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王洪章:認真貫徹國家東北振興戰略 實現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

  意見領袖丨東北亞經濟研究院

  東北經濟的歷史與新生(第五講)

  本文作者:王洪章(東北亞經濟研究院院長、中國建設銀行原董事長)  

  從國家2003年提出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戰略以來,已有17年了。對東北經濟振興的看法有正面,也有負面,有的時候負面還大於正面。有的文章把東北比作俄羅斯的遠東,認為世界上以資源為基礎的工業城市(地區)都是從興盛走向衰敗,比如:英國的伯明翰地區、德國的魯爾地區、美國東北部的匹茲堡等。這些文章認為東北作為以煤鐵資源為優勢的老工業基地,也必然從興盛走向衰落。

  我覺得這個判斷是錯誤的。雖然東北老工業基地與歷史上一些曾經輝煌,但資源枯竭以後出現產業轉型痛苦的其他國際城市(地區)一樣,同屬於“鏽色地帶”,但東北地區的產業結構、科技水準、社會環境等,其繁榮程度遠遠強於上述這些從興盛走向衰落的地區。而且上述以資源為基礎的工業城市,通過轉型,現在看大多數都成功了。所以東北與其他國外城市有相同點,但更多的是不同點。不同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東北地區的重工業體系相對完整,而且工業門類也比較齊全,東北工業的配套能力也很強,不僅僅是以自然資源作為唯一的傳統資源的城市。

  第二,資源仍有較大優勢。有些資源現在仍然存在,並沒有枯竭,到現在,有些礦產資源的儲量仍然居於全國的前列,像農業、森林面積等,在全國仍然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第三,教育事業發展水準、科技力量從現在看東北仍然高於全國的平均水準。目前,東北三省有大專院校258所,佔全國的9.7%;研究與開發機構,東北有410個;國有企事業的專業技術人員有197萬人,佔全國6.6%。這些比例高於東北地區生產總值佔全國的比例,特別是一些基礎工業,像石油開採、石油化工、鋼鐵和有色金屬冶煉、重型機械製造、發電設備製造、造船、汽車、機床製造等,這些資本和技術密集型工業在全國仍然佔據重要的地位。

  第四,從交通運輸看,東北也有優勢,東北鐵路的密度是全國平均密度的2.17倍。

  這些優勢以及改革開放40年東北在工業基礎方面、在體制機制方面打下的基礎,使東北的老工業基地也在不斷地轉型,在轉型發展中保持了原有的一些優勢,並呈現了良好的發展態勢。特別是國家實施東北振興戰略,在東北三省各級黨委政府的努力下,在體制改革、機制建設、制度建設、結構調整等基礎建設方面,取得了比較明顯的成效。所以,在這些優勢,而不是劣勢的基礎上,中央提出東北要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我覺得是完全可以實現的。

  國家強力推動東北振興,從2003年至今17年的時間,每年都提出新要求、新標準,逐步地提升東北振興的層次。我理解有三個方面層次的提升:一是從老工業基地振興到實現全面振興,包括國企改革、產業布局、增長質量、營商環境、社會管理等方面;二是以東北振興為機遇,從深化改革促進發展到全方位對外開放,完善產業鏈,在東北亞區域經濟合作中實現價值鏈區域化;三是從走出經濟發展困境到建設成高水準經濟發展區域,東北成為國家重要的戰略資源基地,與全國同步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基於這些基礎和這些優勢與成效,我們對下一步東北實現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進行了研究,在這裡和大家做一些探討。

  一、要實施好轉型發展                    

  (一)應該把實體振興和實體經濟轉型放在重要位置

  因為實體經濟是一國經濟立身之本,也是財富創造的根本源泉。這是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重要觀點。從社會全面發展的角度看,實體經濟也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的重要支柱。所以,東北的全面振興要做好實體經濟振興以及實體經濟轉型發展這篇大文章。

  1.傳統優勢工業的產業鏈延伸

  因為東北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能夠為與新型產業協同發展創造內在的需求動力,可以創造較大的市場空間,實體經濟的優勢發揮和轉型,重點要放在延長優勢產業的上下遊產業鏈上,包括價值鏈、企業鏈、供應鏈和空間鏈這四個維度。

