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內容創業請回答2018:內容付費後,變現新趨勢是什麽?

不知從什麽時候開始,“內容”取代“媒體”成為一個熱詞,也成為互聯網行業的熱門賽道。雖然移動互聯網行業增速放緩,行業大有寒冬將至的感覺,不過在即將過去的2018年,內容產業依然風起雲湧,抖音崛起、批量上市、直播洗牌、資訊流亂戰……各種大事件在內容行業發生,現在也到了盤點的時刻。

1、短影片爆發,抖音後還有機會嗎?

2018年最值得關注的內容賽道非短影片莫屬,短影片行業最值得關注的玩家則是抖音。抖音日活突破2億,收入有望突破200億元,不只是給了快手和秒拍壓力,也壯大到令BAT都緊張起來,悉數入局短影片。

短影片的爆發不是從2018年開始的,2015年4G普及,讓短影片的上傳和觀看體驗有了革命性提升,進而給短影片爆發創造了條件。第一波吃到紅利的是秒拍,主打PGC模式,基於微博的資源優勢快速崛起,與此同時快手低調在下沉市場耕耘佔據獨特的位置。2017年抖音爆發,相對而言,其內容更短,適合碎片化消費、適合每個人創作。抖音還結合個性化推薦算法,給用戶推薦感興趣的短影片,受到歡迎。還有,短影片平台也找到了商業模式,特別是資訊流廣告和內容電商,抖音2018年廣告收入有望突破200億,其中資訊流就鋼彈100億。

不過,甚囂塵上的抖音不是短影片行業的終局,就像影片行業,最初大家以為優酷土豆已經贏得了市場,然而愛奇藝卻後來居上,如今形成了“愛優騰”三分天下的局面。短影片行業同樣很難壟斷,終局將跟影片行業一樣,多寡頭並存

如今抖音外有快手,騰訊、微博、百度、阿里都在做戰略布局,產品形態還有創新空間,平台很難壟斷創作者,市場還處於增量階段,5G到來更高的帶寬會給新形態的短影片創造條件。

2、變現不再難,內容付費高潮了?

曾經,不論是影片網站、網絡文學還是音樂播放器,都遭遇了變現難題,2018年移動支付發達、版權環境變好和用戶習慣養成後,內容付費興起,成為各大內容平台標配,變現問題迎刃而解。

今年IPO的騰訊音樂旗下的QQ音樂,摸索出了一條付費數字專輯的變現模式,騰訊音樂2018 年上半年營收86 億人民幣,同比增長90%;iOS 2018年最賺錢的10款App(不含遊戲),“愛優騰”三大影片App悉數上榜,主要靠售賣會員;微博摸索出一條獨特的粉絲付費模式:V+會員,2018年累計付費訂閱用戶達到175萬人;微信生態中,第三方內容付費技術服務商數據顯示,其客戶總數已經超過35萬,累計生產超過350萬個知識商品,覆蓋用戶超過2億人,GMV達22億元。

不過,內容付費高潮還沒到,前兩年內容付費都是嘗鮮、頭部和高端用戶的專屬,可以預見,在更多新的內容付費形式出現後,內容付費還將高速增長,其規模最終將超過目前的電影市場+圖書市場+音樂市場+教育市場等傳統文化市場。與此同時,內容付費將倒逼內容供給端走向優質、精品和專業化,付費也將成為一個優質內容的篩選工具。

3、內容付費後,變現新趨勢是什麽?

在專注於文創投資的頭頭是道基金的年會上,知名財經作家吳曉波認為,內容最終一定不會只靠內容本身賺錢,而是要靠內容連接的人群和產業,內容真正的變現潛力將體現在連接人群和產業的價值上,比如連接人群與製造業,基於此頭頭是道將對“新匠人”進行投資。

一方面,供給端如商品、服務、場所、產業,都會被投射內容屬性,進而具備增值價值;另一方面,被連接的人群可以被加載具有內容屬性的商品和服務,這意味著內容價值將不僅限於廣告或者付費,廣告是替他人做嫁衣,付費是一竿子買賣。

如果內容被融入商品或者服務,則是IP變現,後者更具價值,在這一點上,微博的探索具有很強的說服力:2018年微博給創作者帶來269億收入,其中電商達到254億,佔比94.4%,僅僅是雙11期間,就有6家紅人店交易額破億,其中紅人店ASM ANNA的排名超過韓都衣舍等淘品牌。事實上,從媒體的變現也可以看到,做廣告天花板很低,連接產業做服務想象空間很大,比如在眾多科技媒體中,創業家、36kr可以壯大,正是因為連接了創投產業、加載了各種服務。

4、監管趨嚴後,創作者怎麽辦?

