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好萊塢電影人才正在奇襲中國

譯 | Issac

文 |《好萊塢報導》

譯者按

前一陣子《狄仁傑之四大天王》大熱,我雖然對這部片子不是很感冒,但還是因片尾滾動的大量的技術人員名字而震驚,暗自估量其技術成本以及國際合作的比例。在越來越多海外電影人瞄準中國市場的同時,中國電影人也開始主動走向海外資源。

跨國合拍會是大趨勢,越來越多的中國電影前去好萊塢“搬救兵”,但這樣的合作模式並不是每次都能完美收場。在中國經濟迅猛發展而使製作經費太空得以擴張的時候,不難理解為了補充硬技術而“引進”好萊塢人才的做法,但以故事創意為核心的軟技術又是否能夠與之匹配?

不是說必須要中國方面佔據主導才能講好中國故事,而是兩方合作一定要達到內部協調,最後才能呈現出一個經過磨合後依舊和諧的世界觀。(我想,多如牛毛的反例應該不用一一列舉了……)這在思維上是一個類似於翻譯中的“歸化vs.異化”的問題,也必須要考慮到中國的文化基因。

不然,諸多聲勢浩大的大片最多也只是拿“好萊塢加盟”、“斥巨資XX億”、“耗時XX年的誠心之作”等噱頭哄騙觀眾罷了,而好萊塢方面也只是單純看到中國的市場而非能力,覺得中國人的錢好賺罷了。

針對這樣的趨勢,特意選譯以下一篇文章,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國外電影人對“好萊塢人才東行”的看法吧。

曾幾何時,中國的明星夢想著遠渡重洋到好萊塢,而如今,這個“天朝之國”不斷增長的票房意味著當地的製片人有資本吸引海外頂尖的電影人才:“世界轉向了另一個方向。”

縱觀電影史,大多數(美國)國外電影人獲得重大成功之後都會遠赴來到好萊塢。然而,現在世界電影工業的風向已經發生了變化。正如其他多個領域的國際貿易一樣,中國不斷增長的市場動力——在這裡體現在節節攀升的票房成績上——驅動了這樣的變化。

在過去,中國電影產業中的重量級人物兒——從李小龍到成龍,再從吳宇森到李安——為了在職業生涯上更上一層樓都會跑來西方,從他們相對落後的家鄉故裡,遷到規模大得多的南加州來。但是現在,更為常見的情況卻是好萊塢人才東進,來到北京,在當地不斷發展的電影產業裡尋求機遇。

恰好可以看看最近的典型案例《動物世界》。這是一部豐富多彩、主要面向年輕觀眾的驚險片,由北京的光線影業發行,其票房成績曾在排行榜上名列前茅。

該片改編自一部日本漫畫,開畫周末票房就達到了3800萬美元,開啟了中國暑期大片季。片中,兩度奧斯卡得主邁克爾·道格拉斯一如既往地散發著危險的氣息,扮演神秘反派,操控著一場複雜精妙的地下博弈遊戲。中國影評人對這位73歲的美國演員的表演讚不絕口。

但是道格拉斯不是唯一一個願意在井噴的中國電影中飾演配角的好萊塢明星。邁克爾·皮特(《大西洋帝國》《戲夢巴黎》)今年早些時候出演了萬達影業的熱門喜劇《唐人街探案2》,這在中國收獲了5億4400萬美元的票房。漫威的夥計弗蘭克·格裡羅(《美國隊長3》)也在目前中國影史上的票房冠軍《戰狼2》(8.7億美元)中飾演一位西方惡棍。

這個夏天稍晚時候,布魯斯·威利斯和艾德裡安·布洛迪還將會在《大轟炸》中飾演美國軍方將領。這是一部中影集團製作的有關二戰時期日本轟炸重慶的主力大片。

好萊塢明星之前就已經在中國主旋律電影中出現過了——最惹人注意的是克里斯蒂安·貝爾出演張藝謀的動作時代戲《金陵十三釵》,還有馬特·達蒙出演的傳奇影業傳奇的撲街電影——《長城》。

