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千古一帝李世民的最高榮譽“天可汗”是怎樣煉成的?

隋朝末年,天下大亂,軍閥混起,城頭變幻大王旗,亂紛紛你方唱罷我登場。隋煬帝帶著關隴驍騎跑到揚州,過著鶯歌燕舞的最後人生,大好頭顱等待著“誰斬”,整個北方中國,成了突厥人的天下。

《新唐書/突厥傳》:隋大業之亂,始畢可汗咄吉嗣立,華人多往依之,契丹、室韋、吐谷渾、高昌皆役屬,竇建德、薛舉、劉武周、梁師都、李軌、王世充等倔起虎視,悉臣尊之。控弦且百萬,戎狄熾強,古未有也。

劉武周被突厥人立為“定楊可汗”,國號周,建元“天興”,突厥遺以狼頭纛。梁師都被突厥人立為“大度毗伽可汗”,國號梁,建元“永隆”,突厥遺以狼頭纛。李子和被突厥人立為“平楊天子”,自號永樂王,建元“醜平”。

楊就是楊隋,定楊、平楊的意思,就是突厥人把楊隋王朝看作敵國,在中國境內扶植代理人,要把楊隋乾掉。李子和不敢受“平楊”封號,志向沒有那麽大,死命推卻,自己也沒有稱帝,而是稱了王。劉武周稱帝了,所以坦然受之。

“狼頭纛”是突厥政權的象徵,相當於隋朝官員的印章。只要接受了突厥的封號,向突厥俯首稱臣,就得接受突厥的狼頭纛。狼是突厥人的圖騰,因此突厥人的旗纛上就畫著一個金狼頭,突厥語為“附離”。

群雄並起之際,一向雄才大略的太原留守李淵也是蠢蠢欲動。隋煬帝讓李淵留守太原,就是為了防備突厥入侵。現在李淵想要起兵反隋,就得跟突厥搞好關係,否則寸步難行。於是在李世民的運作下,李淵派晉陽令劉文靜前往突厥稱臣,也受了突厥的封號和狼頭纛。

茲事體大,李淵臨行叮囑劉文靜,我這次起兵是為了勤王保隋,不是反隋自立。如果突厥派兵相助,幾百之內可以,多了用不著。之所以稱臣突厥,主要是為了跟劉武周搞好關係,不要讓他操了後路。劉武周也跟突厥稱臣,名義上跟李淵都是突厥的小弟,如果劉武周想趁機偷襲太原,突厥人肯定不會允許他這麽乾。

劉文靜到了突厥,始畢可汗問,唐公起事,意欲何為?劉文靜說,想跟您借點兵一起攻打長安城。功成之後,人民土地歸我們,財寶金帛歸你們。始畢大喜,給了五百騎隨劉文靜回到太原,李淵把這五百騎交給了李世民統領。

李淵起兵,旗幟半紅半白。隋朝旗幟是紅色的,突厥旗幟是白色的。李淵既要表示自己是勤王之師,是保隋忠臣,又要向突厥表示自己稱臣的態度,於是想了這麽個折中方案,不像劉武周做的那麽徹底。

當時起兵的群雄分兩類。一類是反隋的,比如李密,劉武周,竇建德,梁師都等人,李密更是寫了討伐隋煬帝的檄文,“罄南山之竹,書罪無窮;決東海之波,流惡難盡。”一類是保隋的,比如王世充和李淵。其實保隋和反隋乾的都是一件事,但是名義上得講得通,否則難以服人。李密是反隋的慣犯,以前跟著楊玄感就反過一次,現在反隋,名正言順。但是王世充和李淵卻世受皇恩,楊廣待他們不薄,現在一下反了,道義上也說不通。因此他們只能先立楊隋後人為帝,以周公伊尹霍光曹操自居,之後再行廢立之事。

李淵進了長安,突厥驕橫放縱。使者每次來,李淵都請他跟自己一起坐在禦榻上。始畢可汗病死,李淵在長樂門親自發哀,還派群臣一起到突厥使館吊孝,送了三萬匹綢緞表示哀意。

始畢死後,繼位的處羅可汗和頡利可汗跟李唐分歧日重。他們先後娶了隋朝宗室楊諧的女兒義成公主為妻,義成公主對李淵篡奪楊隋政權恨之入骨,多次給兩位可汗吹枕頭風,兩位可汗於是多次派兵入侵中原,還慫恿劉武周王世充等一起攻擊李唐。李淵為了經略中原,對突厥處處忍讓,花了財寶無數,但是不能滿足突厥的無涯貪欲。

李世民先後平了薛舉劉武周王世充竇建德劉黑闥,李孝恭平了蕭梁,大唐王朝中原江南大定,跟突厥就成了兩雄相爭之勢。頡利可汗和突利可汗於是撕破之前訂立的盟約,大舉入寇,李淵派秦王李世民和齊王李元吉前去迎戰,雙方在幽州擺開戰場。

頡利可汗派出數百騎致師,李世民親自帶著一百騎掠陣。李世民跟頡利可汗說,我們與你們早就訂立了友好合作的盟約,你們為什麽要背負,入侵我國腹地?我就是李世民,隻帶了一百騎,專門出來跟頡利可汗單挑的。如果頡利可汗是條漢子,想打的話,咱們就在這兒把事了了,省的連累這麽多人跟著一起死。頡利可汗笑笑不說話。

李世民又跟突利可汗說,當年我們跟你們締結盟約,咱倆還結拜為兄弟,你為啥不念往日香火之情,翻了友誼的小船?你要想打,放馬過來。突利可汗也是笑笑不說話。但是頡利可汗和突利可汗因此互生猜忌,罷兵而去。