2018年,App下架、账號被封禁成為行業主旋律,內容行業的監管變得前所未有的嚴厲,內容平台正在不斷提高入駐門檻、加強門戶清理和加大審核投入,比如一點資訊在推出“清朗計劃”時透露其已清理超過30萬個不合規账號,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比如微信推出了“原創合議”打擊偽原創;比如多位網紅遭遇全網封殺,多年心血一夜清零。種種信號意味著內容創作者都要戴著鐐銬跳舞,一定要遵紀守法,堅持原創,不踩紅線,將合規當做第一準則。

危機危機,危中有機、嚴監管大洗牌對於優質內容創作者是利好消息,因為當不合規的玩家被掃地出門後,優質內容價值會進一步凸顯,畢竟用戶在手機上花的時間越來越多,這需要足夠多的優質內容供給,只要認識到這一點,優質內容創作者不用有太多擔憂。

還有一點必須要提到,就是平台對創作者的引導能力。很多網紅被封號,跟平台在運營上的引導不利不無關係。相對而言,規模越大、運營時間越久的平台,對規則理解的往往更深,對創作者的引導能力、以及幫助創作者把關的能力也就越強,這對創作者而言其實也是一種保護。

5、巨頭撒幣後,補貼還會有嗎?

2017年開始,大魚號、企鵝號、一點號和百家號諸多內容平台都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做補貼,2018年,這些內容平台補貼明顯少了很多,雖然搜狐、趣頭條等平台新加入了補貼計劃,然而力度已大不如前。

總的來說,補貼只是平台為爭奪內容創作者在非常時期的非常手段。推出這樣的政策,正說明對創作者而言不同內容平台的差異化並不大。如果能對創作者產生差異化的價值,平台也就無需補貼了。微信和微博的補貼力度就並不大,但仍然聚集了大量創作者。這是因為粉絲對創作者變現能產生更持續的價值。對於內容創作者而言,依靠補貼是靠天吃飯,只有形成穩定持續的造血能力才可以無所畏懼,這樣的持續造血能力可以是廣告,可以是付費,可以是電商,總之,不能依賴任何一個平台,更不能依賴平台的補貼。

6、平台太多了,誰才是重點?

知名的內容平台有幾十家,不同類型、不同賽道、不同市場。創作者不能依賴任何平台,而是要一處水源供全球,讓內容價值最大化,不過也要有所側重,最好采取1+N的模式,1是核心平台,N是多平台。哪個平台是1?不同創作者有不同答案,自媒體、KOL、網紅的答案可能會是微信、微博、抖音,但也不盡然,而且每年都有新平台冒出來,所以創作者也要與時俱進,不斷嘗試。

任何平台視圖壟斷創作者都是無用功,平台要有足夠強的包容心,允許創作者在不同平台經營,但自身要有獨特定位,明白核心價值在哪裡,這一點我認為微博定位就比較獨特,是社交媒體的代名詞,微博也有較強的容納性,定位為內容樞紐,不論創作者在哪裡起家、哪裡壯大、哪裡經營,微博都會給其提供獨特的社交媒體的價值,成為絕大多數創作者積累粉絲、沉澱社交資產的標配。

7、寒冬已至,內容創業還有戲嗎?

