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話題科學站丨防慢病先「整治」腸道微環境

播放GIF

很久以來醫學界就注意到,慢性病患者血液中幾種重要的炎性因子濃度比一般人高。炎性因子是怎樣破壞人體健康,導致慢性病的呢?

病菌一般可通過分解動物的組織而獲得營養。而有益菌(如雙歧桿菌)無法利用動物的組織來獲得營養,它們需要的營養是人體消化不了的膳食纖維,因此它們不會破壞動物的組織。當食物中的膳食纖維太少時,有益菌就會因為缺乏營養而慢慢減少甚至消失。

病菌釋放出來的內毒素是可以進入血液的。當白細胞在血液裡發現內毒素(即抗原)時,便以為是病菌入侵了,於是會立即生產炎性因子。高濃度的炎性因子最終破壞的是動物的健康細胞,久而久之,各種慢性病就形成了。

法、英等國的科學家曾對肥胖者體內慢性炎症的起因進行了深入研究,得出了「腸道菌群結構失調可引起慢性炎症」這一結論。

他們利用小鼠進行實驗研究。先用高脂飼料飼餵小鼠,結果發現,肥胖小鼠血液中的內毒素濃度比吃正常飼料的健康對照鼠要高。內毒素也叫脂多糖,它是革蘭氏陰性菌細胞壁的成分。如果這些成分進入血液,就會刺激白細胞分泌炎性因子。隨後,他們把提純的內毒素注射到吃正常飼料的健康小鼠體內,結果這些小鼠明顯地發胖了,並出現了慢性炎症和胰島素抵抗。

為了弄清小鼠腸道內抗原量增加及其進入血液的途徑,科學家用熒光原位雜交技術對實驗小鼠的腸道菌群組成結構進行了分析。結果發現,用高脂飼料飼餵後的肥胖小鼠的腸道菌群結構發生了變化,一些有益菌(如雙歧桿菌)的數量明顯下降,而一些革蘭氏陰性菌的數量明顯上升。這提示我們,高脂飼料能增加腸道致病菌的數量。

大量的研究發現,雙歧桿菌主要生長在腸黏膜上,它們可形成一層生物膜,對腸道產生保護作用。一旦這些細菌減少了,腸壁就會受到損傷,通透性就增加,也就是老百姓說的腸子「漏了」。腸子一漏,糞毒入血,自然會引起慢性炎症,最終導致慢性病。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