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柴胡桂枝乾薑湯之小兒推拿治療腹瀉、近視、脊柱側彎驗案一則

導讀:書友分享的這兩篇文章中,第一篇談了作者對柴胡桂枝乾薑湯的理解,小編認為有道理。第二篇文章談的是小兒推拿,同時治好了孩子的腹瀉、近視、脊柱側彎。推拿屬於中醫理論指導臨床的一部分,異病同治,效果也不錯。


柴胡桂枝乾薑湯之我見

作者/張久行

柴胡桂枝乾薑湯出自《傷寒論》第147條,原文為「傷寒五六日,已發汗而復下之,胸脅滿微解,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此為未解也,柴胡桂枝乾薑湯主之。」方:


柴胡半斤 桂枝三兩 乾薑二兩 栝樓根四兩 黃芩三兩 牡蠣二兩,熬 甘草二兩,炙


上七味,以水一鬥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日三服,初服微煩,復服汗出便愈。


從這一條文來看,患者感寒之後,用過發汗、下法來治療,不惟太陽病未解,還出現了少陽證,同時伴隨津液丟失的情況。而因為津液的丟失,少陽缺少津液涵養,從熱化,出現上熱,表現為頭汗出及往來寒熱;而因為傷寒過早用了下法,傷及太陰,太陰之氣弱,要把風寒重新以汗出的形式外解,就需要內助太陰。所以方中有乾薑、炙甘草。


筆者認為,此方可加入人蔘一味更為合理。在第95條小柴胡湯後的加減法中,有以下記載:「若渴者,去半夏,加人蔘,合前成四兩半,栝樓根四兩」,對比95條及147條,同為津液缺失,兩方中均有栝樓根4兩,小柴胡湯中為解決口乾,使津液恢復,特加重人蔘的用量,而柴胡桂枝乾薑湯中則缺人蔘,似乎並不合理。


另外,仲景加參以生津液,是規律用藥,比如白虎加人蔘湯、麥門冬湯、溫經湯等等方劑均有此用法。可見柴胡桂枝乾薑湯中可加入人蔘一味中藥,另外,因為太陰病中理中丸方由乾薑、人蔘、白朮、炙甘草組成,而柴胡桂枝乾薑湯中已有乾薑、炙甘草二味葯,也宜加入人蔘一味,更助太陰之氣。是以如在柴胡桂枝乾薑湯中加入人蔘,其用有二,一為同栝樓根生津,二為同乾薑、炙甘草復太陰之氣。


復太陰之氣的目的有二,一是要把內陷的風寒以汗出的形式外解,原文謂初服微煩,復服汗出便愈。二是在於不使出現「少陽病兼見陰證機轉」(點擊標題查看劉渡舟老此論點的文章),當少陽熱化,同時缺乏津液涵養之時,需要用苦甘寒的黃芩、栝樓根來治療,但兩味葯的運用,會傷到太陰之陽氣,何況在之前已經用過下法,已經傷過太陰的陽氣。是以如果不用乾薑反製黃芩、瓜蔞之寒,勢必會出現陰證機轉,而形成太陰病。此時不但不能汗出而解,反使病勢越發深沉。


牡蠣在本方中的作用,我認同引熱下行之說。前面認為傷寒五六日,用了發汗跟下法,造成津液丟失,少陽缺少津液涵養,於是出現上熱,以頭汗出為表現形式,此時可用牡蠣引熱下歸於厥陰及少陰。此是牡蠣的作用。


總結:


①傷寒後誤治,出現「此為未解也」的情況,這個「未解」是指風寒仍在少陽及太陽。在少陽的癥狀是往來寒熱,在太陽的癥狀原文沒有交代,但從《傷寒論》第146條柴胡桂枝湯可有啟示,比如可見肢節煩疼癥狀。此時得到正確的治療比如服用柴胡桂枝乾薑湯之後,當「汗出病癒」;


②頭汗出是津液丟失之後,少陽缺少津液涵養出現的癥狀。


③如果柴胡桂枝乾薑湯中不用乾薑,可能由於黃芩、天花粉的運用,會在太陽少陽並病的基礎上繼續發展出現太陰病的病形。為此,臨床上如果病人平素脾胃虛弱,在運用本方時,當適當加重乾薑的用量,同時減少黃芩、天花粉(栝樓根)的用量,而當太陰不弱時,或者患者平時脾胃蘊熱時則反之。


