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科學盡頭是神學,來看看近30年那些宛如魔法般的技術

大家好,我是彬叔

最近看到一個有意思的話題

近30年來

人類的科技究竟是爆發式成長

還是停滯不前了呢?

想象中的未來都市並沒有實現

美國的經濟界就有人提出大停滯假說,即70年代以後,科技由於已經達成了比較簡單的目標(所謂low-hanging fruit),沒有新的突破性進展,造成了美國經濟進入了低成長的新常態,舉幾個他們提到的例子:

1GDP沒有爆發式增長

都說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而GDP則是衡量生產力的重要指標。如果科學技術有了爆炸性發展,世界的GDP,或者說世界科技的龍頭美國的GDP,應該有爆發性的增長。可惜並不是這樣,下圖是世界,美國和中國的近幾十年的GDP,美國經濟並沒有加速成長的跡象。

大家也許會說GDP受資源限制,但這正是問題的要點:我們還沒有發現突破性的新技術來提取更多資源這張圖片裡,你看不到IT技術帶來的影響,為什麽?因為很多我們經常用的產品,比如SNS之類,也許並不能提高我們的生產性。還有很多IT技術,只是吃了其他產業的午飯,很多體力勞動者和低級的白領工人被淘汰了,IT取而代之,但是總的生產力並沒有明顯提高。

2人均壽命沒有突破性延長

另一個可以量化的指標,人的平均壽命,也沒有在近三十年有突破性的延長。

近年來,生命科學沒有突破性研究成果

3生活方式沒有改變

美國人自己看自己的生活方式,60年代是吹空調,吃冰箱裡的食物,開轎車上班,今天還是這樣。

Peter Thiel這麽形容他眼中的科技停滯:“We wanted flying cars, instead we got 140 characters”。

4幾十年前的難題,現在還沒有解決比如癌症治療(現在普通人還是放療化療,都是很老的技術,基因療法何時能給一般人帶來實惠還需拭目以待,近20年的發展也沒有發現疫苗和抗菌素時的突破震撼);

能源(60年代我們燒煤,石油,天然氣加上核電水電等,現在也是一樣,核聚變發電還是沒有成功;

航天(60年代人類就登月了,現在由於經濟條件限制,還沒能重返月球,火星更是遙遙無期);

交通(60年代坐飛機,現在還是坐飛機,而且超音速客機也絕跡了);

人工智能(50年代就有了Perceptron,現在我們是有了很多進步,不過還遠遠沒到幾十年前人科幻中的2000年代的水準)。

很多人說,最近三十年,除了信息科技,其他領域似乎都沒有突破性的發展,人類仿佛把科技點數全點在了信息科技上面,而信息科技並不能本質上提高我們的生產性,最多只是代替人來工作。

真的是這樣麽?

我不這麽認為!

實際上,尖端科技99.99%的人是接觸不到的,就算ZF在造時光機了,ZF在和外星人溝通了,會披露麽,你會知道麽?

當初“胖子”、“小男孩”讓世界認識了原子彈。

就拿我國造原子彈來說,相信不少人都看過去年的電影《我和我的祖國》,完全處於保密狀態,妻兒親人都完全不知道。

我們知道的,都是ZF願意讓我們知道,所以僅僅靠這些透露出來的信息,就判斷人類的科技停滯不前是否有失偏頗。

那麽撇開這些尖端科技,從我的角度來看看近30年來,民用科技的發展。以我親身經歷為例,回到25年前,坐標上海,當時我小學4年級,讓我們來看看這些年來有哪些翻天覆地的變化。

當時

出行全靠公車

高架也是沒有的,出行全靠地面道路慢慢爬。

猶記得現在的上海動物園以前叫西郊公園(西部郊區的公園),當時去一次西郊公園不亞於一次短途旅行,更不要說金山是坐火車過去,當天回不來的那種。

95年上海一號線(錦江樂園-上海火車站正式開通),這種高端事物我當然是沒坐過的,印象中到2000年前後才第一次坐地鐵,之後地鐵便越來越多,越來越錯綜複雜。

如今,高架,地鐵,構成了上海的立體交通,從地面一個維度拓展到了天上,地面,地下多個維度,坐地鐵我家到上海動物園一個小時,到金山城市沙灘也就兩個多小時。

當時

沒有手機

沒有用來打電話的移動通訊。BP機,大哥大這種死貴死貴(中國96年第一次出現大哥大),我家肯定沒有的。

現在的00後可能無法想象沒有手機是種什麽樣的景象,當時只有固話,出門找路會揣一張上海地圖,曾經的同學畢業後天各一方,再也聯繫不上。

如今的手機放在當時就是宛如金手指外掛一般的存在,隨身帶一個系統,可以隨時聯繫上任何人,可以實時導航,看視頻,可以通過這個系統隨時隨地的叫車,叫外賣,這些曾經都是幻想中的景象。

