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浙醫二院解讀大腦「衛星雲圖」識別癲癇病灶,病灶檢出率提至79%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專家團隊將正電子發射斷層顯像(PET)技術用於診斷兒童非手術癲癇病灶,從分子成像技術角度解讀大腦的「衛星雲圖」,將病灶檢出率從15%至39%提升至79%。

該系列研究由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的核醫學科與PET中心、兒科、神經內科、神經外科等多學科合作完成,最新成果日前刊登於國際核醫學與分子影像領域的頂級期刊——美國核醫學與分子影像學會和歐洲核醫學會會刊。

「癲癇是常見的神經系統疾病,每100人中就有1人患有癲癇。大部分癲癇起病於兒童,精準診斷對制定合理的治療方案、實現有效病情評估方法至關重要。」浙醫二院兒科主任醫師馮建華說。

國家「千人計劃」專家、浙醫二院核醫學科與PET中心田梅教授介紹,重大疾病往往都是先發生生物化學的變化,之後才有組織結構大小的改變,因此有時通過核磁共振等手段不一定能夠真正看清病灶,而PET技術則能夠從分子層面發現病變。

「從分子層面看,癲癇是神經細胞膜電位的異常放電。放電從低能量開始集聚,達到閾值後,癲癇就會發作。」田梅說,如果將從核磁共振、CT中看到的大腦影像比作一張大腦的「行政區劃地圖」,利用PET技術就像看一張大腦的「衛星雲圖」。癲癇患者的大腦「雲層」由葡萄糖分子顯示行蹤,從葡萄糖分子聚集程度就能「讀」出癲癇的位置和變化。

研究團隊通過建立兒童癲癇PET腦代謝資料庫,結合核磁共振、腦電圖以及多年的臨床隨訪,探索建立了可有效評估非手術藥物治療癲癇患兒病情嚴重程度的影像方法,並進一步實現病灶的精準定位和治療。

本文系轉載,內容及圖片權益歸屬原作者,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聯繫三甲醫院網刪除。

來源:新華網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