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攜號轉網成“二等用戶”,政策不能被架空

社論

運營商以其更豐富的服務內容提升用戶黏性,甚至吸引用戶“攜號轉入”,才是應時之舉;監管層面也應明確細化,精簡辦理條件,消除附加門檻,讓攜號轉網真正“自由”起來。

用戶期待多年的攜號轉網終於跨出試點區,年底前將在全國實現。但據媒體調查發現,落實優惠新政,試點地區已暴露出諸多問題,用戶在攜號轉網過程中一不留神就會掉進各種“坑”裡,前有申請轉網障礙重重,後有轉網後成“二等用戶”,甚至基本使用都成問題。

媒體調查提到的“坑”可以說五花八門——比如“簽約簽到海枯石爛”:有用戶的合約業務甚至要到3000年才能到期;比如“小恩小惠施於人”:正常資費外莫名其妙冒出免費業務,協約沒到期或業務沒取消之前都不能轉。哪怕用戶滿足條件,原運營商客服往往還會誇大轉網的流程和代價;而即便是攜號轉網成功,過渡期還要忍受諸多不便,比如網絡降為2G。而且,部分攜號轉網用戶還不能參加新運營商提供的諸如贈話費之類的業務,被作為“二等用戶”區別對待。

在個人時間、精力越來越寶貴的今天,類似的門檻設計無疑打消了用戶的積極性,因此也延誤了工信部要求的攜號轉網落地時間,政策的紅包只能半掛在空中,卻無法真正給人帶來實惠和便捷。

誠然,從技術上講,攜號轉網並非簡單如“從左口袋到右口袋”,運營商的下遊,往往還涉及第三方服務機構,像有些號碼轉網後收不到驗證碼,就是驗證碼提供商和運營商無法同步的結果。運營商為自己叫屈,也並不是毫無道理。再者,涉及具體業務,不同運營商之間的收費標準、服務內容也不盡相同,攜號轉網首先離不開標準的統一和利益的調整,需要過渡時間,這也是目前隻選取五省市試點的原因。但給運營商預留充足的改革時間,不意味著就能以技術磨合為由各種拖延、搪塞用戶。

至少就媒體曝光的一些“坑”來說,無論是使用誤導性的話術挽留用戶,還是區別對待轉網用戶,顯示的還是對攜號轉網消極抵製的姿態。害怕用戶流失當然是直接原因,但更重要的還是擔心攜號轉網實現後的行業競爭導致整體資費下降,損害既得利益。

通信服務作為一項基礎設施服務,消費者理應享有自由選擇權。對運營商來說,設置門檻並不能真正提高用戶滿意度,要做大市場份額、贏得口碑,說到底還是得靠提質降費。而從長遠角度看,如此“硬留”、如此執著於“通訊費”未必就符合未來發展路徑,如何以更豐富的業務類型與服務提升用戶黏性,甚至吸引用戶“攜號轉入”,才是順應政策和現實的應時之舉。

遺憾的是,從此前的取消漫遊費、流量清零,到如今的攜號轉網,各類優惠政策的落地,無不是官方部門和輿論推著走。運營商哪怕承受著壟斷的指責,在改進業務時,往往也還是像擠牙膏一樣,很少有一次性到位的。攜號轉網“坑多多”,再次折射出誠意的缺失。

事實上,數據顯示,2018年全國新增攜號轉網用戶63萬人次,同比增長62%。如此快速的增長勢頭說明,運營商完全可以做到高效率推進。前面提到的第三方服務商的技術障礙,隨著工信部統一號碼管理平台的搭建,也大大弱化了,不能繼續成為延緩推進的托辭。

今年兩會期間,攜號轉網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工信部負責人則承諾,“年底之前,實現所有手機用戶自由攜號轉網”。可以說,攜號轉網的落地時間表已經明確,運營商此前也表態積極落實,既然如此,就該拿出起碼的誠意,大刀闊斧,掃清各種人為障礙。

此外,鑒於運營商對攜號轉網的消極態度,監管層面還得進一步明確細化,將攜號轉網的辦理條件進行精簡,不該存在的附加門檻必須堅決消除。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