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兆中植系轉向:十年間構建25家上市公司的資本帝國

  再隱秘的形跡,總有現形的一刻;再精明的運作,也有失算的時候。十餘年間搭建了兆帝國的“中植系”,正在走向命運的“三岔口”。

  3月12日,中融信託易主的消息令市場震動。按照初步方案,經緯紡機將以55.8億元的對價,收購中植系所持中融信託33%股權。交易完成後,經緯紡機將成為中融信託絕對控股股東,持股比例超過70%。

  可查資料顯示,迄今為止,中植系的兆金融、資本版圖中,包括A、H股在內,持股的上市公司共計超過30家,並布局了期貨、基金、保險,以及數十家租賃、典當、小貸、PE、財富管理等類金融企業。

  低調、神秘,是中植系最玄幻的迷彩。其究竟擁有哪些公司、如何運作,至今難窺全豹。但從最初的隱身潛行,到一手資產、一手股權的左右互搏式資本運作,中植系身上的迷霧逐漸消散。作為資金血脈,從2008年開始,中融信託就為中植系的資產提供資金支持,並“催肥”質地本不甚佳的資產,最終以高價送入資本市場,或者由中融信託直接在資本市場接盤。

  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如今失去信託輸血,監管行動箭在弦上,曾經無往而不利的中植系,又將面臨怎樣的命運?

  中植資本帝國

  短短十年左右,橫掃A、H股兩大資本市場,構建至少25家上市公司的龐大資本帝國,中植系堪稱前所未有。

  中植系在資本市場最近的一次出擊,是獲得*ST準油控制權。2月3日,中植系控制的湖州燕潤投資管理合夥企業(有限合夥,下稱“燕潤投資”),以溢價94%、9.08億元的最高價,拍得*ST準油5574萬股,獲得23.3%股份,成為第一大股東。

  入主*ST準油,也揭開了中植系最新的資本版圖面紗。隨後披露的權益變動書顯示,包括*ST準油,中植系控股、持股5%以上的A、H股公司,數量已經多達25家,其中5家處於控股地位。

  根據公開 資訊,截至2月8日,中植系持股5%以上的A股上市公司,共計多達22家。其中,持股、擁有表決權比例超過30%的有1家,為宇順電子,除了直接持有17.19%股份外,還有22.11%表決權,合計達到39.3%。但這與宇順電子1月10日披露的表決權數據存在差異,按照該數據,中植系的表決權只有2.81%。

  除了*ST準油之外,持股比例超過20%的,還有3家,分別是康盛股份美爾雅三壘股份,持股比例分別為23.76%、20.39%、29%。而持股比例10%以上的,更多達8家,具體包括超華科技浙商中拓寶德股份荃銀高科金洲慈航法爾勝三星醫療達華智能,持股比例分別達15.03%、13.46%、18.17%、16.45%、17.98%、15%、10.52%、18.56%。

  中植系還在港股市場有所布局,其是中植資本國際、康華醫療、老恆和釀造三家H股公司的重要股東,持股比例分別為73.66%、6%、12.549%。

  在這總計25家上市公司組成的龐大體系中,中植系處於控股地位的,目前已達到5家,分別為*ST準油、美爾雅、宇順電子、三壘股份,以及處於絕對控股地位的H股中植資本國際。

  在持股比例超過15%但未控股的部分上市公司,中植系與第一大股東、實際控制人的持股差距並不大。截至2017年三季度,在康盛股份,中植系的持股比例與實際控制人及其一致行動人之間的持股比例,僅相差5.89%。而在達華智能,中植系持股比例距離實際控制人更是只有4.83%。

  部分上市公司雖未獲得控制權,但中植系已是事實上的第一股東。公開數據顯示,中植系合計持有荃銀高科16.45%的股份,而後者單一第一大股東張琴截至去年9月底持股比例只有10.72%,中植系持股也超過大北農及其一致行動人持有的12.48%股份。

  與中植系發生過聯繫的上市公司,還有更多。其下屬的潤興融資租賃有限公司(下稱“潤興租賃”)網站資料稱,中植集團持股40余家上市公司。此外,中植系成員的中泰創展控股有限公司(下稱“中泰創展”)還稱,通過上市公司+PE的模式,與東方園林天翔環境鐵漢生態康得新、美年大健康、中珠醫療等多家上市公司,存在合作關係。

