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愛自拍的人,都在拍什麽?

文 │ 從易

凡事都需要有度,自拍同樣如此。

俄羅斯光是2015年就有至少10人因自拍而身亡,100多人受傷。政府還專門發布了《安全自拍指南》,但自拍致死的案例並沒有減少的跡象。

“知道”(nz_zhidao)跟你談談,愛自拍的人,都在拍什麽?

2018年3月在美國紐約,人們在甜品節上手持甜品自拍。(新華社記者 王迎/圖)

曾聽有人這麽調侃,有了微信朋友圈,我與朋友的見面頻率提高了許多,幾乎天天見,甚至有時一天見了好幾回。隻不過這見面不是發生在現實生活中,而是在網絡上——因為朋友天天發自拍。

何為自拍?簡言之,用手機或其他數位設備為自己拍照的行為。自拍的誕生深刻地改變了我們的網絡社交,從此以後我們不得不在朋友圈裡頻繁見證我們的朋友吃早餐、跑步、旅行、喝奶茶、家庭聚會等時刻,或者只是單純看到他們美圖過度之後的臉。有人不免抱怨,那些天天自拍,並熱衷於往社交平台上發自拍的人,到底是個什麽心態?

人人愛自拍?

其實從自拍這一行為誕生到現在,歷史並不長,因為首先得有攝影機,才有自拍。

攝影學意義上的“自拍”在1839年就出現了,當時銀版照相術先驅美國攝影師羅伯特·科尼利厄斯將第一張自拍照陳列在費城自家的商店中,不過,那時候照相機並未普及,普通人還無法玩自拍。

1900年,柯達公司推出“盒子布朗尼”相機,這款相機給攝影藝術帶來了革命性的變化。在此之前,相機就算不是個徹頭徹尾的累贅,也顯得相當笨重。早期的相機往往由大量的黃銅和紅木製成,拍攝時需配合大玻璃或金屬板,通常還要以分鐘為部門計算曝光時間。布朗尼相機輕便了許多,普通人也能自拍了。

之後相機不斷演變更新,自拍更為容易;但總體而言,自拍仍舊很不普及。一方面相機價格不菲,衝刷不便,相機擁有者很少;再則那個時候人們還沒有太多自拍的概念,自拍並不流行。

2010年,擁有前置攝影頭的 iPhone 4代替了定時設定,掀起一股自拍潮。2011 年,Instagram 推出“#(標簽)”和花式修圖的濾鏡,第二年“#selfie”正式成為主流,各路明星、政要人物,甚至羅馬教皇紛紛開始在以 Instagram和Twitter為主的社交網絡上露臉。“自拍”更是以迅雷不及掩耳盜鈴之勢發展。2013年,由於“Selfie”在過去一年使用暴增170倍,被評為牛津詞典年度風雲詞匯。

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自拍成為一種熱門的全球性行為。伴隨著智能手機的拍照功能越來越發達,自拍之風愈演愈烈,並最終成為很多人的日常行為。根據英國媒體報導,2016年每天全球大約有9300萬張自拍產生,每年在線分享的自拍高達8800億張之多。美國一項針對千禧一代年輕人的調查顯示,年輕人一周平均拍9張自拍照。

在中國,自拍也是年輕人的心頭好。艾瑞谘詢數據顯示,約截至2016年6月,約70.5%的中國社交網絡用戶每周至少分享一張影像,而在這群人中,約有21.3%的用戶會在每次分享影像前使用自拍APP美化影像,約40.6%的人表示會在大多數情況下先處理影像。——我們不僅愛自拍,還愛美圖。

2018年3月14日,市民在西安興慶公園內自拍留影。(新華社記者 劉瀟/圖)

何妨自拍

雖然不少人對在社交平台上曬自拍的行為頗為反感,但實事求是地說,自拍本身並沒有什麽問題,它還有不少現實功能。

比如自拍的記錄作用。相片的本質,就是凝聚瞬間畫面,在往後的時間長河中,更好地輔助回憶。人生旅途漫長,我們一路向前走,卻一路留不住時間和人;影像能非常方便快捷地為我們留住當下的美好時光,這比文字記錄方便多了,並且一張清晰可見的照片很輕易就能夠喚起回憶。