巨集觀經濟下行,互聯網創業的冬天也來了,特別是2018年下半年,融資事件顯著變少。內容創業者同樣遇到了冬天,融資變難不說,廣告主投放預算也會大幅削減。不過相對於許多賽道創業者而言,內容創業規模偏小,模式較輕,投入較少,船小好調頭,因此更容易熬過寒冬。

我認為眼下就消費互聯網而言,內容創業依然是最有機會的賽道,AI門檻高,產業互聯網模式重,區塊鏈有名無實,只有內容創業才具有“古典互聯網創業”的低門檻輕模式的特質。移動互聯網後時代,基礎設施搭建完畢後,做工具或者平台的機會越來越少,但已經成熟的平台會需要大量的內容去填充,而在共享式創作+個性化分發的內容時代,內容供給一定是分散、長尾和眾包的,內容平台很容易形成平台效應,但內容創作很難一家或者幾家通吃,這意味著機會總是不斷地湧現。

就平台而言,每一種新平台的出現都是機會。老平台,也不再將寶押在少數創作者身上,而是希望江山代有才人出,不斷引入新創作者作為“活水”激發平台活力。

微博最近明確宣布2019年將加強扶持垂直領域的中小V,特別是原創的、系列化和人格化的博主,這意味著大量的機會,事實上,2018年微博大V增長超過60%,強化對中小V的扶持,這說明微博在避免少數創作者壟斷流量和粉絲,希望給更多創作者機會;微信最新改版表明,公眾號引入了基於社交關係的調控機制,給了新創作者更多脫穎而出的機會。

內容平台規避馬太效應的趨勢,給新創作者機會,這就意味著內容創業,為時不晚。

8、不會做內容,能有什麽機會?

內容產業是一個龐大的產業,內容創業不等於做內容本身,內容創作者只是內容創業的一環,圍繞內容產業還有許多環節,如MCN、廣告代理、內容創業SaaS、內容電商平台、網紅品牌打造、內容平台代運營。隨著內容產業的不斷壯大,每一個環節都存在著大量的機會。微信微博代運營曾經很火,看上去已經沒機會了,但抖音這樣的新平台出現,就出現了全新的代運營需求。圍繞內容產業,在做內容外的內容產業服務,將是2019年的看點,也是產業互聯網在內容產業的體現。

9、平台寡頭化,還會有新平台嗎?

答案是肯定的。

2018年不同賽道的內容平台都在加速洗牌,強者恆強。比如音樂平台,騰訊音樂IPO直接加速了馬太效應;比如影片行業,愛奇藝IPO導致余下玩家壓力變大;比如短影片平台,抖音崛起也讓其他平台開始調整戰略,就這些成熟的行業而言,不會再有新平台的誕生機會。不過,從小紅書和趣頭條的異軍突起來看,垂直領域和下沉市場還存在內容平台誕生的機會,小紅書是電商生活類平台,在體育、旅遊、軍事、汽車等賽道同樣會有內容平台的機會;在下沉市場以及老年人、大學生等細分市場,也會有新的不同領域的內容平台湧現。

10、群雄逐鹿後,內容產業終局是什麽?

答案是:群雄逐鹿才是內容產業的常態。

內容這個詞的內涵很多,就像馬化騰說的大內容:“無論是消息、短影片等數字資訊產品,還是網絡文學、動漫、影視、遊戲和音樂等數字文化產品,海量數字內容的生成與分發正在促成大內容戰略。”因此,內容賽道非常多,平台非常多,玩家非常多,環節非常多,都非常難以形成壟斷,多個玩家並存將是常態,現在以及未來都會是群雄逐鹿。

內容產業一定會是一個長尾市場,供給端會有豐富的層次,而不是高度集中。事實上,“長尾”概念出現正是在內容這個行當。2004年美國《連線》雜誌主編克里斯·安德森(ChrisAnderson)在他的文章中第一次提出了長尾效應,其認為“商業和文化的未來不在熱門產品,不在傳統需求曲線的頭部,而在於需求曲線中那條無窮長的尾巴。”他當時舉例是,“互聯網的音樂與歌曲、新書甚至舊書等等的銷售中,儘管單項的熱門製品暢銷,高居營業額的前列,但那些看上去不太熱門的製品也在創造著出乎意料的營業額,創造著銷售收入的主要部分。”正是因為此,內容產業將機會常在,沒有誰可以一勞永逸。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