  東北在產業鏈向高端延伸方面具有充分的空間。產業鏈的一個高端在上遊,即科研開發與創新;另一個高端是下遊,即市場消費升級和信息。而這上下遊則是東北第一、二產業的短板,既然是短板,也說明這兩方面發展空間比較大。所以,在產業鏈的延伸上,首先要把重點放在優勢產業方面,包括延伸石油化工、裝備製造、生物製藥、鋼鐵、有色金屬、建材等產業上下遊鏈條。這些優勢產業的產業鏈延伸了,可以極大地提升東北傳統產業的優勢,保持住長久的競爭力。

  延長產業鏈,一方面要發揮好東北地區科研院所、大專院校和企業研究開發力量,另一方面要主動對接國際上特別是東北亞各國的先進技術,加強科研和技術開發,掌握產業的核心技術,使優勢的傳統產業不斷獲得技術支持,把產業優勢逐漸地轉變為科技優勢。另外要加強產業配套,尤其是在製造業、石油化工、鋼鐵、有色金屬等礦產資源和基礎工業,要以系統化的整體布局發展相關產業,注重業態調整和有效整合。

  傳統優勢產業鏈在下遊要瞄準消費市場,建立好消費網絡和信息網絡,提升服務標準、服務層次和服務質量,為產業鏈能夠順利接續打造好環境基礎。產業鏈的延伸,要堅持市場化原則,以市場來提升價值創造力,以市場來檢驗供應鏈生產和經營的效率。另外,在產業鏈的延伸上,鑒於東北的產業結構相對單一的狀況,首先要做好東北三省內部的產業鏈的自連接,以此來帶動東北的就業,提高東北的經濟活力。

  2.農業產品產業鏈延伸

  除了傳統優勢工業的產業鏈延伸之外,農業產品產業鏈的市場在東北乃至東北亞具有巨大優勢。在東北亞各國中,日本、韓國和朝鮮土地面積狹小,農業生產已經接近極限,而俄羅斯、東北和蒙古國尚有發展潛力。中國和這些國家比,在農業方面則有明顯的競爭優勢。因此,可以將現代農業中的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比如東北佔有優勢的玉米、大豆、小麥、水稻、包括水果等產量豐碩的農作物產地,作為連接點,向價值鏈的上遊延伸,保持優勢,同時向下遊深度延伸,發展配套的深加工產業,開發自主品牌,提升價值。在農產品的市場建設方面,在鞏固東北亞市場的基礎上,可以向東南亞及其他區域延伸。

  在農產品價值鏈的延伸中,要發揮規模效應,有規模才能佔據市場。在這方面,東北可以著眼於打造全國最大的綠色有機食品出口加工基地,尤其是黑龍江省的綠色食品基地。黑龍江省的綠色食品基地共有7 396萬畝,各類農產品總量已經達到1 405萬噸。可以利用東北亞、東南亞各國市場空間巨大、消費能力強勁的客觀條件,實施大項目、大品牌帶動戰略,內部集中集約集成,外部引進和開發先進的技術(包括銷售技術、研發技術),爭取建成中國最大的、世界一流的綠色有機食品出口加工基地。東北,特別是黑龍江省,完全有條件能夠建成這樣一個世界一流的出口加工基地。

  3.海洋產業鏈延伸

  產業轉型的另一個方面是海洋產業鏈,也是東北的一大優勢。東北毗鄰渤海、黃海、日本海,依托這些海洋延伸海洋產業鏈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但是多年來,還沒有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條,集約化、特色化也遠遠不夠。比如海洋水產品初級產品多,精深加工和外貿出口不夠,尚未形成現代海洋漁業體系。在海洋生物醫藥、海洋功能開發等方面也尚未形成規模。所以,在海洋產業鏈的延伸上,東北與長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個綜合性生物產業集群相比差距大。在海水淡化、海洋能源等海水綜合利用方面,東北缺乏深層次的探索。海洋航運、港口物流、臨港產業、海洋旅遊等,在體制、機制、布局等方面,還缺乏總體規劃。總體而言,東北現代海洋經濟發展是相對滯後的。

