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華為押注智能電視,為何國產手機企業一定要做物聯網?

騰訊科技首發,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2019年7月15日,榮耀召開了一次新品發布說明會,在這次會議上,榮耀總裁趙明宣布:“榮耀將會在8月份發布一款名叫智慧屏的新產品”。

其實叫什麽無所謂,明眼人都知道所謂的“智慧屏”其本質還是“電視”本身,只是榮耀可以用自己的技術底蘊,給這款電視加上一個“未來電視”可宣傳概念。

據五矩研究社從上遊產業鏈得到的消息,榮耀“電視”的面板供應商來自華星光電,而在與華星光電的交流中,他們的工作人員表示,除了榮耀之外,華為也會推出“智慧屏”的新品類,布局物聯網市場。

而我們在與TCL、長虹等國內一線面板供應商了解後,據一位面板銷售人員透漏:OPPO和vivo也在考慮電視市場的布局。

事實上,早在2018年時OPPO和vivo就有進軍電視市場的消息傳出,只是當時被Ov進行了官方否定,但傳聞頻出背後,顯然不是空穴來風,而是有著系統的利益博弈考慮。

1作為國產手機四大品牌的代表,“智能電視”市場從小米一家獨秀,到今天榮耀正式入場以及Ov後續跟進的“可能性”背後,究竟誰在推動手機品牌對電視市場的降維入侵?

2作為擁有獨立面板生產線的傳統電視品牌,又究竟出於什麽原因甘心讓手機廠家對電視市場“引狼入室”?

3除卻電視品類,作為物聯網的可嫁接點:汽車、眼鏡、手錶(手環)再到耳機,甘心被手機廠家“貼牌”定製背後,究竟隱藏了怎樣的產業變局?

文 /五矩研究社 宅石頭

“電視”的困境

手機廠家紛紛染指“電視市場”的生意背後,怕是要從電視市場本身遇到的問題說起。

正如趙明在7月15日新品說明會上提及的一個事實:十年前的電視和今天變化不大,而十年前的手機和今天宛如兩個時代的產品。

當大屏產品依然只能當電視消費,根據多個第三方數據表明:與電視市場息息相關的顯示面板產能,早已“過剩”。

其中,據中國證券報報導,2019年全球液晶電視面板預計供需比為7.2%,出現了明顯的“產能過剩”現象。而國內市場,因為在2017年TFT-LCD產能就已經達到了9400萬平方米,成為全球產能過剩的第一“重災區”。

所以,在今年7月10日上海舉辦的“顯博會”上,五矩研究社和小米電視的負責人交流時,小米電視負責人頗為苦惱的說:

現在的顯示面板一天一個價,小米在和他們採購時往往會簽一個保價協議,但即便有了保價協議,因為庫存問題小米電視的產品面對更新更低價的產品時,往往也會跟著被動降價。這讓本就利潤微薄的小米電視,很容易出現“虧損”狀態。

與此相應的另一個事實是:因為整個行業的顯示面板產能過剩,無論顯示器亦或電視市場都出現了嚴重的飽和,因此對於上遊進行了顯示面板生產線投資的企業來說,生產的每一塊顯示面板都在虧錢。

我們在與小米電視的面板供應商交流時,他們的技術人員直言:“與其讓這些產品放在倉庫中淪為電子垃圾,還不如賣給小米這樣攪局者,回點成本。”

蘋果今天沒有對所有品牌開放IOS系統,是因為IOS系統依然賺錢,就像如果電視市場依然掙錢,他們也不會允許小米輕易的進入是一個道理。

而諸如TCL等小米電視的面板供應商,即便把顯示面板給到了小米,他們自己卻也依然保留了部分高端產品線而並未開放。

比如,在顯博會現場,儘管所有品牌的電視均以4K起步,但同樣4K的創維和TCL電視,其顯示效果就以“肉眼可見的優勢”優於小米的4K電視。

據TCL的人員介紹:“不是四個輪子加個寶馬的引擎就是寶馬,其中的顯示面板差異可能不大,但對螢幕色準、顯示效果和動態顯示能力等方面的軟體及芯片硬體專利上的調教,可以讓同為4K電視的電視,差出一倍甚至更多的售價”。

