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創業者的社交夢該醒了

子彈簡訊火了。8月28日,羅永浩確認子彈簡訊的開發團隊“快如科技”已經完成了1.5億的首輪融資,後者隨後宣布產品上線7天的激活用戶數量突破400萬;而與此同時,已經有不少科技媒體將“取代微信成為主流,開啟社交新時代”這樣誇張的標題送給子彈簡訊。

但火只是這款產品的其中一面。如果將“是否能夠影響行業大趨勢”(比如小米之於國產安卓機、“吐槽大會”之於國內脫口秀)作為一款成功產品的必要條件,那麽“子彈簡訊開啟社交新時代”顯然還欠缺成色:

行業層面,目前子彈簡訊的核心優勢是“優化高效語音使用”,而語音輸入進行優化與改造的最終訴求是為了完成即時通訊,即人們在社交場景內的基本行為,那麽產品僅僅對用戶使用模式上的改變,本質上並沒有為用戶建立新場景——更形象的比喻是, “搶蛋糕”比“做蛋糕”的想象太空小很多。

市場層面,人們在集中關注幾乎同時發生的滴滴順風車第二案時,發現順風車業務中“多餘的社交屬性”似乎是慘案發生的潛在根本原因——簡單來說,鼓勵人們高頻互動的社交功能,必然容易出現監管所不及的死角,最終成為惡性事件頻發的原罪。

所以與老羅期待的顛覆和改變不同,子彈簡訊的爆火或許只能給創業者們帶來了一個更加殘酷的事實:如果沒有明星投資人帶量、沒有足夠的內部生態可養,創業者的有些夢該醒醒了。

社交很性感,但也很難

即使子彈簡訊以如此強勢地方式闖入人們的視野,但“社交創業”仍然不是一門好生意:行業規則已經定型、市場資源被高度集中、尚未被大規模開發的社交場景要麽太過小眾要麽遊走於法律邊緣,總之是投入回報比風險較高的創業項目。

這樣的趨勢在數據面前顯得更加殘酷。有媒體統計,雖然社交領域的創業項目直到2014年還在大量增加,累計增長率超過了50%,但刨除未上線、被收購、關閉與轉型的創業項目後,僅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公司如願拿到融資,而將標準劃分到B輪及以上,僅佔全部項目的2.8%。

只是創新難度上的增加,並沒有影響創業者們對“社交”的熱情。具體來說,幾乎就在社交領域內的創業項目開始集體滑坡的同時,社交越來越多地以“主力增長模塊”的形式,成為創業項目在規模化更新過程中的標配,甚至已經有過很多失敗先例的前提下,還頗有些“屢戰屢敗、屢敗屢戰”的意思,比如很多美食類的產品想做社交:

大眾點評通過紅包獎勵的形式鼓勵用戶使用微信登錄並向好友分享動態,但與此同時用戶所有的消費動態(包括點評、簽到等)將會“強行”共享給好友且無法關閉此功能。

面對網友們對“隱藏式協定”、泄露用戶個人隱私的質疑,大眾點評表示道歉以及新增了“一鍵停用第三方全部社交關係”功能。

旅行類產品也想做社交:

時間再往前推,航旅縱橫也曾就“泄露用戶隱私”發布了道歉及整改聲明,因其“虛擬客艙功能”不僅可在選座頁面群聊,還可以查看相應座位乘客的如頭像、姓名等個人資訊並為其添加個性標簽。

甚至就連課程表都想做社交:

3年前被指板塊內容低俗負面、深受詬病的超級課程表“下課聊”和“深夜來一發”。

那麽創業者們為什麽會對這種“高風險、低回報”的策略抱以錯位的熱情呢?或許與騰訊在2016年以來的快速成長、以及2016年同期發生的流量枯竭危機有著直接的關聯:

2017年年底,騰訊股票的大漲推動公司的總市值達到了5000億美元,超越Facebook等互聯網巨頭,成為亞洲市值最大的公司。而在此之前公布的《2016騰訊年報》中顯示,微信和QQ這兩款主力產品的月活躍度分別達到了8.893億和8.685億,遠遠高於《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同年公布的全國網民數量;

同樣是在2016年前後,創業者們明顯感受到了市場剩餘可用流量正在枯竭。一方面,互聯網用戶正快速集中於移動端,但移動端的主要使用場景卻主要建立在BAT系的產品之中;另一方面,從2015年Q1季度起,中國智能手機市場的出貨量開始了持續下滑,這從側面告訴人們“新的市場增量也不多了”。

所以在聽過2016年羅輯思維的跨年演講後,許多創業者都開始將羅振宇提出的“國民總時間論”奉為圭臬,旗幟鮮明地提出了全新的創業目標:“如果不能搶到足夠的用戶時間,也就徹底失去了創業的太空。”

在這樣複雜的背景下,當人們複盤騰訊得以規避“流量浩劫”、甚至在這段時間裡不斷做大做強的原因時,普遍將原因指向了“社交”這個基本盤,即通過QQ和微信沉澱的龐大用戶群。在擁有著足夠多流量的情況下,拓展自身的業務規模就事半功倍了。

更關鍵的地方在於,騰訊業務範圍的不斷外擴(例如電商、出行、旅遊、短影片、內容分發、問答社區等等)似乎也能夠與騰訊自身的社交基因聯繫在一起,即社交作為普通人最常見的生活場景,也常常是其他行為的起點,比如人們會在社交過程中彼此推薦好用的商品、分享好玩的影片、一起討論未來的旅遊計劃——這就給了資本市場足夠的想象太空。

因此當創業者在短期內很難通過技術或業務能力拉開距離時,通過荷爾蒙就能驅動的社交便成為了最切實可行的捷徑,於是如料理、健身、甚至記錄經期的各種各樣的app都有了社交板塊。

但事實也正如上文所述,擁有“社交基因”的騰訊拓展其他業務大獲成功,反之往往行不通,不少嘗試“產品+社交”策略的創業公司們或者默默無聞,或者引發負面纏身甚至關閉下架。這又是為什麽?

社交不是創業成功的靈丹妙藥

造成創業公司們在“社交+產品”策略上屢戰屢敗的背後原因是多方面的。而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先拋開業務層面的個例問題,羅列一家標準意義上的創業公司(即非大公司投資的子公司或由大公司轉型的新項目)需要解決的幾個現實問題:

1、在所處領域內認知度低;

2、引進新用戶/流量的管道有限;

3、用戶忠誠度低;

4、用戶學習成本較高;

5、產品不夠完善;

6、抗風險能力較差;

在這種情況下,“社交”很多自帶的先天屬性反而成為了創業公司的桎梏。

比如對於問題1和2,雖然社交作為最高頻的生活場景,的確很適合作為新用戶接觸產品的低門檻管道,但也正因為“社交”的太過常見,人們對“普通社交行為”的心理預期已經降到非常低。此時如果想要將“社交”作為對外資訊/價值輸出的有效視窗,顯然會被不自覺地“社交噱頭化”;

對於問題3和4,雖然社交是行為包含最豐富的生活場景,的確很適合作為用戶在接觸完產品後的留存方式,但也正因為“社交”所能產生的行為太過於不確定,人們停留在產品中的根本因素也隨之變得不可控。此時如果想要將“社交”打造為自己的流量根據地,就不得不采取強運營策略,也就意味著增加成本;

對於問題5和6,雖然社交能夠幫助產品取得一些情懷加成,的確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彌補硬物料的不足,但也正因為“社交”讓用戶的停留時間變長、行為變多、活動方式不可控,也同步拉長了產品接受考驗的維度——換句話說,當產品與用戶之間的關係通過“需求”維持,那麽所有的問題都只是技術問題;而當產品與用戶之間的關係通過“社交”來維持,那麽技術之外的所有細節都會可能成為問題。