  在海洋價值鏈和產業鏈的延伸方面,可以在下面幾個領域和項目上加強研究,如果條件具備,可以推動開發,形成優勢。比如,可以打造和形成海洋漁業價值鏈,海洋生物製藥製造產業鏈,在這方面東北已有了初步的基礎;另外還包括以海水淡化為重點的海水綜合利用產業鏈;以海洋航運為基點的連接港口、物流、臨港產業、海洋運輸的產業鏈;以海洋觀光旅遊為重點的海上公園、海島旅遊、海上餐飲、海上娛樂等海洋旅遊產業鏈。對海洋進行系統性的、科學的開發利用,在這一點上東北特別是遼寧省大有前途。

  (二)服務業的轉型與振興

  要大力發展服務業,補足東北產業結構的短板。東北的服務業發展與全國相比是有差距的,有些方面差距還比較大,主要表現在:

  首先,東北三省服務業的增加值均低於全國的平均水準。根據最新公布的2019年統計公報,全國2019年服務業增加值是6.9%,但遼寧省是5.6%,吉林省是2.3%,黑龍江省是5.9%;服務業的比重,東北也比全國低三個百分點左右,東北三省服務業比重佔50%,全國是53%以上。

  其次,東北作為大工業基地,服務業中的生產性服務業,與東北的工業基礎是不匹配的。技術服務、現代物流、信息傳輸以及金融業等現代生產性服務業,還沒有實現聯動發展。生活性服務業的規模、品類、檔次和質量也很低。所以東北振興中的轉型發展以及全方位振興,應該把服務業的高質量發展和全面振興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關於生產性服務業的轉型發展,需要在以下幾點發力:第一,政府要在政策上鼓勵和培育生產性服務業,減少行政審批環節,引導企業分工的專業化,支持企業技術創新,為生產性服務業企業創立和創新創造條件。在政策支持的基礎上,發展好谘詢設計、物流、信息服務、金融等服務性企業。金融作為生產性服務業,在東北佔生產性服務業的比例也不高,而且我國整個生產性服務業的佔比低於美國等發達國家,包括上海的生產性服務業佔比也不是很高,但是像上海、北京這類城市的金融服務業佔生產性服務業的比例是高的,而東北的金融服務業在整個生產性服務業中的佔比是比較低的,不如上海和北京,但發展潛力比較大。所以要支持將生產性服務企業,包括金融業,培養成創新的主體,鼓勵企業橫向協作、自主研發,比如有的企業利用互聯網,實現由高校研究生、博士生為主體的互聯網眾創模式的新型服務企業。在對外合作方面,與東北亞其他國家和地區實行多種形式的技術合作,提高生產性服務業在服務業和其他產業中的佔比。

  第二,要大力發展服務外包。服務外包已經是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重要推動力。東北的大型重型企業特別是製造業企業比較多,東北的高校科研機構眾多,科研實力強,是生產性服務業的支柱,可以構建產學研協同的創新與多樣化的服務體系。

  第三,要支持生產性服務業超常規加速發展,政府要制定支持生產性服務業的各項政策,包括在土地、稅收、基礎設施、設備材料採購、融資等方面,提供優惠政策,為生產性服務業盡快進入市場、形成能力、形成規模、提高競爭力疏通道路。

  第四,要引導各種資本主動地、積極地、及時地注入到相關的生產性服務企業,促其生產性服務企業發展壯大。

  第五,在對外經貿合作中,針對東北亞勞動力市場相對活躍的現狀,要發揮東北地區對俄、日、韓輸出勞務成本較低,外語人才較多的比較優勢。可以在東北創辦多種形式的對俄、對韓的勞務輸出基地,以及高層次複合型人才的培訓基地,把東北三省建設成勞務輸出大省和服務外包大省。

  第六,東北的生活性服務業市場潛力也非常大。東北生活性服務業與生產性服務業一樣,也存在規模小、品種缺、檔次低、質量不高、綜合性服務不夠等問題。東北的山、水、江、河、湖、海等自然風光,歷史、民族、鄉情等特殊的人文景觀,四季分明的獨有的氣候環境,甚至廢棄的長達百年的老企業的舊廠房、舊設施、舊設備等,都是旅遊、休閑和健康生活、養老、增加知識、了解民族文化的好地方。從目前來看,任何一個發達國家和國內發達區域的服務業,都已經形成了很多新的業態、新的服務模式,成為發展最快、最好的產業。生活性服務業產業的升級、創新發展已經成為經濟社會是否發達的重要標誌。

