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委外基金縮水至7兆 “量減質優”後或爆先發優勢

  委外基金縮水至7兆 “量減質優”後或爆先發優勢

  本報記者 葉麥穗 廣州報導

  2016年以來委外基金迅猛發展,一度喊出“得委外者得天下”的口號,但在資管新規頒布前後,委外變得“萎靡”。

  資管新規中明確提出“消除嵌套、嚴禁資金池、打破剛性兌付、嚴禁保本保收益”等要求,委外基金的格局也將重塑。不過多數業內人士認為,雖然目前基金承接的委外規模有所縮水,但是資管新規和目前公募基金的運行方式最為契合,一旦市場逐步適應新模式,委外基金仍有先發優勢。

  委外基金由盛轉衰

  自2012年以來的金融擴張周期中,我國資產管理行業規模的增長速度連續多年保持在50%以上。

  委外業務由此應運而生,頂峰時期規模超過9兆。根據基金業協會發布的數據,截至2016年底, 基金公司專戶資金來源中銀行委託資金為2.73兆元,佔所有資金來源的比例為58.1%;基金子公司專戶資金來源中銀行委託資金為6.42兆元,佔比63.1%。基金公司及其子公司共計銀行委外資金規模為9.15兆,佔總資金來源的比例為61.52%。

  不過由於2016年市場表現較為平淡,當年基金公司專戶產品平均收益率僅2.30%,多數委外基金沒有達到預期收益,一時間爭議聲四起。

  2017年隨著監管趨嚴,去杠杆、去通道已是大勢所趨,委外基金開始由盛轉衰。根據比例測算,2017年底,委外基金的大致規模約為7.6兆。到了今年一季度情況越發嚴峻。根據基金業協會的數據,截至2018年一季度末,基金公司專戶規模合計4.79兆元,基金公司子公司專戶業務管理資產規模為6.82兆元。如果按照委外此前的佔比來測算,委外的規模已降至7兆上下,相比高峰時的9.15兆,縮水23.5%。

  “2017年之前,我們公司的委外規模還不錯,但之後不停地減少,到現在委外業務已經萎縮至1個億左右。專戶業務受去通道、去嵌套的影響較大。行情內的情況都差不多,2015年、2016年大家都在拚命地爭取委外,但後來發現委外隻賺規模不賺錢。由於基礎市場不好,委外大部分沒有達到預期業績,所以能夠領到業績提成的公司鳳毛麟角,目前又面臨嚴監管,所以我們從2017年以來就不把工作重心放在委外資金上了。”上海一家基金公司市場部負責人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採訪時表示。

  公募基金佔據先發優勢

  對於委外基金的未來,多數機構認為,基金公司的專戶仍佔據一定優勢。中信證券認為,目前委外繼續處於“量減質優”階段,一方面,對資金空轉現象突出、嵌套層級較多、加杠杆較明顯的領域加以限制;另一方面,對基於主動管理、以資產配置組合管理為目的的委外,給予足夠的太空。

  博時基金首席巨集觀策略分析師魏鳳春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採訪時認為,資管新規對金融市場的短期影響偏向利多。從中長期來看,資管新規中去杠杆、去嵌套、破剛兌等原則都已經或正在落實。在資管新規發布前,證券、基金機構就已根據各項監管措施,更新調整了投資者適用性、分級基金、定製公募、貨幣基金等方面的投資安排。相比之下,商業銀行、信託等機構可能還要經歷更漫長的調整期。

  “資管新規的很多規定是根據公募基金的規定套過來的,因此對於公募基金來說,需要調整或改變的地方不多,整體的延續性很好。對於委外這塊,具體的細則還沒有出來,不過兆的理財市場總需要專業人士去管理,雖然短期內由於形式的改變,合作規模有所縮減,但隨著細則的逐步落地,市場逐步適應新模式後,新的發展會更加規範透明,更有利於長期發展和規避系統風險。”北京一家基金公司的負責人表示。

  而原有的專戶和委外合作模式將發生改變。北京一家基金子公司的產品經理認為,委外的資金來源多是銀行,基金公司想要穿透到底非常困難。“比如合格投資者這一項,按照專戶的要求,一個產品的持有者不超過200人,門檻不低於100萬,委外資金一來就是幾千萬甚至過億,裡面具體有多少投資人,他們的風險承受能力、投資年限、理財資金等情況,我們都很難得知。如果分層更多,如嵌套到三層,則更為複雜,穿透管理的難度很大。”

  此外普遍存在“安全墊”產品是否還能存續目前仍不得而知。以往,銀行在做委外時會要求管理公司進行一定程度的“兜底”,比如發行一個1億的產品,銀行出資9000萬,管理公司出資1000萬,如果淨值向下波動10%,則先虧管理公司的資金,如果盈利,則可提取業績報酬。

  “以前這種做法很常見,基金公司為了規模,也願意承擔這樣的風險。不過這種‘類保本’產品屬於灰色地帶,未來能否繼續存在,還要看資管新規的細則,不過我們公司認為存在的可能性不大 。”華南一家公募基金市場部負責人表示。

  (編輯:馬春園,郵箱:[email protected]

責任編輯:陶然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