  三季報數據顯示,截至去年9月底,中泰創展(珠海橫琴)資產管理有限公司持有東方園林、鐵漢生態4.98%、4.5%股份,浙江中泰創贏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經過增持,到去年12月份,持有康得新7.75%股份。

  龐大的金融體系

  上市公司之外,中植系還擁有龐大的金融資產,涵蓋保險、保險經紀、期貨等不同領域。而最為核 心的金融資產,無疑是中融信託。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底,中融信託管理資產規模已經達到6829.67億元。

  同時,中植系還是多家保險公司股東。2017年初,監管部門批準中植集團受讓恆邦財險9900萬股,中植集團成為持有恆邦財險3.64億股、佔比16.8%的股東;珠海橫琴人壽20%股權也由中植系持有。此外,中融基金、中融匯信期貨亦是中植系重點持股的金融機構。

  在類金融領域,中植系的規模更為龐大。中泰創展網站顯示,該公司創建於2008年,是中植集團下屬大型新金融控股公司,目前已形成龐大的類金融帝國,2016年營收25億元,淨利潤8億元,資本市場浮盈15億元。

  其中,數量最多的是典當行。中泰創展網站資料顯示,剔除各類基金有限合夥企業,在湖南、廣東、山東、江蘇、重慶、遼寧、陝西、四川、北京等20多個省份,共有近31家典當、小貸公司,另有融資租賃公司2家、保理公司1家。

  加上其他平台名下的主體,中植系已成立的租賃、保理公司至少多達十餘家。3月13日,達華智能終止重組,而原本收購的對象是潤興租賃54%或60%股權,潤興租賃正是中植系控制的公司。

  公開數據顯示,2016年全年,潤興租賃營收9億元,淨利潤3.3億元。該公司網站稱,目前資產管理規模已近150億元。潤興租賃還在上海成了一家租賃公司,此外,至少還有5家租賃公司先後被上市公司收購。

  誰的中植系

  迥異於其他資本集團,在浸淫A股的諸多資本系中,中植系因其極度低調的行事風格,創始人解直錕極少出面,憑添了幾分“異類”的色彩。

  “男,中國籍,金融從業近20年;1995年4月至2000年6月,任中植企業集團有限公司(下稱“中植集團”)董事長;2006年6月至2015年6月任中植集團董事局主席。”這些極其簡略的介紹,幾乎是解直錕的全部正式資訊。在中植集團的網站上,對其具體產業、公司,介紹內容也頗為簡略。

  因為神秘,解直錕本人的經歷、發家史也成為資本市場津津樂道的話題,關於其本人、中植系的各種猜測和傳言經久不息。

  以股權架構及法律關係論,風動資本江湖的“中植系”,並非一家控股型集團,甚至並不存在,名下各平台之間,表面上甚至並無股權、業務聯繫。

  明確可查的資料表明,中植系的資產大致由中海晟豐(北京)資本管理有限公司(下稱“中海晟豐”)、中泰創展兩大平台持有。

  公開 資訊顯示,包括其自身在內,中海晟豐控制的企業共31家。其中,控股的中海晟融(北京)資本管理有限公司(下稱“中海晟融”),是最為重要的一環。剩餘29家中,由兩者直接、間接出資最多的各類企業,至少有23家。

  中泰創展構成中植系另外一大體系。網站資訊顯示,包括東方園林、天翔環境、鐵漢生態、康得新等多家上市公司股份,均由中泰創展持有。

  與此類似,中植系的金融資產也分散在不同的平台。核 心金融資產中融信託,由中海晟豐持股76%的中植集團持股32.99%,珠海橫琴人壽20%股權也由中植集團持有。而上述30余家典當、小貸公司,則在中泰創展名下。

  中海晟豐、中泰創展有不同的股東。資料顯示,中海晟豐由解直錕全額出資,中海晟融則由前兩者各出資99.803%、0.1961%。換言之,中海晟豐以下的31家企業,均為解直錕控制,但其本人未在這兩個平台任職。而中泰創展的第一大股東為解茹桐,出資78.51%。有媒體報導稱,解直錕、解茹桐為父女關係。

  這種股權隔離,在中植系早期資本運作中也有體現。2013年6月,興業礦業增發募資10億元,甘肅西北礦業集團有限公司(下稱“西北礦業”)包攬80%定增份額。根據當時披露,西北礦業實際控制人為宋麗娜,控股股東為北京興嘉盈商業投資有限公司(下稱“興嘉盈”),持股 65.6% ,後者由西部建元控股有限公司(下稱“西部建元”)100%出資, 西部建元則由宋麗娜持股70%。

