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鑒真是東渡日本前失明的還是東渡後失明的?

唐代貞觀時期,正處於中國封建社會的繁榮昌盛階段,是歷史上有名的“太平盛世”。當時,唐代與世界各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的交往非常頻繁,唐代高度先進的封建文化對亞洲各國甚至世界其他地區產生了重要影響,尤其對中近鄰日本的影響更大。

貞觀十九年,日本這個奴隸製國家開始了廢除氏族制度的“大化革新”。這場巨大的社會變革中,他們吸取了唐代的均田製、租庸調製、官製、府製以及刑律等等,初步建立起了完備的國家機制和制度,大大地促進了日本的封建化進程。從貞觀五年起,日本先後派十二批正式地遣唐史到中國來,使團中絕大多數是留學生和學問僧,他們為傳播中國文化作出了重大貢獻。

在中日佛教的交往中,“鑒真東渡”曾一度被傳為佳話,譜寫了中日兩國關係史上令人懷念的動人篇章。

鑒真,本姓淳於,揚州人。他十四歲出家,對律宗深有研究,後來在揚州大明寺擔任主持。由於他精通律學、深諳戒法,在江淮民朝間有崇高威望。天寶元年,他應日本遣唐使高僧榮叡、普照等邀請東渡。那時,僅靠木帆船東渡日本,談何容易!鑒真並沒有被困難所嚇倒,他欣然應允,並立即造船備糧,準備於次年開春動身。但是,這次首航由於有人誣告他們“私通海盜”而未能成行。

第二年十二月,鑒真與弟子、水工、畫師、工匠等一百多人進行第二次東渡,可是,木船剛駛出港口,就被狂風掀起的巨浪打壞了。隨後的第三次、第四次東渡都未能成功。

天寶五年(公元748年),鑒真經過精心準備,決定第五次東渡。這天晴空萬裡,暖風和煦,揚州城內熱鬧非凡,百姓們敲鑼打鼓為鑒真法師送行,各寺僧人也列隊誦經,求佛祖保佑。鑒真一行登上木船,順江而下,向東駛去。初航十分順利,他們很快駛出揚子江口,進入茫茫大海,只見風平浪靜,魚翔淺底,鑒真大師心情非常舒暢,看來多年的夙願將要實現。但是,轉瞬之間,一股風暴由北向南席卷而來,平靜的海面頓時波濤洶湧,濁浪滔天。木船完全失去了控制,時而被推至浪尖,如登山顛;時而又被拋入浪谷,如墜深壑。小船任憑風浪吹打,向南漂去。時間一天天過去了,船上的淡水已經用完,大家饑渴難耐,只好用海水送乾糧,吃後又腹脹如鼓。到了第十四天,大家在絕望中終於看到了遠處的地平線,原來他們被吹送到了海南島的南部。鑒真大師率領大家立即北上,行至端州(今廣東肇慶),榮叡積勞成疾,病逝他鄉。鑒真也勞累過度,因中暑而雙目失明。第五次東渡又失敗了。

儘管前途險惡,鑒真東渡的決心始終沒有動搖。天寶十二年(公元755年),他應日本遣唐使藤原清河之邀,搭乘日本歸國的船隻,終於踏上了日本國土。日本友人熱烈歡迎鑒真一行,邀請他到都城奈良最著名的東大寺講經傳道。第二年,鑒真大師親自在東大寺為聖武天皇、光明太后、孝謙女皇,以及四百四十名僧侶傳授戒律,鑒真法師也成為日本律宗的開山鼻祖。在日本的十年中,鑒真還將中國的建築、雕塑、繪畫和醫藥學等技術教給了日本人民,他至今仍受到日本人民的懷念和尊崇。

鑒真作為中日友好關係史上的著名人物,他的東渡就成了兩國學者共同關心的問題。其中,鑒真是否在雙目失明後東渡日本等問題上,一些學者產生了分歧。

其一是鑒真失明的時間。有人認為,鑒真第五次東渡失敗後,於天寶九年由廣州到韶州時,由於“頻經炎熱,眼光暗昧,爰有胡人言能治目,請加療治,眼遂失明。”指出,鑒真在東渡日本前既已失明。還有的人則認為鑒真和尚到達日本後,晚年曾失明則或有之,說鑒真和尚未到前已經失明,則十分不可信。有關記載對鑒真在日本十年的傳法與生活的記載中,從來沒有提到他因雙目失明而感到不便的事情。故此,鑒真失明一事令人懷疑。

其二是鑒真失明的原因據日本史書說:“在天寶五年渡海失敗後,由於隨行的日本高僧榮叡亡故鑒真因此而悲泣失明,並能以鼻辨藥,一無錯失。”

還有的學者認為,所謂“眼光暗昧”,是指鑒真患有老年性白內障,後來請療、阿拉伯醫生施行振法治療,由於術後感染,病情惡化,才稱之為“眼遂失明”,但到日本時尚未完全失明。

此外,還有人說鑒真因中暑毒,致使雙目失明或“途中雙目發炎,視力減退”,療治不當而失明。

但是有人對鑒真在東渡日本之前已經失明提出質疑,他們認為鑒真“以鼻辨藥”,似可相信,但說鑒真在雙目失明的情況下,憑記憶力能校正數百萬言的經綸而一字不差,令人懷疑他是否真的失明了。此外,日本正倉院中現在保存著一張《鑒真書狀》,據說是鑒真的借書條,其字跡端正整齊,書法為唐人風格,並有塗改重寫之處。令人驚訝的是,塗改重寫的位置竟完全與原字相合,這恐怕不是一個盲人所能做到的。這張借條如果確系鑒真的真跡,那麽只能說,當時鑒真並未全盲。

看來,要解開鑒真失明的時間和原因,還必須繼續發掘中日雙方的有關史料,繼續考證了。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