  第七,要注重打造好東北服務業的管理基礎、服務基礎,包括規劃、系統配套、服務標準和服務質量,包括服務業人員的培訓。比如,在健康養老方面,可以引進日本、韓國的健康養老服務模式和服務規範。生活性服務業的其他方面,如旅遊管理和服務標準等,可以學習發達省市的做法和經驗。既然是生活性的服務業,就需要改變服務項目單一、服務質量低下、服務環境髒亂差以及粗劣無序的服務環境和服務方式,硬體軟體都要達到標準、符合條件,讓來的人感到很舒適,讓旅遊過的人還想來,要解決這些問題,改變目前這種不好的狀態和不好的形象。

  另外,東北服務業已經錯過了電子商務初始階段的最佳發展時機。2015年,阿里巴巴曾經發布過全國百佳電商城市,沈陽市是第49名,大連市是第54名;2020年阿里研究院發布的《2020中國淘寶村研究報告》顯示全國有5 425 個淘寶村,東北僅有15個。東北電子商務需要大力發展,發展空間也非常大。這一次新冠疫情,大家看到了電商的作用和優勢,應該說,又給東北的電商發展提供了一個絕好的發展機會,東北應該借此機會大力發展,包括跨境電商,迎頭趕上。

  (三)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

  在產業全面振興和轉型發展上,要抓好產業結構的有序調整。東北若要有序調整和加快調整,就要發展好戰略性新興產業。在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同時,優化產業結構,強化戰略性新興產業,提升水準,通過發展好戰略性新興產業,把東北的工業企業打造成現代化產業集群。

  2017年,國家發改委提出要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並制定了指導意見,提出了8個產業目錄和40個發展方向。東北在戰略性新興產業建設和布局方面已經開始籌劃,但同時也要看到與發達地區相比,在規劃布局、重點突破、發展速度上仍存在著不小的差距,需要做深入細致的工作。要處理好新興產業與傳統優勢產業的關係,戰略性新興產業可以帶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傳統優勢產業的轉型升級,可以為新興產業協同發展創造內在的需求動力和較大的市場空間。

  1.支持傳統優勢產業對接戰略性新興產業

  東北的裝備製造業、通用設備、計算機、通信電子設備、醫藥產業、太陽能、電子元器件、新型化學品、醫療儀器設備、工業機器人、新能源汽車、石化產品等產業,在全國具有一定的優勢。近幾年這些產業的工業增加值均高於東北工業增加值的平均水準,發展質量好,發展速度比較快,需要進一步加快發展。

  2020年東北在支援武漢市抗擊新冠疫情中,充分體現出了東北的傳統優勢產業與戰略性新興產業結合的優勢和良好的發展前景。東軟集團醫療子公司生產捐贈的高端CT設備及軟體,在武漢市的雷神山醫院和華中科技大學的同濟醫院發揮了重要作用;在抗擊疫情期間,吉林省和遼寧省支援武漢市的方艙車隊,解決了很大問題;大連市恆力石化公司在疫情期間加班生產的用於口罩、隔離服、點滴瓶等醫療物資的高溶脂無紡布專用料——聚丙烯,確保了醫用聚丙烯原料的生產和供應;沈陽市華晨汽車集團支援武漢市的負壓型救護車等,在武漢市抗擊疫情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所以,通過這些新型產品的生產和使用,也給東北發展公共醫療產業創造了機會。

  2.要加快培育新型產業,並與國家新興產業戰略對接

  要發揮東北工業基礎雄厚、科技基礎好的優勢,以人工智能、大數據為依托,做強做大智能機器人、汽輪機、高端海洋工程裝備、集成電路裝備、高性能纖維及複合材料、石墨新材料、光電子衛星及應用、生物醫藥等產業,形成帶有特色的新型產業集群。以5G為機遇,推進工業化與信息化的融合發展,用信息技術改造傳統製造業。可以根據國家需要,超前建設智能化的骨乾傳輸網絡。通過這些重點建設的產業和項目,培育發展新一代的信息技術、雲計算和互聯網、物聯網等產業。這些在東北有很好的發展基礎,很有可能形成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優勢。