  西北礦業、西部建元以及宋麗娜,與中植系淵源深厚。但在發行資料中,中植系並未披露。此前,西部建元已經參與多家上市公司定增,根據上海電氣2010年5月披露的非公開發行資料,西部建元為法人獨資。同年9月,南洋股份的定增合規報告對該公司名稱表述為“中植集團西部建元控股有限公司”。

  到了2013年4月,參與江西長運定增時,西部建元已變成自然人投資或控股,法定代表人變為宋麗娜。兩個月前的2013年2月,安徽地礦局網站曾刊載消息,宋麗娜以中植集團助理總裁、總經理的身份,拜訪了該局主要負責人。

  2011年底,金飛達向興嘉盈收購卡西礦業45%股權時,也出現了這種情況。根據金飛達公告,興嘉盈持有卡西礦業85%股權,由西部建元100%持股,法定代表人為齊曉龍。卡西礦業與中植系的關係,也沒有披露。

  2010年4月到2013年6月,西部建元的法定代表人、股東變更頻繁。天眼查資料顯示,2010年4月,西部建元的股東由一名法人、兩名自然人股東,變更為法人獨資。2012年4月,又由法人獨資變成自然人投資。此外,2011年7月,西部建元法定代表人由劉如發變為齊曉龍。

  “自己與自己交易”

  隨著規模不斷擴張,中植系的“胃口”漸大,資本運作手法也不斷更新。

  在2013年之前,中植系進入上市公司的途徑,主要是參與定增或出售資產。西部建元及其名義控制的西部礦業,參與興業礦業、江西長運增發,以及後來的佳都科技等公司,主流方式都是參與定增。而與金飛達的交易,則是資產出售。

  這種相對單一的方式,日漸不能滿足中植系。出售資產、受讓股份、參與定增“三重奏”的模式,開始登上舞台。最為典型的案例,就是中南文化前身中南重工收購大唐輝煌。披露資訊顯示,2014年3月,中南重工收購大唐輝煌,而中植系下屬的嘉誠資本、中植資本,已在2011年、2013年先後持有大唐輝煌337萬股、2383萬股,持股比例為7%、25.34%。交易完成後,這兩家公司合計持有中南重工9.65%股份。

  此外,中植系下屬企業常州京控,還認購中南重工增發的2030萬股,佔比5.5%。同時,中植資本受讓中南重工1751.55 萬股。交易完成後,中植系共計持有中南重工19.9%股份,成為該公司第二大股東。

  出售資產的同時舉牌上市公司,是中植系資本運作的奧秘所在。2014年,中植系就已運作類金融資產上市。此後,多家上市公司均計劃收購中植系控制的商業保理、融資租賃公司等。

  2014年10月,寶德股份披露,計劃以6.75億元的價格,收購中植系控制的慶匯融資租賃有限公司90%股權。2015年4月、11月,金洲慈航、康盛股份分別以59.5億元、6.75億元,收購豐匯租賃、富嘉租賃80%、75%股權。2015年下半年,法爾勝也計劃收購中植系名下的華中租賃、摩山保理,但最後隻收購了摩山保理。隨後,大名城計劃收購中植系名下的中程租賃。2016年底,寶塔實業收購潤興租賃失敗後,達華智能買下了潤興租賃40%股權。

  以“自己與自己的交易”描述這些一手資產、一手股權的並購,並不過分。根據披露,2010年初,中植系兩次受讓豐匯租賃100%股權,但兩個月後就全部轉讓。2011年1月,中植系通過增資,重返豐匯租賃,持有50%股權。兜兜轉轉之後,到2015年3月,中植系共計持有豐匯租賃67.5%的股份。

  交易進行之前,中植系已持有部分上市公司股份。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9月底,富嘉租賃的主要股東朗博集團,與康盛股份股東東常州星河資本管理有限公司、重慶拓洋投資有限公司,同為解直錕控制,且後兩者合計持有康盛股份23.77%股份。

  達華智能亦是如此。2016年9月25日,達華智能控股股東與中植系下屬的珠海植遠投資中心(有限合夥)簽署協定,將1.1億股轉讓給珠海植遠。50多天后,2016年11月15日,達華智能收購了潤興租賃40%股權。