所以不難發現,社交對於一家互聯網公司/創業公司來說並不是靈丹妙藥,而是危險的奢侈品。因為在社交產品化的過程中,用戶權利尋租的成本最高、形成收益的路徑最嚴苛、可能產生的結果最多。

當然還有一些在具體操作層面會遇到的問題:

例如,工具類產品所提供的社交場景並不能給予用戶更好的互動體驗,比如滴滴順風車,設想的是在私家車這一密閉太空內的交談到交友,而通常這種情景之下,對陌生人防備都來不及,還談什麽敞開心扉交朋友呢?

實際上,社交是此類產品在基礎服務之外不需要也不應該延伸的東西。要曬美食或健身照,人們更傾向選擇朋友圈;要交友,除了QQ和微信還有很多“對口”的app,有多少人會願意選擇一個點對點運輸工具。

其次這些產品往往沒有像騰訊那樣足夠大的體量,卻又貿然拉長戰線導致風險增大,如個人隱私泄露、非法及色情資訊傳播等社交產品的管控方面都沒有完善健全的體制。

然而為了利益,只要不出問題或是問題不被公眾所知,他們往往選擇對風險視而不見,從而逐漸演化為喪失了“底線”。《新京報》對工具類產品類似社交功能的評價就是“總是先開一道門,再不斷地往上打補丁,保障用戶權益永遠是滯後的、被動的”。

天下真的苦微信久矣?

很多人用《史記·陳勝世家》中的名句來解釋子彈簡訊的爆火,即“天下苦微信久矣”,用典故來比喻微信在行業內長期保持的壟斷性地位,不僅磨滅了社交領域理論上應有的活力,也讓微信缺乏不斷改良產品細節的必要競爭壓力。

當然這種說法也能找到一些案例作為理論支撐,比如釘釘、脈脈這些產品之所以能夠後來者居上,看上去就是得益於微信在使用過程中,對於工作場景中所產生的一系列需求支持不足,從而才能讓用戶主動地進行遷移。

但通過上面的一系列事實不難發現,人們所“苦”的並不是微信或者其他任何社交軟體,而是“苦”的社交場景中所包含的“弊”的一面:

當一款社交軟體不僅沒有通過產品設計等環節,規避社交行為中可能產生的不利因素,甚至還可能放大不利因素可能帶來的後果,那麽用戶們自然而然地就會去用腳投票,嘗試下一個可能性了。

所以“不巧”,微信已經大到囊括所有網民和所有網民會出現的所有社交行為,也只能毫無保留地全盤接受的社交場景中的“弊”。此時,即便騰訊有足夠的能力找到解決辦法,但解決也必然是個線性而漫長的過程,也必然會留下不少後來者居上的創業機會。

還有最後一個問題,釘釘們的發展軌跡能複製到“子彈簡訊”身上嗎?或許真的很難:“工作”作為一個特殊的“社交場景”,擁有與日常社交不同的規則和重點,這讓而釘釘和脈脈則完成了0到1的創作。

至於子彈簡訊這個類型的產品,如果只是將微信原有的不足之處,進行二次創作式的延展,那大概也很難套出“二八定律”限制,把行業裡的從0到1拆分成從0到0.8和0.2——除了抬高了用戶使用習慣的遷移成本,也很難觸及更高的天花板了。

熱度過後,人們終究會離開子彈簡訊,回到微信這個前任上面來。

本文來自微信訂閱號“互聯網指北”(hlwzhibei),專注於互聯網文化、行銷、產品。轉載必須保留作者、公共帳號資訊,必須與本文嚴格一致,不得修改/替換/增減本文包含的任何文字和圖片,不得擅自增加小標題、引語、摘要等。文內所用圖片來自相關媒體報導截圖,為非商業用途。如有疑問請聯繫作者微信:melodyfu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