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10億賭約揭盅時:小米贏格力有無懸念?

不僅營收較高下,還要以“用戶心智佔有份額”比大小

2013年12月12日,在“中國經濟年度人物”頒獎典禮上,董明珠與雷軍立下了賭約:

雷軍說:“小米模式能不能戰勝格力模式,我覺得看未來五年。請全國人民作證,五年之內,如果我們的營業額擊敗格力的話,董明珠董總輸我一塊錢就行了。”

“1塊錢不要再提,要賭就賭10個億。”董明珠說道。

時間如白駒過隙,如今他們的賭局進度條已經讀完90%,在剩餘10%進度條讀完之前,我們先來看看小米vs格力從立下賭約至今的大概戰況如何。

營收:小米格力就差一點點

想知道賭約的結果,2018年的年報我們還得等一等,但是半年報卻是可以先一睹為快的。

小米公布上市後首份財務報告顯示:今年上半年,小米營收為796億元,同比大漲75.4%;同期格力營收為920億元,同比增長31.4%。

橫向比對上半年營收:格力920億元VS小米796億元,雙方只差了124億元。

不過,這樣的優勢有相當大的可能在下半年被小米抹平,因為兩者的增長速度不在一個數量級:2013年~2017年,格力電器營收僅增長了7.6%,但同期小米營收增幅為54%。

■ 數據來源:小米、格力相關財務報表

事實上,格力在冷氣機市場的龍頭地位依舊穩固,但增長的天花板已觸手可見。2014年格力營收就已經做到1400億了,但是到了2017年竟然只有1500億,3年時間僅增長了百億元出頭。

連同期美的集團,都從1212億增長到了2419億,成功翻倍,而格力似乎還是5年前的那個格力……

此外,小米曾在CDR招股書中表示,“從總體上看,電子消費品行業下半年的出貨量及銷售收入高於上半年,具備一定的季節性特徵 ”。

如果照這樣來算,小米去年營收為1146億元,如果全年維持75.4%的增長速度的話,今年營收有望達到2050億元。

而格力去年營收為1482億元,如果全年維持在31.4%的增長速度的話,今年營收有望達到1935億元。

也就是說,從營收數據上看,小米有可能會贏過格力。

不過,從淨利潤來看,小米與格力還是有很大差距的。

■ 數據來源:小米、格力相關財務報表

可惜啊,董明珠跟雷軍當年賭的是營收,如果是賭淨利潤,今年沒準就穩贏了……

不過,雷軍此前也說過“小米硬體的綜合淨利潤率永遠不會超過5% ,如有超過部分,將超出部分全部返回給用戶”這樣的話。

產品:進軍對方核心領域

格力冷氣機和小米手機在這五年間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格力冷氣機保持住國產老大地位的同時,進一步穩固了寡頭地位。

■ 數據來源:【數據品牌榜】監測研究

■ 數據說明:數據源來自微博、微信、頭條、知乎四大國內主流社交媒體平台上的用戶行為資訊和UGC內容。

而小米憑借這五年的快速發展已經成為了國內手機巨頭之一,從創立之初的幾十萬台到現在的超1億台,躋身全球第四大手機出貨商。其用戶心智佔有率排行也在行業前三之中。

■ 數據來源:【數據品牌榜】監測研究

■ 數據說明:數據源來自微博、微信、頭條、知乎四大國內主流社交媒體平台上的用戶行為資訊和UGC內容。

當然,最意味深長的是,二者如今都把觸角伸向了對方的核心產品——小米做冷氣機,格力做手機,而二者背後看中的都是智能家居。

格力小米5年PK史

2013年12月12日

小米雷軍和格力董明珠立下10億賭約。

2015年

董明珠宣布格力手機已經做出,隨後又推出第二代、第三代的格力手機。

2016年

3月初:格力推出格力電飯煲,售價1199元。

3月底:小米生態鏈品牌米家發布旗下首款電飯煲,售價999元。

2017年

董明珠在接受央視財經採訪時,一方面表示“我相信我會贏”,另一方面又稱:“其實要不要錢真的不是太重要,更多的是通過這樣一個(形式)激勵大家,我認為更多的是讓人們有一種激情。”

2018年4月

董明珠在接受央視財經的採訪中再次回應“10億賭局”時,表示屆時會請國家審計署對兩家企業進行審計,“這個賭還是會繼續履行,認真對待。”