而這種“顯示效果”上的差異,便是創維等傳統電視廠商所研製和押注的“進化方向”。

和傳統電視廠家的執念不同,目前電視市場,除了TCL和華星光電等企業可以提供“便宜到虧本”的顯示面板外,聯發科也為小米這樣的攪局者,提供了系統的芯片解決方案。

所以,據小米電視負責人介紹:“智能電視這個品類得以爆發,是因為產業整合的結果。”

據五矩研究社和業內人士交流後了解:比起手機制造需要解決信號、手機設計、機身材料、電池大小和拍照調教等一些列問題不同,傳統電視因為定位於“顯示窗口”屬性,所以其製造和入場,比起手機要簡單許多倍。

對於習慣了“手機整備”的小米來說,做個“貼牌電視”的生意更是毫無難度可言。而這種毫無難度,在顯示面板統一生產過剩的狀態下,也給了顯示面板企業必須配合小米及Ov這種第三方攪局者“不可抗拒”的利益理由。

事實上,按照小米電視負責人的說法:“小米手機每年異塵餘生幾千萬人,而電視市場即便做到全球第一也只有手機市場的十分之一上下,所以從手機用戶帶入電視消費的進軍是一種降維打擊”。

如果我們未曾忘記PPTV的手機“實踐”,那麽這場從手機向電視市場的“入侵”戰爭,與其說是攻防戰,不如說從一開始就決定了雙方資源的不平等性。

基於這樣的“不平等”,大概等手機玩家找到了“物聯網”的新玩法後,入局只是時間問題。

產能過剩給5G的希望

除了電視面板外,五矩研究社還發現:目前汽車、智能手錶、音響和耳機等多個與物聯網有關的消費品,都處於產能過剩的狀態。

事實上,早在2012年日產雷諾聯盟負責人戈恩就曾在內瓦表示:“所有汽車製造商都存在產能過剩的問題 ” 。

而來自當年的數據表明:無論是寶馬還是日產雷諾聯盟,汽車保持增長的市場只有亞洲。

但亞洲市場隨著中國國產汽車的產能增加,據《汽車產能閑置的“堰塞湖”已成》的文章介紹:

2018年全國乘用車零售銷量為2235.1萬輛,同比減少5.8%,國內的數十家整車企業中,有超過7成的企業未能完成年度銷量目標,除了豪華車企和幾家日系車企仍在正增長之外,多數合資和自主品牌車企都處於艱難的負增長當中。

所以,和顯示面板行業相同的是:在5G來臨前的風口下,未來通過和手機廠家合作,來參與物聯網的汽車企業正在變多。而今年年初奧迪與華為P30的首秀,只會是這場產能過剩狀態下,各個行業相互抱團取暖的5G物聯網浪潮的開場白。

事實上,和華為P30與奧迪進行的“鑰匙”合作相比,高通早已通過芯片和系統服務,滲入到了車聯網市場。

根據為高通開發這套“車聯網”組合方案的工程師介紹:

