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便利蜂試水自營外賣服務,繞不開燒錢的重模式

關注並標星36氪

每天3次,打卡閱讀

更快更深刻洞察互聯網商業

━━━━━━

自營外賣業務,便利蜂融資得來的錢夠花嗎?

文 |彭倩

又一家便利店試水外賣業務。

10月23日,便利蜂APP及小程式首頁出現“便利蜂外賣”的入口,而線下門市也打出“便利蜂外面來了”的廣告。目前,便利蜂為門市三公里內的線上訂單提供“平均30分鐘送達”的配送服務,而在便利蜂的門市密集區域如北京朝陽區等基本已形成配送服務的全覆蓋。根據《北京商報》的報導,便利蜂外賣在內部被稱為“蜂鮮達”項目。

便利蜂APP、小程式首頁最醒目的位置出現了“便利蜂外賣”入口、有了推廣位

便利店推出外賣服務並不是什麽新鮮事,此前7-11、全家、全時都已在美團、餓了麽和京東到家等平台推出外賣服務,在線上售賣鮮食、日常生活用品、小零食等商品。不同的是,便利蜂選擇搭建自己的電商矩陣、自建配送團隊,自營外賣服務。

具體而言,用戶可通過便利蜂的小程式和APP等電商管道在線上下單,起送價為0元,每單收取4元配送費。可配送的商品基本與線下門市同步,覆蓋門市內當前在售的全部品類。此外,便利蜂還效仿盒馬、每日優鮮等生鮮電商,主打水果、蔬菜、蛋肉、海鮮等大量生鮮類商品的外賣配送服務。

三公里內每單配送費為4元,起送價為0元

擁抱大平台可以獲得更高的流量和更廣泛的管道,但便利蜂想將外賣服務牢牢把握在自己手裡。它引導用戶在其自營電商管道下單,並自建配送團隊送貨。想要在競爭愈發激烈的便利店行業走差異化路線、建立自己的護城河。

為了增強外賣業務的競爭力,與全家、7-11主打早午晚餐便當相比,便利蜂加大了生鮮品類的比重,在品類設定上對標盒馬、每日優鮮,基本覆蓋生鮮全品類。為了跑通生鮮模式,便利蜂還需要改造供應鏈。不過便利蜂生鮮品類配送到底是選擇從門市發貨,還是效仿盒馬、每日優鮮設定專門的前置倉還不得而知。

很明顯,無論是做生鮮電商還是自建配送團隊,都意味著重模式、高投入。盒馬的底氣來自於能拿到阿里的持續投資,京東7fresh則仰仗自家投入超過11年的自營物流體系。便利蜂選擇自營也基於已拿到來自騰訊、高瓴資本2.56億美元新融資的現實條件。

有來自大公司的資金加持還不夠,對於便利蜂而言,自營這條路並不好走。

自營需要平台本身具有較大流量基礎,雖然便利蜂已經積累了一定用戶,但由於體量和管道的限制,仍然是有限的,這些用戶是否能夠支撐其電商平台的運營仍有待觀察。

從便利店的功能和場景來看,它主要滿足消費者的臨時急需而非必需,比如一包紙巾、一個包子、一條毛巾。因此與盒馬、每日優鮮等生鮮電商相比,便利蜂原先的線上客單價只會更低。新增的外賣配送服務成本是相對固定的,目前為每單4元。如果便利蜂不能擴大自己的品牌認知,佔領消費者心智,外面的客單價仍將在很長一段時間維持原狀,便利蜂也將很難在這項業務上賺到錢。

便利蜂想要另辟蹊徑,擴大生鮮品類,的確能夠增強自身競爭力。但是,便利蜂在消費者的認知中是一個便利店品牌,如何與盒馬、每日優鮮等已經佔領用戶心智的生鮮電商品牌競爭是個難題。目前看來,便利蜂在主打的生鮮品類上雖然涉獵廣泛,但種類十分有限;而在模式上,外賣業務還在試水階段,也沒有開發出像盒馬那樣“前店後廠”的新模式。

生鮮電商的供應鏈改造是一個全行業難題,提供冷鏈物流需要更高的投入、具備較高的技術研發能力,便利蜂目前顯然並不具備這樣的實力。一個可行的辦法是與更大的平台合作,共享冷鏈物流配送設施。

此外,生鮮物流對時效性的要求遠高於一般的品類,這意味著便利蜂外賣需要更密集的鋪設網點,這也需要持續的投入大量資金,對便利蜂來說是不小的壓力。

近年來,隨著外賣業務滲透率的不斷提升,本地生活服務領域正在被激活,無論商超、便利店還是傳統餐廳,都在積極的互聯網化、進一步提升外賣服務的比重以獲取更多用戶。

本地生活服務的東風下,便利蜂憑借便利店業務迅速崛起,但它顯然不滿足於此。自建配送團隊、做生鮮電商,都不過是想擴大品牌認知,將便利店的低頻需求轉變為類似生鮮電商平台的高頻需求。然而,重模式下持續的高投入將給其帶來很大的運營壓力,這也是便利蜂亟待解決的問題。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