④本方中加入人蔘一味葯,筆者覺得更為合理。


⑤本方主治一部分同柴胡桂枝湯,均治療少陽並太陽中風。所不同是,柴胡桂枝乾薑湯的證還有津液缺失情況及有繼續合併太陰病的可能。





基於「異病同治」用小兒推拿治療腹瀉、近視、脊柱側彎驗案一則

作者/孫錦雪


小兒推拿有其獨特的手法和理論,但其理論基礎與辨證思想是建立在中醫理論和辨證論治的基礎之上的。中醫有「異病同治」的理論,也適用於小兒推拿。


我最近接診了一個男孩,同時存在腹瀉、近視和脊柱側彎三個主要問題,這三個問題表面上看似沒有什麼聯繫,腹瀉多屬於脾胃不和、近視多責之經絡氣血不調,脊柱側彎又屬於筋骨形體範疇。但仔細辨證之後發現,對這個小孩來說,這三個問題的根本都源於「氣虛」,用「異病同治」的理論指導,以補氣為重點施治後,三個問題皆獲良效。


具體治療過程如下,文末有具體論述,請大家批評指正。


患兒男,7歲,腹瀉3年余(腹瀉1-2次/周),半年前發現近視。初診視力:左眼0.3,右眼0.25。查體後發現其脊柱有輕微側彎,頸椎、胸椎向左側彎,腰椎向右側彎,骨盆右側向後上方旋轉,俯臥時對比兩腿長度,右腿比左腿「短」1.5CM。詢問家長得知其平時寫作業習慣身子向左側彎曲。


患兒納差,面色淡白。舌淡紅,苔白略厚。脈寸關滑數,尺細弱。辨證:脾腎陽虛,食積有熱。治法:健脾補腎,溫中補氣,消積清熱。


小兒推拿方案:補腎陽、清天河水、順運內八卦、清肝經、脾胃同清、補脾經、清心、清小腸、分陰陽、分陽、推上三關、退下六腑、搓擦外四橫紋、點按外勞宮、點按二馬、正捏脊。


加點穴:中脘、氣海、關元、委中。


囑其注意正確坐姿,多運動。


方解:


健脾補腎,溫中補氣:順運內八卦、補腎陽、清天河水、補脾經、推上三關、搓擦外四橫紋、外勞宮、二馬、正捏脊、氣海、關元。


消積清熱:清肝經、脾胃同清、清心、清小腸、退下六腑。


中脘穴可調暢中焦氣機;委中穴可調暢其膀胱經。


按上方推拿四次(四日一次推拿),諸症明顯減輕。食慾明顯增強,右眼視力提升到0.3,期間未發生腹瀉情況,大便一日一次,性狀、氣味正常。查其雙腿相差已由1.5CM變為0.5CM。


上方不變,繼續推拿。按上方又推拿三次,脊柱側彎情況已經基本消失,俯臥位查其雙腿已經等長,雙眼視力提升至0.5,面色紅潤,舌淡紅苔薄白,脈象三部均勻。後每周保健推拿一到兩次,加以鞏固。


辨證過程:此患兒腹瀉時日已久,可知其脾虛氣弱,或傷及腎氣。又據其面色淡、苔白、尺脈細弱,可知其脾腎陽虛。陽氣不足,不足以支撐其身正久坐,故小兒寫作業時身體偏斜則情有可原,氣虛不能使筋骨恢復到正常狀態,日久則為脊柱側彎。


古人雲「骨正筋柔」,欲以骨正必先筋柔,然氣足方能養筋,當以補氣健脾為先。另一方面,脊柱為督脈所過,督脈貫脊屬腎。此小兒有腎陽不足之徵,其脊柱側彎或與腎陽不足也有關係。因此,這個小兒的腹瀉和脊柱側彎兩個問題,皆當健脾補腎,溫中補氣。


近視眼的情況,用中醫的思維去看,其病因病機是多樣的、複雜的。就這個小兒來說,應該重點關注眼睛與督脈、太陽經與腎的關係,《素問·骨空論》篇雲:「督脈者,起於少腹以下骨中央……與巨陽中絡者,合少陰上股內後廉,貫脊屬腎,與太陽起於目內眥……循肩尃內俠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靈樞·根結》篇雲:「太陽根於至陰,結於命門,命門者,目也。」


此患兒病本於脾腎氣虛,繼發的脊柱側彎又加重了督脈經氣不利,故病及足太陽膀胱經和雙目。治法當以健脾補腎,溫陽補氣為主。至於他食欲不振的問題,是因為脾失健運而食積生熱,可以「消積清熱」之法助其氣機調達,但治本還要歸於健脾溫陽。看似矛盾的寒熱兩端,其實並不矛盾。


按語:此患兒是在求治腹瀉和近視時發現的脊柱側彎,若先發現了脊柱側彎而以正骨法矯正,療效是否一樣?我沒有用正骨揉筋之法治其脊柱,而以補氣溫陽之法療其不足,卻使脊柱側彎「不治而愈」,這是為什麼?溫陽補氣、健脾補腎,其氣足後,脊柱兩側的肌肉的肌張力會逐漸趨向平衡,自動把脊柱拉回到正常的位置來。


註:文中提及的涉及小兒推拿的相關穴位,其功效由於操作手法不同而作用也不同,僅供各位參考。


版權聲明

  • 本文為作者投稿。作者/張久行;孫錦雪。

  • 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中醫書友會已取得授權。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