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重陽詩詞 :無限青山行已盡,回看忽覺遠離鄉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每當秋風掠過,

落葉娑娑作響的撩人時節,

這千百年來一直縈繞

離家遊子心頭的詩句,

恐怕就無比應景地自動浮現出來。

從古至今,

人無論漂泊至何處,

對家的牽掛,對親人的思念,

始終如一。

天地黃花分外香,

在這不似春光勝似春光的好時光裡,

重陽無聲無息地悄悄靠近了。

重陽自古是佳節

“重陽”一詞最早的文字記載出現在屈原的《天遊》:“集重陽入帝宮兮,造旬始而觀清都。”這是否說明重陽節在當時就已經形成了呢?非也。這句話的意思是集聚九重陽氣進入帝宮,探訪旬始星(太白星)、參觀清都天庭,“重陽”指的是九重陽氣,即“天”,而非節日。

傳為西漢劉歆所作的《西京雜記》中曾記載:“戚夫人侍兒賈佩蘭,後出為扶風人段儒妻,說在宮內時……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令人長壽”。劉邦駕崩之後,呂後將戚夫人折磨致死,戚夫人有個侍女叫賈佩蘭,逃離宮廷,嫁給老百姓為妻,據她說在宮裡時“九月九日……令人長壽”,因此有人認為西漢初期皇宮內已有九月九日佩茱萸、飲菊花酒等習俗,進而推測重陽節在西漢時已經形成。但實際上,《西京雜記》是晉人葛洪輯錄的,劉歆實為假托的“作者”,因此這條記載不足以說明重陽節在漢代的情況。

確信的記載出現於東漢《藝文類聚》:“九月九日可采菊花”,說明九月九日在東漢是一個節日;西晉周處的《風土記》中也稱“九月飲菊花酒”為“漢俗”;此外唐人虞世南《北堂書鈔》曾記載漢獻帝“興平二年(195年)秋,朝廷以九月九日賜公卿近臣飲宴”,說明東漢九月九日有宴飲之俗,這正是後世重陽節的節俗。綜合而言,重陽節最晚在東漢時已經形成。

重陽節為何出現,很多人認為與《易經》有關,在此書中,“九”為陽數,因此九月九日被稱為“重陽”,再加上“九”有“久”的諧音,重陽代表著長長久久,是值得慶祝的好日子。這一說法見於曹丕的《與鍾繇書》:“歲往月來,忽複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但根據重陽節出現的時間來看,這應該是節日發展過程中人們所賦予的解釋與期許,而並非最初形成的原因。

重陽節出現於一個傳統的農耕社會,最可能的原因應與農事相關。一般來說,農歷九月,農事已經到達尾聲,豐年慶典與祭祀活動開始進行。《呂氏春秋》記載九月“命塚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是月也,大饗帝,嘗犧牲,告備於天子……天子乃教於田獵,以習五戎(五種兵器)、獀馬(獀即為搜,選擇之意)。”由於兼有祭祀和慶典的意義,也不乏宴飲等娛樂活動,因此,九月祭祀、田獵的習俗逐漸發展為重陽節是有可能的。

有學者認為重陽節的形成還與火神有關,這一觀點的理論來源與星象有關,農歷九月,代表火神的恆星“大火”會隱退,遠古先民將之看作氣象變冷的預兆。遠古時代,先民的禦寒能力十分薄弱,很多人在寒冷的冬季中失去生命,所以人們會在九月舉辦各種儀式祭拜火神,以求護佑。這一情形與重陽節“求長生、消災避難”的習俗相符。

重陽節的風俗在南朝梁吳均所作志怪小說集《續齊諧記》中有所體現:

汝南桓景,隨費長房遊學累年。長房謂曰:九月九日,汝家中當有災,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絳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飲菊花酒,此禍可除。景如言,齊家登山。夕還,見雞犬牛羊一時暴死。長房聞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飲酒,婦人帶茱萸囊,蓋始於此。(相傳東漢時的豫州汝南,有個叫桓景的人,他跟著著名的方士費長房遊學多年。某天,費長房告訴桓景說:“九月九日,你家會有災禍,趕緊組織家人離開,讓他們在手臂上佩戴茱萸,然後登高飲菊花酒,這樣才能消災。”桓景聽了費長房的話,全家出門登山,夕陽西下時,他們回來,發現家裡的雞犬牛羊全部暴死,費長房說:“沒事了,它們代替你們死掉了。”)

