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福建舊影1986年,廈門特色的鼓浪嶼建築

鼓浪嶼風景區,面積不到2平方千米,人口約2萬。有“海上花園”、“萬國建築博覽會”、“鋼琴之島”之美稱。除環島電動車及救援車輛外,不允許機動車上島,因此氣氛幽靜。

宋末元初,嵩嶼漁民李氏上島開墾,發現一塊中有洞穴的天然巨礁,在風浪衝擊時發出“咚咚”的聲響,頗似鼓聲,遂稱為“鼓浪石”,鼓浪嶼由此得名。

鴉片戰爭時期,英軍曾佔領鼓浪嶼,直到1845年撤軍。1843年後,廈門根據《中英南京條約》開辟為通商口岸。中日甲午戰爭以後,日本佔領台灣,為避免日本進一步覬覦廈門,清朝政府決定請列強“兼護廈門”。

1902年1月,鼓浪嶼成為公共租界。在此前後,陸續有英、美、法、德、日等13個國家先後在島上設立領事館。,鼓浪嶼公共租界工部局成立。這段時期,有很多國外傳教士來到此地,其創立的學校對現代教育有重大影響。

鼓浪嶼一直是東亞和東南亞獨具特色的國際文化交流視窗。各種建築風格,包括傳統的閩南風格、遊廊式的殖民風格、西方古典文藝複興風格、現代風格和裝飾藝術在這裡匯聚在一起,形成了獨特的廈門裝飾風格。

鼓浪嶼有著完好的海島環境、自然有機的路線網絡、特色鮮明的城市肌理、各種風格的歷史建築和園林,它表現出中國傳統文化、閩南當地文化、不同外來文化之間廣泛而深入的交流,並全方位地體現在社會生活、建築景觀設計建造、藝術風格和現代技術等所有方方面面。

在這個太空有限的小島上,鼓浪嶼發展出了功能齊全的有機城市太空結構,各種風格的時尚建築和園林林立,並引進了當時最先進的公共設施。因此它構成了一個完整的、保存完好的歷史小島景觀,鮮明地展現了領先於時代的現代性以及融合了中外文化的現代人居思想。

中山路(英文:AmoyYatSenRoad)位於廈門島西南部,始建於1925年,沿街均為閩南風格的騎樓建築。

中山路商圈沿線有眾多支線,由於位於老城區,多數為狹窄蜿蜒的街巷。當地政府和投資公司正努力將中山路各條支路逐一打造成獨具閩台風情的特色街。【福建廈門,1986年。攝影:吉林頓】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