自拍有自我愉悅的功能。遇到了困境的自己,在笑容和美麗裡能汲取激勵的力量,尤其是那些很少有機會端起照相機的老年人,一張漂亮照片蘊含的正面心理幫助是難以估量的。這在心理學上叫做“具身認知”理論,即人在開心的時候會微笑,而如果微笑,人也會趨向於變得更開心。當你面對鏡頭,做出嘴角上揚的動作,你可能會發現心情的確變好了一些。

自拍有社交功能。人類是社群動物,從生活中的各種層面而言,人們每天都離不開社會。自拍是重要的社交手段,它便捷地搭建起親和的氛圍與自我展示的平台,強而有力地展現個人了資訊,更能夠引起公眾討論,有助於人與人之間的相互認識、交流和溝通,有助於融入、穩固、拓展人際關係。

自拍還有自我認同的功能。人們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滿足了之後,便開始追求更高層次的需求,渴望獲得他人的接納、理解和認同。就像美國著名社會學家戈夫曼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一書中說的:“人生就是一出戲,社會是一個大舞台,社會成員作為表演者都渴望自己能夠在觀眾面前塑造能被人接受的形象,所以每一個人都在社會生活的舞台上竭力表演。在人際互動中,不管個人具體目標是什麽,他的興趣始終是控制他人的行為,特別是控制他人對他的反應。”這也是為什麽我們自拍之後還要美顏,我們希望美顏後呈現出更好的自己,展現出優越感,獲得他人的積極評價,並滿足建立理想自我的需求。

小心自拍成癮

凡事都需要有度,自拍同樣如此。偶爾自拍,偶爾發發自拍,這是可以接受的,可如果每天都要自拍個好幾次,並且在朋友圈裡大曬特曬,這就需要注意了。因為它可能是病。

一篇發表在心理學國際期刊Mental Health and Addiction (心理健康與成癮現象)的文章表示,自拍成癮的現象確實存在,並且可能是一種精神障礙。來自英國 Nottingham Trent大學和印度 Thiagarajar 商學院的研究者證實了自拍成癮的存在,並且開發了一套自拍成癮行為評估量表。

偶爾的自拍行為是正常的,只有到某種精神依賴的程度才會被認定為是自拍成癮。根據一項有 400 名實驗對象的調查,研究者從收集到的數據中把自拍成癮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檔 Borderline(疑似),每天至少三次自拍但並不會把它們上傳到社交網絡上;

第二檔是 Acute(急性),每天至少三次自拍並且每張都上傳社交網絡;

第三檔是 Chronic(慢性),控制不住自己無時不刻地想自拍,並且每天至少上傳社交網絡六次。

研究者表示,典型的自拍成癮患者通常都缺乏自信,尋求關注,希望更融入集體,他們會把自拍作為一種彌補自尊心缺失和填補親密空白的方式,而這些都是潛在成癮行為的特徵。很顯然,一樣東西只要成癮,它就會主導我們的注意力和精力,嚴重影響我們的日常生活。這個時候,就得把它當做一種心理疾病,予以治療。

除了自拍成癮外,自拍致死也越來越普遍。許多人為了追求刺激、獲得讚數及轉發量,熱衷於拍攝看起來很酷的高危險自拍照,但卻因此意外喪命。自拍照不幸成了遺照。

據外媒報導,研究顯示,自拍致死最常見的原因是從高處摔落,其次是溺水身亡。而自拍致死者的平均年齡為21歲;75%死者更為男性。研究研判,這可能是因為男性更傾向於有高度風險的娛樂活動所致。俄羅斯光是2015年就有至少10人因自拍而身亡,100多人因此受傷。俄羅斯政府還專門發布了一份《安全自拍指南》,但自拍致死的案例並沒有減少的跡象。而在中國,也發生了數起自拍致死的悲劇。尤其是去年底,一位從事極限運動、年僅18歲的小夥子在湖南長沙的一次高樓挑戰中因失手墜樓身亡,影片記錄了他最後的絕望時刻,讓人悲痛。

總而言之,自拍沒錯,有點自戀也是人之常情,將自拍作為社交方式也無不可;但自拍的度在於,不成癮,不冒險,不影響自己的心理和行為。還有很關鍵的是,請多為朋友們的眼睛考慮——你又不是金城武或王菲,大家真的不想看到你吃飯跑步喝奶茶都要曬自拍。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