01

02

03

04

滑動查看更多

藤子F不二雄這麽多幻想手機全給實現了

當時

沒有電腦/互聯網

接觸互聯網大約是2000年左右的事情,猶記得中學第一次開設信息技術課,學習電腦的基本操作,我們當時都沒覺得多神奇,只是像遊戲機一般。

隨著接觸的越多,越覺得:

CPU是人造物的巔峰

上圖不是動畫也不是模擬視頻,而是實實在在的處於設計狀態的芯片。每一次閃爍就是放大一點,隨著放大,後期你能看清密密麻麻的線網,這些線網都是立體,層層堆疊有N層,已經大規模使用的最小晶體管甚至只有7nm(納米),大約幾十個原子的寬度。一枚小小的CPU中,這樣的晶體管有多達幾十億到上百億個。同時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晶體管不是通過物理或者化學反應批量生成的重複物,而是每一個都有特定設計及明確功能的實體,他們一個個被畫出來,並精準的製造在矽晶圓上。更讓人震撼的是,在無數科學家和工程師的努力下,這人造物的巔峰,僅以最低幾角錢最高幾千元的價格,就能來到你的手上。那些口口聲聲說科技停滯不前的人應該來看看,看看這個集人類巔峰大智慧的造物。而互聯網更是從無到有創造了一個世界!一個給人們第二次生命的虛擬世界!(注:互聯網是在1989年提出概念,1990年實驗成功的,距今剛好30年。)

當時

沒有物聯網

什麽是物聯網?

萬物聯網,簡單來說就是通過傳感設備和互聯網結合起來形成一個新的巨大網絡,比如智能家居,通過說話或者其他動作實現控制空調電視,電燈等,又或者是智能交通,百度地圖上看到那一段路紅了,堵塞了,也是物聯網的一種運用。

互聯網到物聯網,這是一種進化,物聯網的概念最早出現於1995年比爾蓋茨的《未來之路》一書中。

發展至今已經在很多地方又運用,這裡要PICK一下阿里的產品天貓精靈。

最初買回來的時候,也只是,對話,知道氣象預報,聽歌,聽故事,買回來給家裡小朋友玩的,結果經過一次次的產品更新以及使用的深入,目前能實現的功能已經有通過對話叫賣外,淘寶購物(這貨竟然還會自己推薦產品),開關空調(調節模式和溫度),開關電燈,開關電視(音量頻道調節),控制洗衣機啟動等。

從一開始的驚訝到現在也已經習慣了天貓精靈帶來的便利。

但是回頭想想,通過與天貓精靈對話實現控制家裡的電器,甚至通過語音網上購物,點外賣,這已經很科幻了!

當時

沒有的東西太多了

二維碼支付開啟了無現金時代;自動駕駛,大數據,雲計算,AR,VR......很多技術都是不知不覺間就走入了我們的生活。逐漸習慣這些技術的我們並沒有覺得什麽不對勁,但是猛一回頭,卻發現,30年來,太多太多宛如魔法一般的技術進入了我們的視線,我想這也是ZF為了不引起社會動蕩一步步的慢慢的將科技融入社會。或許有人說這些都很普通嘛,沒什麽了不起的麽,並不算什麽很尖端的技術嘛,那麽,各位是否聽說過前段時間的量子細菌,飛鐵等這些高端技術呢。

“薛定諤細菌”誕生?

城際飛鐵,北京到上海只要20分鐘!

在民間也就很小的角落報導了一下,沒有翻出什麽浪花來,這背後呢,ZF又隱藏了多少我們所不知道的尖端技術?都說科學盡頭是神學,如今的科學在以前人看了就是魔法一般的存在!假設我們在歷史的長河中任意找一個時間點的人讓他往後穿越30年,那麽1990年穿越到現在的人一定是最震驚的!

你覺得呢?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