話,我們該不該鼓勵女性回歸家庭?

  梁建章:這個讓女性自己來選擇嘛,我們還是要給女性充分的選擇。當然了,應該公平,既然你生小孩是為社會做貢獻,那政府也應該給予一定的補貼,就是像我們說的這些鼓勵生育政策。

  另外我曾經也提過,如果在教育方面能夠提速,也是一個比較好的手段。讓她不用學那麽久才能博士畢業。

  新浪財經:您覺得該怎麽提速?

  梁建章:我覺得其實高中階段很有提速的潛力。因為我當年是少年班(複旦大學少年班),我15歲念大學,後來我就到電腦系了。我班上,並不是所有的同學都是比我大3歲的,有很多農村來的同學就是早上學的,隻比我大一歲到兩歲。

  現在各方面的教育條件都好很多,幼稚園現在教的東西比原來早好多,各種科技手段,各種補課,但是18歲高考的東西還就是那麽點東西。所以這麽多年來,其實是教育效率在孩子成長到18歲以前是下降的,而不是提高了。所有人在18歲就考那麽點東西,限制了他前面教育效率的提升。所以完全可以高中讀兩年,初中讀兩年,高中初中加起來讀四年就夠了。

  新浪財經:中學讀四年,那就是要提前高考?

  梁建章:對,我覺得應該取消中考,提前高考,那就可以使得整個的效率提高很多。

  新浪財經:您說16歲左右就要高考?

  梁建章:對。當然這個實現起來有難度。但是我覺得確實是完全可以做得到。

  梁建章:希望子女多生養 會開教育公司幫忙帶孫輩

  新浪財經:您在2011年就和李建新教授合著了《中國人太多了嗎?》,呼籲大家關注人口危機。您是從何時開始留意中國的人口問題,並決心以此為研究方向的?哪些人或事影響了您?

  梁建章:我是2007年念經濟學博士研究創新的時候,研究世界各地,包括日本的人口跟創新的關係,發覺創新的重要性因素就是人口。當時是說人口的數量,包括人口的年齡結構很重要。後來就看到中國的人口結構,雖然說當下很好,但是受計劃生育的人口政策影響,未來會很糟糕。所以就覺得很緊迫,很有必要去改變當時還在實行的一套政策,就寫了很多文章,從經濟的角度、創新的角度去推動整個政策的改革,也就有了那本書。

  新浪財經:當時想要找到同道中人容易嗎?

  梁建章:當時真的不多。一個是媒體覺得就是敏感話題,不能講這個事情;另外就是經濟界對真實的人口數據不太清楚。因為人口界有兩個版本,一個是統計局的版本,還是比較接近於實質的,但是計生委的版本就錯誤的估計了,有很多漏生的,或者漏報的。聯合國的人口數字也是不太準確的,所以經濟學家不知道真實的人口數字。

  有一部分人口學家知道真實的數字,但他們又缺乏經濟上的認識,認為人口少並不一定是那麽壞的事。但人口少,從經濟學角度來講,其實是很糟糕的一件事兒,所以就有這個脫節。我覺得很有必要確實從我的角度,尤其是企業家,聲音比較大,來把這件事情能夠說清楚,能夠分析清楚。那後來就很快,也就是兩三年的時間。

  新浪財經:大家開始關注這個問題?

  梁建章:對,學術界基本上就能夠達成共識,說這個數字是怎麽樣,對經濟的影響怎麽樣。當然人口的形勢也越來越嚴峻了。

  新浪財經:那您現在樂意於把自己定位為企業家,還是經濟學者?

  梁建章:我當然是個企業家。但是希望也在人口政策方面有貢獻。我在回攜程之前,還在北大兼職經濟學的教授,也教過課。但是回到攜程來做以後,就沒有太多時間去做新的研究和去教課了。當然我現在還寫很多關於政策的文章,主要是基於我以前做的一些研究。但這還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需要推動的事情,人口政策可能是我認為中國經濟裡面最大的一個隱患吧,所以還是非常值得去花一些時間去推動這個政策的改革。

  新浪財經:最後有個私人問題,就是您對您的下一代有什麽期望,您希望他們多生育嗎?如果要生的話,生幾個?

  梁建章:我女兒現在一歲,兒子已經是17歲了。當然希望他們能夠多要一些小孩了。雖然養育小孩的負擔很重——金錢的成本對我們來說不是太重要,但是有很多精力的成本,但是同樣小孩也會帶來非常多的樂趣,對整個你的家庭和整個你的人生都是很有收獲的,所以我希望他們多生幾個小孩。

  新浪財經:那您會幫忙帶嗎?

  梁建章:會呀,我開一個公司幫他們帶。

  新浪財經:您是說教育類的集團?

  梁建章:對,我自己做一些投資,但是我只是對教育、對人口方面相關的做一些投資。未來肯定不光是要政府主導來建這些托兒所,民間的力量也是很重要的(注:梁建章個人近期投資了社區共享育兒平台“摩爾媽媽”)。

責任編輯:梁斌 SF055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