  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需要加大研發經費的支出,提高研發支出佔GDP的比重,加大財政資金的傾斜力度,整合金融資源,建立新產業創投基金,發揮金融的作用,引導社會資金發展多層次的資本市場。

  另外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關鍵是技術,要鼓勵開發和創新活動。比如,要鼓勵創新和申請專利,提升專利申請數量。鼓勵企業和科研開發機構進行橫向技術聯合,提升技術合約的成交量。沒有技術合約來檢測技術的輸出和技術的合作開發以及技術的應用,戰略性新興產業一些技術難點就很難突破,沒有辦法評價和引導。所以,提升技術合約的成交量是一個重要方面,可以引導東北地區的智力資源,構建動態協調創新平台。

  東北在創新方面與全國相比還有一定差距。2017年,東北有國家級的高新區16個、國家級的科技企業孵化器68個、創新型產業集群5個、國家級技術轉移示範機構38個。但是還存在一些問題:一是從總體數量上看不高,高新區孵化器、創新型產業集群、國家級的技術轉移示範機構,分別佔全國的12.3%、15.6%和8.3%,科技孵化器僅佔江蘇的39%、廣東的62%;二是這些載體和平台作用發揮得不夠充分,不能滿足需要,也沒有對產業的轉型發展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建立提供良好的支撐,所以需要從量上和質上提升載體和平台的能力建設。

  二、深化改革、促進營商環境改善和大力發展民營經濟是實現東北全面振興的關鍵

  前面在分析東北振興存在的問題和原因時,如果集中起來,實質上這三條是關鍵,解決這三個問題,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實現東北的全面振興和全方位振興。

  (一)深化改革

  1.深化國企的分類改革

  首先,要按照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要求,深化國企的分類改革。按照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完善管理體制和運營機制,發展混合型所有製經濟,在推行職業經理人制度、企業薪酬分配差異化改革、員工持股、國有資本投資運營等方面,要取得四個方面的突破:

  一是在改革的分類上,要在改革範圍上取得突破,大幅度地減少壟斷性國有企業、擴大競爭性國有企業的數量。壟斷性企業,無法參與競爭,也不會去參與競爭,這樣的改革肯定不是全面的,而且對深化國企改革和讓國企在市場上實現自己的價值是不利的。

  二是在改革的取向上,要在實現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方面取得突破。不能改完以後把國有資產改沒了,也沒有實現增值,這樣的改革是失敗的。

  三是在改革的方向上,要在市場化改革方面取得突破,在市場競爭中實現國有企業的生存發展,讓市場去檢驗改革的成敗。

  四是在治理機制上,要在實現“四個到位”方面取得突破:以黨委為政治核心和領導核心的政治原則要到位,黨的領導不能缺失;以董事會為管理核心的法人治理結構要到位;以市場為導向的決策和生產組織運營機制要到位;以目標考核為前提的股權、薪酬、用人等要素資源配置的機制要到位。這“四個到位”做到了,國企改革一定會取得突破性的進展。

  東北國企的改革除了上述要求之外,還要解決和拋棄一些陳腐的觀念,要解決好三個問題:

  一是政府要做好推動和服務工作。政府在國企改革中主要是要發揮好出資人的作用,在管理和運營方面,由企業自主去決策,找準改革定位,政府不能越俎代庖。

  二是治理機制要形似,更要神似。有的國企過去的一些改革中,確實存在著“形似而神不似”的問題。在下一步的深化改革中,要少做“花瓶”,多建“公園”。

  三是投資者、經營管理者、企業員工的思想觀念要徹底轉變,要找準自身的定位。董事會和經營管理層不能搞“一言堂”。治理機制中的各方職責應該是象棋中的楚河漢界,是鐵律,不能相互越位、越權。企業中的每一個成員,特別是員工,大家雖然在一個鍋裡,但不是大鍋飯;鍋裡的飯可以吃,但需要憑自己的責任和能力去掙著吃。

  2.深化土地制度改革

  東北的自然環境特點是林多、地廣、人稀。土地資源的有效配置是實現東北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因素,土地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是東北振興新的突破口。東北的人均耕地遠遠高於全國的平均水準。黑龍江省人均耕地是0.3公頃、吉林省人均耕地是0.2公頃,高於全國平均水準的一倍以上;遼寧省人均耕地是0.1公頃,與全國平均水準差不多。這麽多的土地,由於受土地制度的製約,東北土地的資源沒有得到充分、高效的利用。