2018年7月

小米推出售價1999元、公測價僅999.5元的米家互聯網冷氣機,計劃明年全面“開機”,逼近格力核心市場。

不過,業內有人評價格力的手機就如同小米的冷氣機,可見隔行如隔山,要打到對方的山頭去短時期內還是不會得逞的。

模式:格力全產業鏈VS小米生態鏈

格力電器是全產業鏈模式,小米依靠資源整合做平台。

從冷氣機行業的野蠻生長到格局落定,格力電器全程參與。不過目前格力的業務仍以冷氣機為主,數據顯示,格力對冷氣機的依賴度鋼彈80%以上。

但冷氣機業的增長已近天花板,且業務單一,一旦有風吹草動,必然波及格力整體業績表現。其中最為典型的是2015年,由於當時房地產低迷,格力營收下滑幅度鋼彈29%。

想來董明珠對格力電器的“天花板”之慮早已有之,因此格力在近幾年已經走上了多元化發展的路線:從手機到新能源電動車,前者是智能家居時代的控制中樞,格力要拿下;後者則是能源革命最具顛覆潛力的風口。

不過,格力最大的弊端是缺乏用戶思維(不信你去看看格力手機的開屏畫面),讓格力手機賺了新聞流量卻折了口碑。

反觀小米,5年過去了,小米逐漸在擺脫單一產品銷售的影響,實現了多元化業務的發展。其中,手機銷售收入佔比呈緩慢下降趨勢,2018年上半年,手機銷售營收佔比已經下降至了68%;IoT與生活消費品銷售業務得到快速發展,營收佔比在3年間提升了10個百分點;互聯網服務收入也保持一定的發展。

根據小米發布的招股書顯示,小米的業務模式可謂是“鐵三角”,主要分為硬體、互聯網以及新零售三大板塊!而其營收主要來源於四大業務,分別是智能手機、IoT與生活消費產品、互聯網服務。以2017年為例,其智能手機業務營收為805.63億元,佔比為70.3%,IoT與生活消費產品業務營收為234.47億元,佔比為20.5%,互聯網服務業務營收為98.96億元,佔比為8.6%。

顯然,從營收結構看,小米不是純粹的互聯網企業,但也不是純粹的手機廠商,更不是格力電器這樣的傳統家電製造商,其營收的“含金量”更高。

並且,雖然小米業務龐雜,什麽都賣,但它的故事反倒比格力更簡單——主打高性價比的消費電子產品,通過高質低價吸引大批擁躉,依靠龐大的用戶群體做生態化的運營。

誰會贏?

誰會贏?看趨勢雷軍會贏,但格力的“財技”或許會影響勝負。

因為企業做大營收的“標準動作”是壓貨,商品沒到消費者手裡而是滯留在管道商庫房。

通常壓貨總是伴隨著“應收账款”和“應收票據”規模膨脹。因管道商一時拿不出那麽多資金,通常也不願意拿。

2013年,格力應收账款及應收票據合計481億,佔當年營收的40.6%。由此可見2012~2014,這三年格力營收有一定水分。2015年,應收佔營收的比例降至18.2%,之後又有所“抬頭”。

截至2018年6月末,應收账款及應收票據合計376億,佔過往12個月營收的22.2%。但實際上,目前來自管道的聲音顯示,今年格力已經在冷氣機淡季的三季度大幅超常向管道壓貨了。

值得注意的是,格力電器第二大股東“河北京海擔保投資有限公司”(持有8.91%股權)的股東包括格力電器在全國的主要經銷商。董小姐一聲令下,經銷商們多吃進百八十億貨不成問題,何況隻佔庫房不佔資金。而且,來年經銷商庫房裡的產品還可退貨、換貨,都再正常不過。

反觀小米,由於以線上銷售為主,中間環節少,基本上不存在向管道壓貨調節營收的可能。

總之,從趨勢看小米營收將於2018年超越格力。不過呢……董小姐要是不想輸就不會輸。(到時看應收佔營收的比例就知道有沒有“作弊”)

那麽各位看官,一起下個注吧!

*本文所使用的統計理論、技術、算法和內容版權歸北京數榜資訊科技有限公司所有,任何引用均須注明來源於『數字品牌榜』。『數字品牌榜』名稱及圖形商標權利歸北京數榜資訊科技有限公司所有。了解公司詳情請掃描文末底部二維碼。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