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趙雲背棄袁紹公孫瓚,為何卻投靠劉備?

文:立早閑人(白馬晉一原創團隊成員)

古語有言:士擇明主而事,鳥擇良木而棲。選擇明主也需要有眼光和機遇。眼光不行,看錯人,就一生碌碌無為,抱憾終生;機遇不對,選錯點,就一生默默無聞,悔之晚矣。

縱觀趙雲,在擇主這個問題上,處理很是恰當,值得借鑒。趙雲初仕袁紹,未能從出身“四世三公”且最具實力的袁紹身上看到絲毫忠君救民的心思,一心就想得爭搶地盤。接著,趙雲在界橋之戰救下九死一生的公孫瓚,並改投有“白馬將軍”美譽的北平太守公孫瓚,依然從出身北方貴族且威震塞外的公孫瓚身上看到任何匡扶漢室的想法,跟袁紹是一路貨色,沒啥兩樣。正當趙雲怨天尤人,萌生去意之際,改變趙雲一生的福星出現了,劉備在平原得知公孫瓚與袁紹相爭,跑去界橋幫助公孫瓚打袁紹。

在界橋之戰中,劉備漢室宗親的身份、匡扶漢室的壯志和坦誠相待的誠心打動了年輕的趙雲,而趙雲能征善戰的勇猛、出類拔萃的膽識和忠君救民的仁心攪動了中年的劉備。

界橋之戰期間,劉備趙雲就暗通款曲;解救徐州之戰中,劉備趙雲更是心心相印;古城相遇,趙雲正式加入劉備集團,開始跟隨劉備東征西討、南征北戰,正式開始波瀾壯闊的戎馬生涯。特別公孫瓚兵敗身亡,袁紹數次要招趙雲於麾下效力,趙雲不忘初心,從北到南,由東向西,投奔劉備。

趙雲之所以非得認準劉備就是自己要效力並為之賣命的明主,是由於如下四點原因。

其一:趙雲有忠劉之心。

趙雲雖是武人出身,將兵征戰,卻是以士人為榜,忠君救民,自小接受儒家思想灌輸、教育和冼禮,一生心系社稷之志,一生匡扶漢室之向。要實現人生的志向,忠劉之士依舊習慣、適應於統一政權的政治觀念和漢朝名義的統治秩序。為此,趙雲忠劉之心,是忠於仁義天下,獲得人心的明主。

其二,趙雲有忠民之義。

如果說忠君是愛國的話,那麽忠民是仁義。趙雲初歸袁紹複投公孫瓚盡忠劉備,三次擇主,所選擇的標準就是歸順於仁政所在,所制定的目標就是解民於倒懸之徑。趙雲選擇明主,不是出自於個人私利,也不是私人感情,而是心系百姓,心系民生。在東漢三國,趙雲不同那些一味為主效力的將領,而是忠民和忠劉共同結合下實現自己“忠君救民”的人生理念。

其三,趙雲報知遇之恩。

知遇之恩,指理解、相知、賞識並予以重用的恩情。前有蔡邕為報董卓知遇之恩而撫屍體痛哭並為王允所殺,後有關羽為報曹操知遇之恩而華容道放生並甘受軍法處置。趙雲一而再選擇明主未遂,直至界橋之戰方遇到劉備,才算是真正覓得到明主。而劉備見趙雲第一次,就是敬愛不捨;第二次還是依依不捨;第三次竟是念念不忘。士為知已者死。趙雲為報劉備的知遇之恩,終生忠漢,一生為劉,為光複漢室盡心竭力。

其四,最為重要,兩人有共同理想。

劉備在東漢官場奔波,一直標榜仁義天下,得民心。趙雲的人生理念則是忠君救民,系民生。劉備趙雲兩者人生追求雖有所不同,但理想追求竟是異曲同工,堪稱是志同道合,並肩奮鬥。共同理想,讓趙雲選擇了劉備這個草根嫋雄。

從古城起,趙雲開始賣命給以“漢室宗親”自居,以“匡扶漢室”已任的劉備,也開始舍命給以“忠君救民”之心,以“定定天下”之念的理想。當然,趙雲之所為所念,要比多次背主、堪稱三姓家奴呂布強太多。

筆者按:獨具慧眼,指一個人在眼力或洞察力方面有獨到之處。趙雲,一個剛出道的少年,卻具有獨特的洞察力,竟然獨特到把實現人生理想與選擇追隨明主相結合起來,投靠和跟隨織席販履出身的劉備,開啟不同凡響的人生之路。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