故事固然不可信,但重陽節俗卻是真實存在的。

九日登玄武山旅眺

唐·邵大震

九月九日望遙空,秋水秋天生夕風。

寒雁一向南去遠,遊人幾度菊花叢。

登高。金秋九月,天高氣爽、丹桂飄香,正是郊遊登高的好季節。根據上文,重陽最初的登高活動,目的在於祭祀,隨著時代的發展,才演變為娛樂活動。

史傳東晉謝靈運為了登高還發明過登山木屐,“尋山陟嶺,必造幽峻,岩嶂千重,莫不備盡。登躡常著木履,上山則去前齒,下山去其後齒”,是一種鞋底有可拆卸木齒的木屐,李白“腳著謝公屐,身登青雲梯”中所說的“謝公屐”正是此物。

在少山的平原地區,人們也會登上亭台樓閣等建築,憑高眺遠,如宋人孟元老《東京夢華錄》中記載:“都(汴梁,今開封)人多出郊外登高,如倉王廟、四裡橋、愁台、梁王城、硯台、毛駝岡、獨樂岡等處宴聚。”

過故人莊

唐·孟浩然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筵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賞菊、飲菊花酒。九月是菊花盛開的季節,因此也被稱為“菊月”。菊花在中國文人雅士的眼中是高潔、獨立的象徵,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被傳為千古名句,無數文人對此心有戚戚,賞菊也成了文人雅集的普遍活動。

此外,菊花可入藥,是百姓心中可辟邪祛病的植物,因此在重陽也有飲菊花酒的習俗,人們在頭年九月采下初開的菊花和莖葉,摻入糧食中釀酒,甚至還會加入多種草藥,在來年重陽時飲用,被稱為“長壽酒”。

九日得新字

唐·孟浩然

初九未成旬,重陽即此晨。

登高聞古事,載酒訪幽人。  

落帽恣歡飲,授衣同試新。

茱萸正可佩,折取寄情親。

佩戴茱萸。王維的“遍插茱萸少一人”使得這一節俗更為人們所熟知。茱萸又名越椒、艾子,是一種常綠帶香的植物,果實為紅色橢圓形,小巧可愛,有殺蟲消毒、逐寒祛風的功能。除了佩戴,人們還會將茱萸製成酒,《遼史·禮志》記載九月九日“又研茱萸酒”,不過其用途似乎並不是用來飲用的,而是要灑到門戶上以除災害的。

都門雜詠·論糕

中秋才過又重陽,又見花糕各處忙。

面夾雙層多棗粟,當筵題句傲劉郎。

中國飲食文化博大精深,元宵的湯圓、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餅……仿佛所有節日都能與食物產生關聯,那麽重陽節有時令美食嗎?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是“獅蠻”。

“獅蠻”又稱“重陽糕”“花糕”,是經過裝飾的面食糕點,在北宋已經開始流行。《東京夢華錄》記載重陽節前一二日,“各以粉面蒸糕遺送,上插剪彩小旗,摻飣(混雜在一起)果實,如石榴子、栗子黃、銀杏、松子肉之類。又以粉作獅子蠻王之狀,置於糕上,謂之獅蠻。”南宋人吳自牧的《夢粱錄》中也記載了獅蠻的做法:“蜜煎局(宋代提供宴會服務的機構之一)以五色米粉塑成獅蠻,以小彩旗簇之,下以熟栗子肉杵為細末,入麝香、糖、蜜和之,捏為餅糕小段,或如五色彈兒,皆入韻果糖霜,名之獅蠻栗糕,供襯進酒,以應節序。”

時光易逝人易老

九月初九的“九九”諧音“久久”,有長久之意,眾人常借此時祝福老人們健康長壽、平安、幸福。1989年,國家把重陽節正式定名為“老人節”,每年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定為全國的“敬老日”。

中華民族素有尊老敬老的傳統美德。從古時候起,我國就有重陽節獻壽的習俗。南朝梁庾肩吾《侍宴九日詩》有“獻壽重陽節,回鑾上苑中”一句,可知“重陽”向老年人獻壽由來已久。即使是現在,人們在重陽佳節裡,說的和聽的最多的也是“祝老年人健康長壽”。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秋天豐碩、厚重、深邃。這個季節流淌著斑斕的色彩,閃耀著繽紛的光芒,是多麽的意味深長,恰似人生的晚年,閱盡人間冷暖,雖已華發蒼顏,但卻感悟良多,始覺黃花最多情,重陽相伴慰此心。

“但將酩酊酬佳節,不用登臨恨落暉。”人生的腳步總是那麽匆忙,經歷了人生的拚搏,該是放下所有紛擾,平靜心靈的時候了,且去看山,去看水,去看那深藏在歲月塵埃裡的五彩年輪,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今又重陽,何當載酒來,共醉重陽節!

◎本文參考自文章《九九重陽》(文章原載於《中國紀檢監察報》,作者楊蕊),文章有大量補充與修改,圖源網絡,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