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後,大唐一片混亂,人人自危,頡利可汗再次率領十萬餘騎入寇。李世民對使者說,我與突厥,親如一家。現在你們擅自背盟,我著實問心無愧。我們初入長安,給了你們好多金銀玉帛,你們為啥還要侵略我們的州縣?你們雖然是突厥人,但是也應該有良心,為何忘了我們的大恩,來我門前耀武揚威?頡利可汗於是請和,雙方殺了白馬盟誓。

李世民跟蕭瑀說,我現在其實能跟突厥人打一仗,也能勝,但是不到時候。因為贏了卻消滅不了他們,他們就會團結起來,以後再勝就難了。我現在剛剛即位,不想大動乾戈,再給他們一些金銀玉帛,他們就會驕傲放縱,以後我們可以一戰成擒。這就叫將欲取之,必先予之。

李世民作為一個不世出的軍事家,用老人家話說,自古用兵無出秦王之右者,他一眼看出了突厥人的漏洞所在,那就是不團結。李碩在《南北戰爭三百年》中寫道:“北方草原的權力趨於分散,領袖對部屬的權威和控制力遠不及漢地,當遊牧民族部屬對領袖失去信賴,很容易帶著畜群遠走他鄉。”這是遊牧民族天生具有的“移動性”導致的。遊牧部落之所以跟著可汗打仗,無非就是想掠奪財物。“利則進,不利則退。”“見敵則逐利,如鳥之集;其困敗,則瓦解雲散。”

事實很快證明李世民目光如炬。頡利可汗帶領部眾回去後,薛延陀、回紇、拔也古等部皆相率背叛,頡利可汗派突利可汗征討,大敗而還,突利可汗僅以身免。頡利可汗大怒,關了突利可汗十幾天,突利可汗因此心懷怨望,也想著背叛他。這一年草原上又下了大雪,平地好幾尺厚,羊馬都凍死了。有人跟李世民說,趁他病,要他命。李世民說不行,我剛跟人家訂立了盟約,怎麽能隨便反悔呢。即使突厥所有的部落都背叛了頡利可汗,牛馬全部凍死了,我也不能背信棄義打人家。

貞觀三年年底,幾乎所有的部落都背叛了頡利可汗,牛馬也都凍死的差不多了,李世民於是以頡利可汗背信棄盟為借口,派李靖帶領張公謹、李勣、丘行恭、柴紹、衛孝節、薛萬徹等人大舉征討。為啥選在冬天?因為冬天草原上處於苦寒時節,牧民們只能守在一處水草之地過冬,等待來年遷徙,正是最脆弱的時候。縱觀歷史上所有的中原王朝和草原王朝的戰爭,草原王朝都是夏天入關劫掠,中原王朝都是冬天出關征討。

貞觀四年正月,頡利可汗被李靖打的毫無還手之力,派人入朝和談,李世民派唐儉前去安撫。李靖趁機大舉進攻,有人跟李靖說,皇帝已經派唐儉跟頡利可汗談判去了,你現在進攻,豈不是違背了聖上的旨意,再說唐儉死定了。李靖說,我的任務就是把頡利可汗滅了,沒接到和談的命令。如果真能滅了頡利,死個唐儉何足惜,就當他為國捐軀了。這跟當年韓信趁著酈食其跟趙王談判趁機滅了趙國如出一轍。所以韓信和李靖都是不世出的戰神。

頡利被擒獲,押解長安。李世民說,我是個不念舊惡的人,你雖然傷害了我,但是我一笑而過。四月,禦順天門,軍吏執頡利以獻捷。自是西北諸蕃鹹請上尊號為"天可汗",李世民降璽書冊命其君長,則兼稱之。天是遊牧部落的信仰,天可汗就是天賜的可汗,相當於中原王朝的天子。西北各遊牧部落都接受了朝廷冊封,在本部落中被稱為可汗,在唐王朝則是一方諸侯。

縱觀李世民滅掉頡利可汗的脈絡可知,李世民致勝法寶有三。

第一,示弱驕敵,積蓄力量。從大業十三年太原起兵到貞觀三年一舉擒敵,整整十二年,李世民一直在積蓄力量,沒有跟突厥正面交鋒。突厥人來了,金銀玉帛供上。沒有絕對把握,絕不輕易出手。

第二,瓦解敵人,為我所助。李世民早在太原起兵時就跟突利可汗結為異性兄弟,喝了血酒拜了把子,所以每次頡利可汗前來征討,李世民都能從容應對。武德七年頡利可汗大舉入侵,李淵和李建成都想著要遷都了,李世民百般勸阻,李建成說,李世民和突厥人內外勾結,想篡位。李淵聽了深以為然。可見當時李世民和突利可汗關係有多鐵。正因為有突利可汗為內應,李世民才能知己知彼。當然了,李世民也是突利可汗在唐王朝中的內應,作為跟頡利可汗叫板的砝碼。這就叫,兄弟就是用來相互利用的。

第三,把握時機,畢全功於一役。頡利可汗眾叛親離,六畜死傷殆盡,只剩一口氣苟延殘喘,李世民趁他病要他命,派出戰神李靖成就大功。這正是李世民的過人之處,用對了人。如果不是李靖帶隊,而是別人,聽說李世民跟頡利談和,很可能就帶兵回朝了。這叫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如果此戰抓不到頡利,那麽李世民就會成為背信棄義之人,被西北諸番不信任。頡利可汗很可能會東山再起。如果到了那個地步,李靖罪責難逃。因此李靖也是把身家性命壓上打這一仗的。

終上所述,李世民成為天可汗,天時地利人和三要素,缺一不成。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