  2019年8月國家修改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2020年中央的“一號文件”又對農村建設用地提出了深化改革和政策調整的措施。在原來農村土地的所有權、承包權和經營權確權的基礎上,允許農村集體建設用地,通過入股、租用等方式,直接用於鄉村產業、農村設施以及土地經營權依法合規的抵押融資。這就使農村土地從生產生活資料轉變為資產,使農村土地由通過農作物的收入來取得收入,轉變到通過土地的入股、租用、融資,獲得土地的價值收入,這是一個重大的轉變,在東北振興中要充分地利用好這一政策。

  東北的土地制度改革,從東北土地利用的現狀來看,還有進一步研究和探索的空間。2019年,東北亞經濟研究院曾經組織專家進行過探討,比如:在交易資格和用途限制的前提下,加快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入市的步伐,創建農村土地交易市場,可否允許土地的使用權上市交易?可否鼓勵對未利用的土地進行開發和有效利用?林地的使用年限可否適當延長?能否建立“飛地”制度,鼓勵企業家、創業者在東北低價或無償地利用土地進行生產經營活動和創新創業?

  另外,現在全國已有33個縣開展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的試點,可否在東北進行土地制度改革的綜合試點?以綜合試驗區的形式進行土地政策深化改革的探索,進行涵蓋耕地、宅基地、林地、城市國企用地的全面的土地制度的改革試點。在這些方面,我們要進一步研究探討。

  3.深化人才制度改革

  解決東北“孔雀東南飛”的問題,關鍵是改革人才制度,調整人才政策,推動有效的人才政策的落實,重在打造一個吸引人、留住人的機制和環境。要“築巢引鳳”,需要政府和企業共同努力,比如建立大學生創業基地、就業服務中心,把尚未利用的舊廠房、舊房屋、舊市場以及閑置不用的實體商場,免費或低價租、售給大學生和創業者,為他們創業提供方便。通過建立各種服務機制,完善就業和創業的引導與服務。

  對大學生就業和外地來東北的投資者、創業者,要在就業、置業、住房,包括落戶、家屬就業、小孩入學等方面,給予特定的鼓勵政策、獎勵政策、優惠政策。在財稅政策和融資安排上,也應該給創業者和大學生提供優惠條件。有些方面還應當給予適當的補貼。如果東北在這方面有比關內其他省市更優惠的政策,更好的落實措施,對人才和大學生留在東北應該有更大的吸引力。政策不優惠,無法留得住人才,優惠政策一定要比其他省市更優惠,條件更寬鬆,政府服務措施更到位。

  另外,要采取適當的措施來化解東北人口遞減的危機,把實現人口快速增長作為實現東北經濟全面振興的基礎,尤其是要提高東北人口的生育率,可將提高生育率作為東北振興的評估指標,政府應頒布鼓勵人口生育的各項政策措施及配套政策。同留住大學生、鼓勵創業者在東北就業創業一樣,也要有優惠的政策,另外也需要有配套的措施,包括在婦女就業、醫療、教育、孩子培養等方面,為提高生育率和人口增長提供政策支持。

  (二)以改革的思維打造良好的營商環境

  在改善營商環境中,打造一個好的營商氛圍。營商環境的改善,主要要做好兩方面的改革:一是行政改革。按照中央的要求,政府要在“放管服”上多做文章,特別是在“放”和“服務”上,要有切實的措施,“放”要徹底,“服務”要優質,讓企業在寬鬆的市場化環境中,自由地去創業、經營和發展。管理上要實行嚴格的負面清單制度,以門檻更低、效率更高、辦事更加簡潔,來判斷行政管理的科學性和行政管理是否有效率,用負面清單來營造好的環境,防止政府亂作為,或者是不作為。

  二是法律改革。重點是制定和完善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的法律制度,以法律來保護公共財產、個人財產和知識產權,以法律的公平正義來塑造良好的營商環境。通過行政改革和司法改革,切實保護好企業家創業的積極性,使東北能夠營造一個與發達省市相同,甚至政策更加到位,環境更加寬鬆的行政、法治環境,以良好的營商環境吸引投資者,吸引創業者。

