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吞下1.5億「續命丸」 瑞幸咖啡擴張道路上的「顛覆式」創新

成立僅僅14個月就已經開店超過2000家,按照計劃,2019年,瑞幸將再開2500家,年底達到4500家,成為中國最大的連鎖咖啡品牌。而星巴克苦心經營20年,到今天也不過才3600家店。

擴張路上一路高歌,財務表現卻一片慘淡。、

數據顯示,2018年前9個月,瑞幸咖啡總收入7.63億,虧損8.57億,售出8968杯咖啡。

相當於每杯咖啡成本17.43元,每杯虧損8.92元。

於是,他們就以為補貼就是瑞幸的商業模式,再加上有「千團大戰「、」網約車大戰「、」共享單車大戰「血淋漓的教訓在前,瑞幸就更不被看好了。

但是,瑞幸真的不是你以為的那個瑞幸。

在風險投資的世界裡,倍速的效率提升才足以實現顛覆性的變革。或許正因為如此,讓國內目前的商業環境,正從「大魚吃小魚」,轉身為「快魚吃慢魚」。為了快速爭奪更多的用戶,「燒錢大戰」一直是互聯網世界中司空見慣的現象。

瘋狂「燒錢」,瑞幸不做咖啡做流量?

瑞幸是如何迅速搶佔市場呢?在瑞幸發展的初期,舉辦了相當多的活動和優惠券發放,幾乎是買一杯送一杯,很多業內人士都給瑞幸咖啡算過一筆帳,認為瑞幸咖啡是虧損經營,不僅如此,瑞幸咖啡還迅速擴張門市,平均每個月都有幾十家瑞幸的門市上線,在這麼一套組合拳下,瑞幸在開盤初期就迎來了自己的黃金時期。

去年獲得B輪融資時,曾有媒體報導稱瑞幸咖啡9個月虧損超8億元。彼時,瑞幸咖啡聯合創始人兼CMO楊飛在今年1月份的戰略溝通會上表示,通過補貼快速佔領市場是瑞幸的既定戰略。

4月18日當天,瑞幸咖啡方面對外表示,上述虧損數據並非「官方宣傳」。

憑藉著雄厚資金的支持,以及行銷策略上的成功,使得瑞幸咖啡迅速成長,戰勝了英國的品牌咖啡店Costa,坐上了咖啡行業第二的位置。但是,在前方等待瑞幸咖啡的依然是遍地荊棘。

天眼查信息顯示,瑞幸咖啡(中國)有限公司4月1日新增一條動產抵押信息。

抵押權人為中關村科技租賃有限公司,被擔保債權數額為4500萬元。消息曝出後輿論四起,不少網友調侃霸氣的瑞幸開始「差錢了」。

對此,瑞幸方面解釋稱,本次抵押只是其對設備融資租賃等創新金融工具的應用,可以保證資產價值最大化,同時也符合其輕資產的運營思路。

回顧瑞幸的崛起之路,從2017年底成立到2018年成為估值過22億美元的新晉「獨角獸」,隻用了不到270天時間。同樣,一年之內全國門市也從0增長到了2073家,用戶累計1254萬,成長速度可見一斑。

如此飛速發展的背後,則是其飽受爭議的「燒錢」模式、粗曠的運營手法以及「碰瓷」對標星巴克的行銷手段。其經營數據顯示,2018年1~9月凈虧損高達8.57億元。據悉,其虧空主要來源於持續的巨額補貼和店鋪擴張。

大規模的補貼是瑞幸在成立之初就明確的策略——以補貼迅速搶佔市場。在瑞幸團隊看來,這樣的策略既可教育中國的咖啡消費市場,也是在做「平權咖啡」。

關於瑞幸咖啡的爭論從它一出生就如影隨形,從未停止。

16.9個月燒錢超8億,還是與星巴克差異化的行業模式設計,高效的新零售實踐以及品牌塑造方法論?顯然後者更有價值。

瑞幸咖啡聯合創始人兼CMO楊飛早前就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瑞幸釋放的信息很鮮明,未來3~5年補貼都不會結束,「補貼也許是我們的強項。傳統的補貼是促銷,我認為在現代行銷當中補貼可以是價格的一部分。老有競品盼著我們停止補貼,不要有這個盼頭」。而店鋪擴張方面高昂的開則源於其快速擴張和粗曠的經營模式。據悉,為快速獲得門市,瑞幸甚至願意支付遠高於市場價格的租金。

針對虧損與盈利,楊飛表示,瑞幸不會做一家長期虧損的企業,計劃是先把規模做大,再通過輕食、午餐等產品進一步獲取利潤。

值得注意的是,快速燒錢也就意味著需要頻繁的資本「輸血」。事實上,瑞幸每次融資的間隔時間均較短,且金額巨大。

此外,今年1月以來便屢有瑞幸將赴海外IPO的市場消息傳出。3月,更有外媒報導稱,瑞幸已經授權瑞士信貸牽頭謀劃赴美上市,最早可能在今年5月份進行。雖然瑞幸方面對於IPO的消息一直是不予置評,但有評論亦指出,在盈利尚未提上日程、燒錢補貼持續的情況下,IPO或已是瑞幸的迫切之舉。

商場如戰場,瞬息萬變!

