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曾國藩也有許多小毛病,但為何要戒多言?

喜歡我們的文章,不妨按照以下方式“置頂”吧!

來源|文摘報 ( 2018年06月16日04版)

作者|酈波

曾國藩年輕的時候有很多毛病,他對自己的那些缺點也曾經深惡痛絕,所以他曾給自己立過一個“三戒”的規定,決定要“戒多言、戒忿怒、戒忮求”。我們曾稱之為“曾三戒”。

戒忿、戒怒、戒忮、戒求容易理解,忿和怒都是情緒易失控的表現,忮是妒嫉,求是貪欲,這都是人性中本惡的一面,屬於惡習,自然應該戒除。但為何要戒多言呢?這就要來看一下這個“戒多言”在曾國藩那裡到底指的是什麽了。

先說一件小事。曾國藩在他的日記裡反覆提醒自己要“戒多言”,主要就是發生在這件小事之後。當時,曾國藩才考上進士進入翰林院不久,隨後,他的父親也跟著他住到了北京。有一次他給父親過生日,有一個名叫鄭小珊的好友來祝壽。鄭小珊跟曾國藩關係很好,且醫術高明,平日經常免費給曾家看病、開藥,所以兩人在一起說話向來口無遮攔,非常隨意。

曾國藩當時才30歲出頭,又春風得意,所以說話已漸有誇誇其談的架勢。不知他跟鄭小珊說了什麽,鄭小珊當時就很反感,但曾國藩那天酒喝多了,又兼之得意忘形,居然因為幾句話不投機,跟鄭小珊當場吵了起來。在這樣一個本來很喜慶的日子裡,曾國藩居然跟自己非常要好的朋友當場吵起來,搞得鄭小珊當場拂袖而去。事後,曾國藩的父親把他好好數落了一頓,說他這樣一個翰林院的進士,居然也跟人吵架,而且是跟好朋友吵架,而且是跟好朋友在父親的壽宴上吵架,實在不像話!

曾國藩對此也後悔萬分,在日記裡反思這件事,總結自己有三大錯。一是自以為是;二是嘴上說話沒把門的;三是明明說話得罪了人,還跟人強辯,甚至到了不近人情的地步。總結這三點,曾國藩說自己作為一個標準的儒家知識分子,連《禮記》裡說的“惡言不出於口,忿言不反於身”的道理都參不透,還能成什麽大事?從此以後,曾國藩不論是自我教育還是教育子弟,都以“多言”為戒。

這樣一來,我們就知道曾國藩“戒多言”的本質不是要一味地少說話甚至不說話,也並不是沉默是金,而是在面臨人和事的時候,要做到自我控制,避免禍從口出、亂從口出。在本質上,這是一種臨事不糾纏、少爭論的行動智慧。

END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