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無秘舊瓶裝新酒流量難變現 匿名社交卷土重來

  匿名社交卷土重來

  無秘變秘蜂 舊瓶裝新酒

  曾經風光無量的無秘又回來了,並且這次換掉的不只是馬甲。錯過了大半年互聯網時機,從匿名社交試圖轉向開放式平台的戰場,留給新東家的,還是一道惱人的考題。

  來源:新金融觀察

  新金融記者 谷珵

  換個人接盤

  “那個又暖又汙的無秘回來了。”

  近期,不少無秘用戶發現,系統顯示維護大半年後,這款APP突然換了個馬甲,化身“秘蜂”,利用從前的账戶密碼就可以登錄。於是有了上面的留言。

  這款主打匿名社交類市場的軟體,注冊後,系統會分配一個隨機ID,讓用戶毫無顧忌地匿名分享秘密、八卦、爆料等內容,還可以通過私信和朋友以及附近的人進行一對一交流。最具話題度時,無秘佔據了九成的匿名社交市場份額。被下架大半年後,此次以秘蜂的名字回歸。

  然而大多數用戶沒注意到的是,操盤手已然更換。根據天眼查的資料指出,此前的無秘為深圳無覓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無覓科技)所有,法人代表林承仁是無秘CEO,而新上線的秘蜂則屬於北京格致璞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格致璞)。百度介紹顯示,後者作為一個多終端資訊整合平台,旗下擁有抽屜網、大頭貼、蠟筆、龍貸、請吃飯、Anyview、嘩啦啦等產品。

  新金融觀察記者聯繫了格致璞,負責秘蜂項目的團隊確認了對原無秘的收購:“公司出於商業價值的考慮,於2017年8月收購該項目。”並表示重新組建了團隊,對原無秘團隊的現狀“不了解”。

  曾在匿名社交領域叱吒一方的無覓科技就此撤退,如此變化令人唏噓。新金融觀察記者發現,林承仁還在擔任前海速貸通互聯網金融服務(深圳)有限公司的法人代表和執行董事,目前為存續狀態,其主要產品為現金貸APP“借錢快”。而當記者試圖求證時,發現前海速貸通的登記電話與無覓科技為同一個,撥打後提示為不存在。

  流量難變現

  不少玩家還依稀記得匿名社交軟體熱火朝天的狀況。2014年,美國匿名社交應用Secret橫空出世。不到一個月,無秘第一版產品“秘密”上線,短短幾周便爆紅。後因抄襲問題被舉報,最後改名無秘上架。

  躥紅帶來的是大量跟風。呵呵、烏鴉、吐司、悄悄……匿名社交市場陷入混戰,Secret也推出了中文版。最誇張時,一個季度就有20余款同類軟體上線,引來了巨頭布局。阿里的來往開設了“草莓”匿名扎堆,騰訊則“雙管齊下”:一方面在QQ群設定了“匿名聊”功能,一方面和光速、紅杉投資了國外匿名社交軟體Whisper,助其落地深圳。

  巨頭挺進令無秘恐慌了一陣子,不過很快穩定了策略。產品迅速迭代,最多時擁有1600萬用戶,市場地位沒有被撼動。

  但要命的是,匿名社交始終找不到好的商業模式。社交的本質是不賺錢的,相對成熟的商業模式是首先積累用戶,此後向遊戲、電商、廣告等領域導流。無秘的火熱與行業內幕及爆料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但林承仁也坦陳,當爆料內容不再那麽多時,用戶的黏性就會降低。

  悖論在於,爆料雖然吸引眼球,但隨之而來的負能量是硬傷。即便無秘在發展的巔峰時,也有人不看好它的未來:畢竟科技企業IPO時,沒有哪個是以“負能量”邏輯的產品衝擊成功。

  當一切變得不可控時,無秘上充斥著謠言,亂象踩上了高壓線。2017年9月1日,官方微博顯示:無秘系統維護,暫時停止服務,敬請諒解。

  不過彼時外界的猜測裡,無秘的停運或與敏感話題有關。現今再比照格致璞對無秘的收購時間,似乎有了更多意味。

  無秘停運前,熙熙攘攘的同類APP已紛紛倒掉,包括累計獲得逾4000萬美元投資的Secret也陷入“C輪死”。而無秘剛下架的日子裡,Whisper裁掉了20%的員工,COO離職。匿名社交幾乎大勢已去。

  可就在眾人都認為無秘“涼了”,它居然復活成秘蜂回來了。

  未來盈利與否短期很難判斷,秘蜂團隊表示:“變現大方向是和其他產品類似的,但具體的玩法會改良設計。”至少這是筆看上去不錯的買賣,畢竟原來的無秘擁有著不菲的客戶基數。

  相較於絕大多數老用戶的平和或驚喜,接二連三的召回簡訊引起了小部分用戶的反感。而關於目前客戶回歸的情況,秘蜂團隊表示“不方便透露”,但“做召回主要是看中用戶品質”,會按照新產品運營。

  定位待檢驗

  “我們已經不是那個無秘了。”採訪伊始,秘蜂團隊就對新金融觀察記者強調了這一點。“雖然還是匿名社交產品,但是秘蜂進行了重新定位。”

  據秘蜂團隊稱,秘蜂打造的是“全新的開放式社交平台”,做去中心化社區,而不同主要體現在用戶既可選擇匿名,也可以實名社交。

  不難發現,轉型的重點在於改變無秘過度強調匿名爆料和情緒宣泄的功能,而強化秘蜂本身“社交”和“溝通”的屬性。

  一位不願具名的社交電商研究者指出,格致璞擁有其他社交類產品的操作經驗,內容方面也贏得過小範圍口碑,但社交紅海競爭不等於簡單的放大。更何況,開放社交領域內,前有微博、豆瓣這類老前輩,後有陌陌這樣的後起之秀虎視眈眈。

  伴隨著暴走漫畫、二更食堂因觸及紅線給業內敲響警鍾,擺在秘蜂眼前的是作為平台提供者對內容的進一步嚴格把控。秘蜂團隊顯然很清楚這一點,表明已經“利用機器算法加二度人工全量審核”。許多用戶已感受到與昔日的不同,某四大之一的員工就稱:“公司圈子的畫風變了。”

  “這其實是把雙刃劍。”前述研究人士坦言。一則,曾經Secret也試圖擴大功能和服務覆蓋範圍,轉型熟人社交,結果使許多只想匿名社交的用戶流失,也讓部分用戶擔心身份安全的問題,轉型面臨著一定風險。然而另一則,匿名社交的前景確實不明朗,不求變著實堪憂。“首先還是要把體驗做極致。”用戶足夠穩定,才有資格討論變現。若如願轉型,或許能讓這個經歷匿名社交大潮起落後為數不多的幸存者迎來新的轉機。

責任編輯:陳永樂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