基於高通和全球運營商的友好關係,高通在車聯網領域屬於黑馬級選手,因為要想接入5G網,除了有CPU芯片和作業系統外,基帶和運營商一樣不能落下。

而除卻高通外,據這名工程師介紹:此前華為已經有人和他們進行過意向交流,而他們也會在華為推出這一方案後試著去進行跟進。

所以,當市場出現困境,當躺著掙錢的時光一去不返,即便龐大如汽車市場的巨頭,也需要面對“新時代”的消費者做出“產業整合”上的妥協與改變,畢竟沒有人想錯過未來。

但華為和高通作為通信標準的最大參與者,兩家公司的體量和在5G格局中的地位,決定了可以向汽車市場進行跨維合作的基礎。

而對於更多沒有這種基礎的手機企業來說:通過布局顯示面板、智能音響和耳機等產品,來逐步進行生態搭建,並以此贏得市場認可,可能會更具現實意義。

畢竟,和汽車與顯示面板的產業規模相比,智能手錶和智能音箱等設備的市場要顯得“嬌小”許多。

這也意味著,在耳機、音響及手錶市場,多如繁星的品牌中,如果與幾千萬銷量的手機品牌聯動,可以提升1%的銷量,對這些廠家而言也是一筆大生意。

因此,和手機廠家涉足顯示面板以及華為和奧迪合作的新聞相比,小米和Ov在產品上涉足耳機、智能手錶的新聞,也顯得格外“合乎情理”。

而這種“合乎情理”在今年全球經濟遇冷的當下,讓諸如耳機、音響和手錶等“小商品”的抱團取暖成了不受關注的產業整合趨勢中最細微的起步賽。

但我們所忽略的是,從這種從小到大的逆襲合作背後,其本身就是5G物聯網的起點。

五矩研究社在與小米電視負責人聊天時,小米那邊提到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小米的生態已經初具規模,這讓我們面對與其他手機廠家的競爭時,不會因為單一品類的下滑而輕易死掉”。

所以,5G生態構建下的物聯網體系,隨著工業聯網等5G應用場景的落地,也會讓全球的公司在產業鏈的合作方式上走進一個新維度,尤其是當這種合作進入到一種以雲技術為核心的數據共享時代。

手機品牌在物聯網的錯位布局

物聯網這麽火,但實際行動起來的手機廠家卻並不多。

這其中的主要原因在於:國內的手機市場格局,雖然對外統一叫“華米Ov”,但四家企業的技術底蘊和統籌研發能力卻並不對等。

這種差異,也導致了在物聯網賽道進行布局上的“落差”。

7月15日,在榮耀智慧屏的說明會上,趙明曾強調說:大家了解海思是做手機處理器的,但海思做電視處理器其實比手機更早。

而系統性的芯片解決方案,就是華為在物聯網及“智慧屏”的終極武器之一,和這個武器一起搭配使用的,還有傳聞很久卻依然“猶抱琵琶半遮面”的鴻蒙和正在布局快速成長的雲計算業務。

事實上,按照目前華為已經布局車聯網、智慧屏和可穿戴設備的既有事實來看,華為通過鴻蒙、雲計算以及芯片硬體,所組建的物聯網體系可以讓華為獲得更高的話語權。

正如榮耀總裁趙明在介紹智慧屏時所說:“要讓螢幕聯動”,而聯動背後的工作比起分開式的娛樂方式怕是不知難了多少倍。

只是,以目前階段的成果而言,華為的布局速度和應用場景並沒有小米的完善。

和華為相比,小米生態作為目前已經初具規模的“4G版物聯網”方案,雖然手機遙控電視、小愛控制家庭燈泡開關已經有著還算不錯的體驗,但這種體驗因為電視系統、燈泡網絡和手機互動均屬於通過第三方網絡系統來進行調配,所以距離硬體加系統的“智慧物聯網”仍有差距。

最為關鍵的是:小米並不能在目前已經搭建的“小米物聯網”生態中佔主導地位,比如手機和電視的系統依然是安卓,這讓兩個設備相互獨立性很強,而安卓系統並未對兩個獨立系統的設備如何產生數據互動做過優化。

為了解決這一困境,據小米公司的人員介紹:隨著5G臨近,系統未來會向雲端轉移,所以小米目前也在重倉布局雲計算市場。

而失去了核心硬體及產業鏈強話語權的支撐,小米的布局雖快,但卻遠遠不及華為的棋子走的更穩。

和小米目前已經擁有如何協調多設備共存和相互工作的經驗相比,OPPO和vivo雖然在國內市場的手機銷量上實現了對小米的“輕微壓製”,但兩者在物聯網上的動作“幾乎”為零。

這其中的原因和OPPO和vivo的模式有關,在目前四大國產手機品牌中,Ov的核心競爭力在自己把控的“製造”環節,其中僅OPPO在國內就有3家工廠,印尼和印度還各有一家。

而基於前兩者重視線下渠道建設的企業基因,這讓Ov面對“物聯網”的轉身顯得有些謹慎。

比如,直到2018年OPPO開發者大會,OPPO才以人工智能助手Breeno宣布入局物聯網,據OPPO官方介紹:Breeno包含語音、速覽、空間、建議、駕駛、識屏、識物七個模塊。