  法爾勝收購摩山保理時,中植系邊交易、邊舉牌。公告顯示,2016年4月至7月,中植系通過舉牌,共買入法爾勝15%的股份。而在2015年9月,法爾勝就已披露收購預案。略有不同的是,2014年6月,法爾勝控股股東受讓了摩山保理90%股權。

  金融機構“催肥”資產

  隨著此次經緯紡機受讓中植集團所持中融信託股權,交易完成後,經緯紡機將持有中融信託70.4562%股權,中植集團則獲得經緯紡機3億股對價,以接近30%的持股比例,成為其單一第一大股東。

  消息公布後,引起高度關注。因為失去信託輸血,對於中植系來說難以想象。

  一手收購資產,一手資本運作,是中植系常見的手法。依靠這一手法,不到十年的時間裡,中植系在資本市場進行了狂飆突進的擴張。中融信託源源不斷輸送的資金,為中植系提供了最大的資金保障。

  公開資料顯示,早在2008年,中融信託就設立了規模1億元的信託計劃,用於受讓興嘉盈持有的西北礦業增資擴股收益權。此後,2010年起,中融信託成立3.5億元的貸款信託計劃,以及4期累計達4億元的西北礦業信託計劃,由西北礦業股權提供質押擔保。

  2009年10月,中融信託曾發行一款名為匯信4號的信託計劃,募集資金6000萬元,用於受讓遼寧太平洋典當行的全部股權受益權,期限為12個月,中融匯投資擔保有限公司(下稱“中融匯”)提供擔保。而遼寧太平洋典當就是遼寧中泰創展典當的前身,2013年9月變更為現名。

  稍早些時候,2009年3月,中融信託還發行了匯信3號信託計劃,募集金額5800萬元,期限6至12個月。推介資料雖未說明資金用途,但明確提及,該信託計劃亦由中融匯擔保,且“典當公司的債權資產”,有相應擔保人提供連帶責任保證。

  彼時,中植系介入的上市公司為數不多。隨著資本運作的不斷展開,中融信託還直接為中植系接盤。公告顯示,2016年3月,中植資本將所持的中南重工9443萬股,轉讓給中融鼎新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下稱“中融鼎新”),交易耗資達19.1億元,而中融鼎新是由中融信託100%出資的PE子公司。

  中植系進行的上述一系列類金融資產上市,關聯方更是功不可沒。若非依靠中融信託等“催肥”,這些資產能否裝進上市公司,尚是未知之數。

  資料顯示,被金洲慈航收購時,豐匯租賃注冊資本為20億元。截至2015年一季度,豐匯租賃來自關聯方的資金餘額合計高達21.9億元,佔比超過48%,而2014年則達33.6億元,佔比57.11%。

  最大的金主是中融信託。2013年至2015年,分別截至一季度末,豐匯租賃從中融信託融入資金餘額佔比分別達62.89%、57.11%、42.36%;同期年度,從中融信託融入資金佔比則分別為90.24%、72.55% 、70.24%,幾乎成為豐匯租賃唯一的資金來源。

  康盛股份收購的富嘉租賃,也遇到了類似情況。根據披露,2015年3月成立的富嘉租賃,注冊資本5000萬美元,被收購時才成立半年左右。截至2015年9月底,富嘉租賃通過北京恆天財富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北京晟視天下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北京唐鼎耀華投資谘詢有限公司,共計融入資金餘額3.2億元,累計融入資金3.7億元。

  收購方案顯示,這三家資金方均為富嘉租賃關聯方。富嘉租賃從關聯方融入的資金,年化利率高達10.5%~17%,而租息率只有7.65%~12%。若非配套谘詢業務,融資成本與收益將出現倒掛。

  資產、金融、資本互為支援,是中植系崛起的不二法門。然而,此時此刻,中植系置身之境,已然今非昔比。

  3月5日,李克強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指出要強化金融監管統籌協調,健全對影子銀行、互聯網金融、金融控股公司等的監管。幾天后,時任央行行長周小川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記者會上再次表示,同時控股證券、保險、信託等多家不同行業金融機構的金控公司,應納入金融控股公司管理,制定相應規則在初步探索中。央行副行長潘功勝也指出,央行正在會同相關部門,建立金融控股公司的監管規則。

  資金命脈易手,監管行動又如箭在弦,坐擁龐大資產的中植系,將何以往?

責任編輯:張恆星 SF142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