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為什麽要努力學習?為什麽要高考

高考也已經結束,暑期也降至,面對高一高二的也將是一個新學期,今年的高考趨勢,相信大家都已經了解了,如果還是渾渾噩噩的面對自己的高考,那真的就太沒長心了。

高一高二的學弟學妹們,如果你還是處在學習的迷茫中,不妨看看學姐的這篇文章,我相信在你高中迷茫階段,會給你一絲動力和前進的方向。

我有一個朋友,家裡做服裝生意,在當地來說,應該算收入不菲,高二時,家裡曾想讓她回去幫忙,一來可以節省雇人的費用,二來都是自己人,放心。

但她執意不肯,和父母大吵一架,從那以後,原本成績平平的她開始拚命學習,最後去了一個海邊城市的大學讀二本,現在在一家公司做職員,嫁了個當地人,雖然沒有大富大貴,但日子充實安穩。

前幾天我們聊天,她說起了她的往事,她說:那個時候年輕,精力比較旺盛,她凌晨兩點,就要坐大巴去另一個城市,大巴又舊又小,晚上熄了燈,鼻尖是發臭的悶味,耳邊是打呼聲。凌晨五點下車,天還沒亮,困得眼睛都睜不開,被大人領著進入批發市場。

裡面熱烘烘地擠著一個又一個狹小的店鋪,叫喊聲此起彼伏,窄小的過道全是前來上貨的顧客和穿著馬甲的力工,地上散落著貨物與麻袋,靠邊的牆上滿是髒手印。

那些二十多歲的店員,大多沒上過高中,日複一日,賣貨,掙提成,生命就一點點的消磨在一個個檔口裡。

“我太了解服裝行業了,所以我這輩子也不會乾這一行。”

太苦了。

所以,學習對她來說,就是最後的救命稻草。

那些看起來好賺的錢,背後都是你看不到的辛苦和血汗。我們只知道賣煎餅大媽月入三萬,卻不知道她凌晨三點就要起床,和面洗菜、準備好各種碼子,無論刮風還是下雨都要出去擺攤。

英國有一部紀錄片叫《56up》,中文翻譯成《人生七年》,導演選擇了來自英國不同階層的十四個7歲的孩子,他們有的來自孤兒院,有的是銀行家等“成功人士”的小孩。此後每隔七年,艾普特都會重新採訪當年的這些孩子:14歲,21歲,28歲,35歲,42歲,49歲,一直到56歲。

在短短的8個100多分鐘裡,14個人的真實一生就過完了。

在這些孩子成長的身上,我們能看出階級的層次是有很大的區別:

7歲時,上層階級讀私立學校的小孩Andrew和John已經每天在看《金融報》或者《觀察家》了,他們明確知道自己會上哪個高級中學然後上牛津大學,並成為像他們的父親一樣的人;中產階級的男孩也有一些夢想,而在窮人區貧民窟上寄宿學校的孩子甚至談不上什麽夢想,有人希望當馴馬師賺錢,有人希望能有機會見到自己的爸爸、吃飽飯、少罰站少被打……

這部紀錄片會讓人看得非常難受,因為它揭示了我們不願面對的真相:階層,人與人之間的高貴等級,我想這是最殘酷的事實了。

然而,高考幾乎是所有階級流動最後的大門,這扇門不管你家庭出身,父母身份,財富實力,只要能考出足夠優秀的分數,都會被大學平等地接受,在新的舞台上,撕掉原生家庭的標簽,去自由書寫以後的人生,或者把更好的生活帶給家人。

正如白岩松提醒高中生的那樣:“沒有高考,你拚得過富二代嗎?”

努力,你才能配得上你喜歡的一切

《最好的我們》裡,面對早戀的學生,老師的一席話讓很多成年人都大呼扎心。

“現在是你們最好的時光,但以後的人生路上,你在乎的人能不能陪你一起走下去,靠的不是這一兩天的感情,而是你能不能配得上他,老師就是想告訴你們,選擇真正有價值的,不要因為自己的不配,錯過在乎的人。”

想象一下,多年以後,故鄉重逢,你當年喜歡的姑娘已經名校畢業、在遠方的城市落了腳,每天妝容精致地出入名企公司,而你因為高中時混沌度日,最後僅考上個三流大學,畢業後回老家找了份平凡的工作,在父母的幫助下,勉強度日。

這時候,再相見,你是否真的有勇氣重提當年那段純真美好的感情?

孩子,父母逼你努力、上進,真的不是為了讓你給他們“爭面子”,更不是圖你以後大富大貴,讓他們“沾光”。

他們只是希望,在以後長長的人生中,你可以平視喜歡的人的眼睛,可以通過努力買到喜歡的東西、去想去的地方,因為你足夠好,才能配得上你喜歡的一切。

所以,高一高二的學弟學妹們,對我們來說,高考或許只是一場普通的考試,可就是這一場普通的考試,會幫你打開現在階級的大門,會幫你邁開美好人生的開端,現在你還認為這只是一場考試嗎?你還渾渾噩噩的面對自己的學習嗎?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