作為一家有著實體工廠的企業,在OPPO官方人員的解答中,OPPO對未來物聯網布局破局方向選擇在了對實體企業“推動標準建設,推動互融互通”的動作上。

因為,按照OPPO的理解,物聯網的未來是通過各種智能程序來解決“設備相互溝通”的問題。

比如你出遠門了,自動預約家政上家裡打掃衛生,照顧小寵物。智能門禁和舍內攝影頭可以自動識別家政公司提供過來的人臉信息,開門監控等。

但當下的物聯網,顯然還只是停留在一個通過手機或語音指令來進行人為操作的水準。

所以,OPPO認為,物聯網的第一步應該是設備互通的標準要建立好,有了這個標準才能真正的在這個共通標準之上來建設“物聯網設備的智慧中心”。

只是,在目前OPPO理解的幾個關鍵設備的互融、互通上,暫時還沒有在明面上展出“電視”這一品類。

因為,對於曾經先於小米做過電視的OPPO來說,電視的入局並非難事。而基於工廠和目前硬體標準尚未統一的事實,等到5G來臨後才會迎來真正的物聯網設備爆發潮,所以伺機而後動也便成了華為、OPPO和vivo的押注。

製造業的博弈

在手機廠家扮演“整合角色”的當下,也並非所有的硬體企業都在配合他們的動作。

比如相對於配合極好的顯示面板廠家,空調、冰箱和洗衣機等白色家電領域的中上遊品牌目前還尚未進入手機企業推動的物聯網版圖。

其中的原因在於:因為白色家電市場發展時間較長,產業鏈相對完善,所以在消費市場的滲透中,一是形成了格力、海爾和美的的三巨頭陣營;二是過去的幾年內,大部分白色家電企業都能在三四線及以下的市場,賺到足夠讓自己不去改變的利潤。

而根據經濟學人統計的2018年白色家電市場規模僅僅線上就已經達到2640億的市場體量來看,要迫使傳統的白電製造業進入手機品牌的物聯網陣營,仍然需要“市場遇冷”的更大契機。

比如,為小米提供物聯網芯片的一家企業負責人,在面對五矩研究社採訪時就曾透漏:格力空調也在用我們的芯片,但我們給他們提供的芯片是專項定製的,並不能與小米體系內的設備互通。

除了白電市場,顯示面板的高端市場,其實也存在類似的“不參與現象”。

比如,並不為銷量發愁的LG頂級OLED面板,大多數都以直接定製供貨的形式走出工廠,而創維和TCL的高端電視產品,也在線下的特定消費群體中擁有不錯的口碑和銷量。

而這些能賺錢的市場領域裡,小米的物聯網生態圈還很難滲入。

對此,小米電視的負責人倒也十分坦然,據他介紹說:小米的定位是偏向普通消費者的,小米能做的是為他們提供日常生活中好用的產品,而不是被價格架高的頂級產品。

這種差異,讓小米避免了成為合作夥伴的直接競爭對手。

而基於小米品牌的溢價,五矩研究社也發現:小米電視並不是“顯示面板”領域的最強性價比殺手,比如市場上小品牌的75寸4K電視可以只賣2699,而相同尺寸的小米電視卻要在6000元起步。

所以,即便在企業能生存的利潤裡,製造業及後來的“入侵者”,或多或少都有些底牌並未亮出。

而這種底牌,在白色家電和汽車等遠比手機市場更大的空間中,給了企業面對5G物聯網整合時,更多的不配合空間。

當然,不置可否的是,這些高端製造業的品牌及廠家可能還會在自己的溫室中繼續走下去,但隨著製造業標準的逐步提高,更多的標準化生態產品的加入,可能最終會在底層顛覆這些“安逸的高端玩家”。

就像耳機圈流傳的一個段子:萬元以下聽個響,100元的耳機4分體驗,500元的耳機6分體驗,1000元的耳機7分體驗,而到了2000元以上,越貴的成本帶來的體驗提升也便越來越微乎其微。

而對於大多數普通人來說,我們並需不要索尼的頂級電視、西門子的品牌冰箱以及Bose的高端音響。所以,隨著5G風暴的臨近,每次產業革命中倒下的往往都是不思進取的巨頭。

我們莫要忘了2012年剛剛破產的“柯達”案例,那是5G前對起跑線所有企業的共同警鍾。

歡迎添加五矩研究社主編微信(微信號:sikuaiwanshi)進行交流,添加微信請主動備注。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