  (三)大力發展民營經濟

  大力發展民營經濟,要在三個層次上支持民營企業的發展:一是根據東北國企改革相對滯後的狀況,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新興產業、新興業態和現代物流,補足東北產業短板;二是支持民營企業,參與國企混改,引入競爭機制,提升市場化水準;三是從產業鏈上為民營企業創業和生產經營提供發展的空間,延伸產業鏈。

  三、關於東北振興中加快發展的一些建議

  國家現在正在考慮制定“十四五”規劃,東北振興需要進一步明確東北在國家經濟格局中的功能定位。東北應該是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戰略高地,是進一步對外開放的新前沿。東北要實現高標準振興,體制、機制、管理要瞄準國際管理先進水準;產業結構、發展速度、質量要與國內發達地區同步;在目標上要與全國同步發展。實現全面振興,需要加大政策放開的力度,在政策和制度上取得突破。

  第一,在這樣一個特定的環境下,東北在一些政策和制度上可以采取設立改革先行試驗區的方式,為改革的深化積累經驗,比如土地綜合改革試驗區、民企與國企融合發展試驗區、金融綜合化改革支持東北振興試驗區等。

  第二,建議推動“沈長哈”區域經濟一體化。東北三省產業結構、市場模式、人文環境等基本相同,有條件加大區域協調發展的力度。在對外合作上,東北已有區域合作發展的安排,目前在東北內部的區域合作還不夠通暢,建議推動沈陽、長春、哈爾濱三市實現區域經濟一體化。因為“沈長哈”三個城市的地區生產總值佔東北三省30%以上,而且城鎮化率很高,佔90%以上,完全可以實現資源、技術、人才的相互融通。如果實現了“沈長哈”一體化,那麽在東北振興中肯定會實現率先發展、高質量發展,起到很好的帶動作用。

  第三,可以考慮提升大連市國際航運中心的地位,爭取把大連市建成自由貿易港,通過大連自由貿易港的制度和政策安排,面向東北亞,打造高水準的合作平台,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盤活東北經濟。

  第四,松嫩平原農業現代化產業園建設。把東北打造成高水準的農產品現代化產業基地至關重要。國家在前幾年也在提倡農業現代化產業園建設,一般是以縣為部門。松嫩平原是國際上少有的平原,它耕地面積很大,佔地500多萬公頃,囊括黑龍江省、吉林省的37個市縣。以松嫩平原為核心,打造一個國家級的大面積的農業現代產業園,可以大範圍地、高水準地提升農業生產的商品化、產業化和現代化。

  第五,關於“渤水西調”工程。習近平總書記在2020年“兩會”期間參加內蒙古自治區代表團討論時指出,內蒙古自治區是北方安全屏障,關係華北、西北、東北乃至全國的生態安全。鑒於遼寧省西部和內蒙古自治區中西部處於沙漠和山區地帶,因缺水、乾旱嚴重,對生態破壞很大,建議可以考慮啟動“渤水西調”工程,從遼寧省取水,將渤海的海水淡化調至遼寧省西部和內蒙古自治區的中西部,並與鹽鹼地改良相結合,實現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的統一。

  第六,東北振興是國家的重大戰略,東北振興的評估和考核也非常重要。對東北振興戰略的進展情況以及實現目標情況,需要建立評估考核機制,以促進東北振興規劃和政策的落實,促進東北振興健康發展。

  最後,希望大家繼續關心國家東北振興戰略,支持東北經濟從低谷走向高地,從振興中走向輝煌,也希望大家繼續支持東北亞經濟研究院的工作和各種科研活動,為東北振興貢獻力量。

  相關閱讀

  【第一講】王洪章:新中國成立以前東北經濟歷史情況

  【第二講】王洪章:新中國成立以後東北經濟發展及對全國的貢獻

  【第三講】王洪章:東北發展面臨的困難和問題

  【第四講】王洪章:抓住新機遇,推動東北亞區域合作與開放

  (本文作者介紹:東北亞經濟研究院是東北財經大學匯聚校內外優勢資源創建為服務國家面向東北亞需求的高端新型智庫、高端學術交流平台和研究人才的培養基地,將為建言獻策、服務社會提供更加有力的組織、資源和機制保障。)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