不過在這些電影中,中美聯合製作都是依靠美國的製片人發起的,他們想要聯合世界上最大的兩個市場,而好萊塢的演員只是為了吸引中國國外的觀眾。在新一輪的跨國出演電影的熱潮中,大片都在特意瞄準中國的市場,而美國明星也現身上海、北京和廣州,以此吸引觀眾。

推動這一潮流的原因之一是中國迅速增長的製作經費。2015年的第一部《唐人街探案》經費僅有1500萬美元,然而才過去了三年,萬達就在第二部上投資超過了6000萬美元。而有了威利斯和布洛迪出演的《大轟炸》預估成本達到了6500萬美元。

製片人說不斷增加的製作經費反映了中國票房的增長(去年達到了86億美元,有望在2020年左右超過北美市場)以及中國觀眾對世界級品質的國產片越來越大的需求。

這日益增長的經費也讓中國電影產業得以請到好萊塢的明星。與此同時,這也幫助了主要製作數量較少、投資更大的超級大片的美國電影公司削減了他們“中等成本”項目的數量。中國則開始填補了中間的這塊空白。

大量人才從西方流向東方,然而,真正的人才流動卻體現在幕後。未來的中國電影幾乎每一部都有一些幕後專業人員來自好萊塢,比如,製片人、攝影師、作曲家、視效總監或者動作指導。再一次,新的市場力量最能解釋這種變化。

有專家作出解釋:“中國的幕後團隊無法滿足市場需求以及越來越多的國產片製作,如果你是中國的製片人、公司老闆或者電影融資人,而你想要一個經驗豐富或者是——這通常是重點——有過知名作品的部門長官者,那你可能就會從中國以外的地方找人了,因為中國國內找不到那麽多人才。”

一部熱門電影巨大的成功強力催生了如今的局勢,這種情況在中國很典型。當吳京在拍他協同編劇並自導自演的《戰狼2》的時候,有人向他介紹了漫威的台柱喬·羅素和安東尼·羅素,在此之前,兩人就已經和支持吳京的北京文化公司簽訂了合作協定。

羅素兄弟給吳京介紹了一些他們經常合作的專業人員,而吳京這位中國電影人也接受了他們的引薦,聘請了《復仇者聯盟3:無限戰爭》的特技指導山姆·哈格雷夫,此外,美國作曲家約瑟夫·特雷帕尼斯(《馬戲之王》《衝出康普頓》)也加入吳京的項目為其配樂。

人們認為引進好萊塢經驗老道的人才在很大程度上推動這部電影形成了黃金配方——愛國主義的中國動作片再配上世界級的技術團隊——中國觀眾都深深著迷於這樣的配方。

“吳京的這步棋下得很聰明,”華誼兄弟的CEO王中磊說道,他即將面世的電影《八佰》也邀請了好萊塢的特效專家。“基本上,他最大程度利用了自己所能找到的出色人才和技術人員,並將之與中國故事相結合。好萊塢用這種方法拍美國電影已經很久了,而我相信,這種模式的合作對我們中國來說是正確的方向。”

現在,中國即將上映的電影幾乎每一部都誇耀自己有一些混好萊塢圈兒的專業人士或技術專家。在有一些電影項目中,國際合作部分佔比非常大。

如北京文化正在推動的封神三部曲。這是一個由烏爾善(《尋龍訣》《畫皮2》)導演的大投資的奇幻系列,據說預估成本達到了30億人民幣(4億5000萬美元)。北京文化已經聘請了製片人巴裡·M·奧斯本(《指環王》《了不起的蓋茨比》)擔任其製作顧問,還有多次提名奧斯卡的詹姆士·夏慕斯作為故事顧問,以及格倫·博斯威爾(《哈比人》《黑客帝國》)作為特技指導,除此之外,還有美國的作曲家、視效總監等等。