就在4月1日瑞幸還被爆出通過抵押咖啡機融資4500萬的消息,當時輿論普遍都認為瑞幸的錢已經燒光了,距離倒下還有一步之遙。

沒想到,僅僅17天之後,形勢大逆轉。

4月18日,瑞幸又迎來了1.5億美元B+輪融資,大約人民幣10億元,其估值上升到了197億元。

最讓人震驚的是,本輪融資領投的竟然是瑞幸的最大競爭對手星巴克的二股東和最大主動投資人貝萊德!1.5億美元中,貝萊德投了1.25億。

作為全球最大的資產管理公司,貝萊德一直都很看好星巴克,這些年通過主動投資和吸納閑散股票,逐漸成為星巴克的第二大股東。

但是現在,拿著星巴克分紅的貝萊德竟然轉投了競爭對手,而且是在瑞幸即將「彈盡糧絕」的時候萬裡馳援。

快節奏的融資、大幅度的擴張,瑞幸咖啡的「高歌猛進」也讓公司估值快速上升,從2018年7月A輪投後估值10億美元,到本輪投後估值29億美元,9個月時間增長了近兩倍。

值得注意的是,貝萊德目前是星巴克第二大股東(6.58%),也是最大的主動投資人。此前有媒體報導稱,瑞幸咖啡正在尋求赴美上市,而來自美國頂尖投資機構的入局,將在這一道路上提供有力幫助。

瑞幸的商業邏輯,有其值得深思的地方。「這不是一個存量市場,和日韓人均360杯的年消費量相比,中國還有很大的市場空間。」他說,「激烈但健康的市場競爭,不僅有利於生命力強市場適應能力強的企業發展,也有利於行業的發展。」

破壞性創新的概念由哈佛大學著名教授克萊頓-克里斯坦森在《創新者的窘境》一書中提出,他本人也因此被譽稱為「創新大師」「管理大師」。所謂破壞性創新,是指通過向現有市場提供更低價格、更高性價比的產品來滿足市場,它把產品成本降低到讓「窮人」用得起。就像愛迪生說的一樣,「我們會讓便宜到只有富人才會去用蠟燭」。這也是破壞性創新。

在咖啡這個市場上,星巴克自進入中國20年以來,一直被譽為「神一樣的存在」,引無數英雄競折腰,連在英國把自己打得落花流水的Costa也被星巴克甩出N條街,其它與其一樣模式的咖啡連鎖品牌還有太平洋咖啡、上島咖啡、雕刻時光、漫咖啡等都將星巴克的「第三空間」理論發揮到了極致,店面動輒一兩百平米,大的四五百平米,這種大店模式都陷入星巴克的套路,成本結構上與星巴克相比難以望其項背,星巴克依靠規模效應和品牌影響力在自己的地盤建起了固若金湯的城池,不少試圖攻城者都丟盔棄甲,甚至退出市場。下圖是星巴克一杯咖啡的成本結構,可以肯定的說,在大多數單項成本上,星巴克都能做到最低,競品想超越幾無可能,勝算自然不大。

2018年元旦,瑞幸咖啡開始試運營,直到5月8日正式營業,它做到了幾點:

1,通過辦公大樓大堂店為主的小店模式迅速布局門市;

2,通過APP下單測試新零售技術應用;

3,通過自提、外送和堂食相結合的服務覆蓋用戶的無限場景;

4,通過產品的極簡、標準化保證模式的可複製性和快速擴張;

5,通過整合行銷和內容行銷的裂變方式快速獲客。

這五點幾乎都不同於星巴克,萬宗歸一,目的都是為了提高自己的效率,降低成本結構。舉例說,瑞幸咖啡一個40平方米的大堂店,每天平均賣七八百杯咖啡,坪效遠遠高於星巴克的大門市。一旦在成本結構上領先,商業模式創新得以發揮,競爭勝出也是大概率事件。

因為星巴克將一杯咖啡定價過高,給了瑞幸咖啡機會。就像《巴倫周刊》刊文分析的一樣,由於星巴克有80%-90%的超高毛利率,即便是瑞幸咖啡的一杯咖啡定價比星巴克低且大幅折扣,仍有利可賺。因此,我們看到瑞幸咖啡在每杯咖啡定價21元、24元和27元,並且買二贈一、大量的折扣券後仍有毛利,隨著跑出更大的規模經濟,賺取利潤水到渠成。

瑞幸咖啡通過破壞性創新,提高了一杯咖啡的性價比,打破了被星巴克壟斷的市場局面,將一杯咖啡從30多塊錢,打到了10多塊錢,解決了中國人消費咖啡貴以及購買不方便的痛點,贏得了用戶和市場。正如錢治亞在獲得新銳人物獎後發表獲獎感言時說的那樣,「讓咖啡成為中國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不再是彰顯身份的奢侈品。」

值得注意的是,瑞幸咖啡對手定位一直對標星巴克,這樣的宣傳挑釁定位引起了廣大網友的嗤之以鼻比,流傳了著一個定論:「瑞幸如果恢復原價,沒有折扣了,還有人喝瑞幸嗎?」網友們對瑞幸不看好。在小編看來,瑞幸對標星巴克只是一種創新角度的廣告策略,就像是「螞蟻挑釁大象,我會把你踩死的!」引人們再笑過之後,是不是也就記住了這個特殊的螞蟻?況且瑞幸未必以後不會是中國咖啡市場的大象。這種廣告模式可謂是獨樹一幟。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