奇幻史詩巨製《阿修羅》成本高達一億美元,上映於7月13日,這部電影聘請眾多具有高知名度的製作人才,其中包括獲得過奧斯卡的服裝設計師恩吉拉·迪克森(《指環王》)、聲音設計師馬丁·埃爾南德斯(《荒野獵人》《鳥人》)和視效總監查理·伊圖裡亞加(《死侍》《速度與激情7》。)

才華橫溢的中國演員兼導演薑文拍他的時代動作戲《邪不壓正》的時候,也同樣到好萊塢請了一些重要角色,這部片子也是在7月13日上映的。製片人安德魯·拉澤爾(《美國狙擊手》)在巴爾的摩監督拍攝了電影的部分片段,而美國作曲家亞倫·齊格曼(《戀戀筆電》《欲望都市》)更是多番飛到北京親自參與該電影的配樂工作。

“最開始的時候,我覺得自己就像是一匹孤狼,”前好萊塢導演雷尼·哈林(《虎膽龍威2》《絕嶺雄風》)說道,他四年前就已經來到了北京,執導成龍的動作片《絕地逃亡》,之後就留了下來。

“但是現在,在北京遇到好萊塢的攝影師、藝術指導或者視效總監已經完全不是什麽新鮮事了。”在2016年的《絕地逃亡》收獲了1.41億票房、給哈林帶來了十年來的第一次成功之後,這位芬蘭導演就決定徹底從洛杉磯搬到中國的首都來。自那以後,他又執導了兩部片子——阿里巴巴的《古劍奇譚之流月昭明》和萬達的《沉默的證人》。

其他的A類國際導演,如阿方索·卡隆等,也都表示了自己有興趣拍中國電影。而成熟老練的動畫電影人,包括羅伯·明可夫(《獅子王》)和奧斯卡得主格蘭·基恩(《親愛的籃球》《阿拉丁》)目前也在中國日益勃發的動畫產業開發項目。

好萊塢任何一個電影工作者——有抱負的或者是已成名的——都可以作證,如今洛杉磯在大製作的院線電影上所能提供的機會,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少了。電視、流媒體平台和移動終端娛樂在吸引觀眾注意這方面,形成了前所未有的激烈競爭,而美國的電影產業大致已經分為高成本大片和低成本喜劇及恐怖片兩個板塊了,隨之還有越來越少的各式各樣的獨立製作。

哈林說道:“好萊塢有一些資深專業人士已經意識到,如果他們想要繼續在大銀幕上見到自己的作品,那麽中國是為數不多的絕佳選項之一。”

歐洲也開始從中國的迅速發展中受益。

“在中國,所有的開銷都變得非常之瘋狂——不僅僅是明星,還有技術人員,”意大利電影人克里斯提諾·波頓(《咖啡》,2017)說道,他是龍躍中歐(Bridging the Dragon)的總經理。龍躍中歐是一家基於北京及柏林兩地的電影人協會,旨在橋接歐洲和中國的電影工業。

波頓還說,中國開始瞄準歐洲眾多的藝術電影人才和專業人士,以數十年來對待好萊塢的方式再次吸引歐洲的人才。比如說,中國傑出的藝術電影之星賈樟柯最近的逐鹿坎城的《江湖兒女》就首次聘請了一位法國攝影指導。

“畢竟,很多偉大的攝影師最初都是來自歐洲,”波頓說道。“現在中國心想,別等到他們跑去好萊塢身價暴漲了;咱直接現在就跑去他們老家吧。”

“現在就好像是世界調轉了方向,”他補充道。“在過去,是我們將廉價勞務外包給中國。而現在,至少是在電影業,變成了他們來到歐洲做同樣的事。”

推薦 |“幕味兒”公號有償向各位電影達人約稿。詳情見:求賢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