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走進隱於上海鬧市的戲劇“專賣店”

因為滑輪的老化,舞台幕布在拉合的過程中一直發出嘎吱嘎吱的刺耳響聲給原本就很緊張的氣氛更添了一絲詭異。舞台上,古德曼教授才剛講完第一個故事,坐在我右手邊的一位女士就已經用手半捂起了眼,嘴裡嘟囔著“嚇死我了”。這時,音樂沒有征兆地突然響起,觀眾席上所有人不約而同倒吸了一口涼氣……

以上就是前不久剛剛落幕的懸疑話劇《Ghost Stories鬼故事》給觀眾們帶來的“清涼”瞬間。

《Ghost Stories鬼故事》海報 本文圖均為上海現代人劇社 圖

如今在上海灘說起上海現代人劇社,無不知曉他們的特色就是做“懸疑劇”, 驚悚、詭異、神秘,先鋒,從阿加莎名作 《捕鼠器》、《謀殺啟事》到歐美經典懸疑劇《萬聖節遊戲》、《記憶底牌》、《Ghost Stories鬼故事》,上海現代人劇社在寧波路上打造的專屬“懸疑劇場”已經成為了年輕朋友喜愛的新文化地標。

而近日,劇社更是把話劇搬出了傳統劇場,走進了思南公館、虹橋天地康得思酒店、新天安堂、愚園1018等多個“新演藝空間”,上海現代人社總監張余說:“在未來,大家會突然發現演藝並不是那麽神秘,誰都可以來參與,一起來DIY”。

做一個“懸疑劇專賣店”

上海現代人劇社的專屬劇場“新光影藝苑”是一棟隱匿在寧波路深處的哥特式建築,它的前身是“新光大戲院”,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歌女紅牡丹》就在此上映。而現在,它又有了一個新的名字——“新光懸疑劇場”。

“新光影藝苑”是上海現代人劇社的專屬懸疑劇場 本文圖均為上海現代人劇社 圖

作為上海最早成立的民營話劇團,上海現代人劇社已經有26年的歷史了,上個世紀90年代,整個話劇行業都相當低潮。為了生存,“明星演話劇”成為了當時劇場經營的主要賣點。

“我們剛成立時候請王志文來演一出戲,21場一下子就全滿了”,上海現代人劇社總監張余告訴澎湃新聞。

後來,上海現代人劇社率先做起了“白領三部曲”,也因此開創了“白領話劇”的先河。張余至今還記得《單身公寓》在2001年連演了40多場的盛況,劇團也從小劇場一直演到大劇場。

談起劇院經營的經驗,上海現代人劇社的總監張余提出了一個很有意思的概念叫做“戲劇專賣店”。

“我發現國內的劇場都很像商鋪,今天你來租,明天他來租,但國外的許多劇場就像專賣店一樣,它五年或者十年都在演某一個劇,甚至永遠在演一個戲,我就想做一個這樣的‘戲劇專賣店’,觀眾如果要看某一種類型的話,就到某一個固定的劇場去”。

不過為何要選擇懸疑題材呢?張余自信地回答,因為懸疑劇一直十分好賣。

“如果分析倫敦西區的話劇,你很容易發現最火爆的就是懸疑劇,比如至今連演了67年的阿加莎的《捕鼠器》、還有《黑衣女人》和《探長來訪》等等。其次,以前我們在大劇院裡做《私人教練》、《我的品牌男友》等時尚題材的小劇場,但在新光這樣一個老劇場,演時尚話劇可能會不搭調”。

的確,走進新光這棟近90年的歷史建築,看著有些斑駁泛黃的牆壁和窄窄的螺線式階梯,恍惚間如同踏入了一座神秘的“古堡”,這種感覺很“穿越”也很神秘,拿來做懸疑劇場似乎是最合適不過的。

於是在2009年,上海現代人劇社與新光簽約,推出了以“懸疑劇”為主要賣點的“新光懸疑劇場”,在劇目上先從國內觀眾比較熟悉的阿加莎懸疑劇入手。十年過去了,到現在為止,這裡已經上演了40多部戲。

過時不候的“節點戲劇”

《Ghost Stories鬼故事》是英國著名劇作家Jeremy Dyson的經典作品之一,2010年登陸倫敦西區後,連演多年,十分火爆。上海現代人劇社在2015年得到了該劇中文版的獨家授權。

作為夏日主打的“清涼劇”,《Ghost Stories鬼故事》雖然場場爆滿,口碑不俗,但只限定在7月上演,演出天數也不過20多天。因此今年沒看上的觀眾們要等明年的7月才能看到了。如此“吝嗇”的安排,張余稱其為“節點戲劇”。

“像《捕鼠器》,我們只在9月至12月的秋冬季演,《謀殺啟事錄》基本上3月到6月的春季演,那麽《萬聖節》必定是在萬聖節的一個月裡面演,這樣已經堅持了差不多將近十年了”。

《捕鼠器》海報 本文圖均為上海現代人劇社 圖

《捕鼠器》劇照 本文圖均為上海現代人劇社 圖

《謀殺啟事錄》劇照 本文圖均為上海現代人劇社 圖

張余表示,通過這樣的方式,觀眾就可以知道幾月份在新光劇場可以看什麽劇,如果哪一部錯過了,就在第二年的再去看一下,培養了觀眾看戲的習慣,同時也延長了戲劇本身的舞台“壽命“。

“我們做了40多部懸疑劇,其中一半以上至少是連演了5~15年,例如像《捕鼠器》演了15年、《謀殺啟事》演了11年、《萬聖節遊戲》演了6年、《致命謀殺》演了5年等等。一年上演的20多部戲裡百分之80%都是複演的劇目,靠這樣的成績,我們才活下來了”,張余告訴澎湃新聞。

另外有意思的是,張余發現愛看懸疑劇的觀眾70%是30歲以下的年輕人群,以未婚群體為主。從性別來看,70%也是女性觀眾。

“已經結婚和有小孩的觀眾可能會選擇經典的劇帶全家去看,比如說劇院魅影什麽,單身的年輕觀眾,如一些大學生,更願意去挑戰一些新劇”。

離開劇場,走進演藝新空間

在採訪中,張余提到在他的記憶裡,以前的“夜生活”通常就是看電影,吃夜宵。後來有了電視和網絡,人們變得不太愛出門了,再後來又出現了咖啡店、酒吧,夜生活的活動場所豐富化了,而接下來演藝空間似乎也會成為“夜間經濟”不容忽視的一份子。

去年,上海市政府頒發了《關於加快本市文化創意產業創新發展的若乾意見》(簡稱“上海文創50條”)提出:“鼓勵商業綜合體引進創新演藝項目。支持和鼓勵社會資本新建、改建劇場和演藝空間”。

換句話說,在不久的將來,演藝不光在舞台上,觀眾可以在酒吧、咖啡館、書店,甚至在老倉庫、老碼頭看一出好戲。這些新的演藝空間的出現,將給文藝創作者們提供更多的創作機會和就業機會,也為上海演藝產業發展打造良好的基礎。

今年夏天,上海現代人劇社就在位於蘇州河附近的新天安堂內上演了一出驚悚懸疑劇,第一次把話劇帶入了教堂。新天安堂作為新演藝空間,內部也進行了改造,設計成四面環繞式的舞台,觀眾可以坐在360度旋轉的轉椅上觀看演出。

位於蘇州河畔的新天安堂 東方IC 資料圖

演員在由新天安堂改造的新演藝空間內上演了一出懸疑劇 本文圖均為上海現代人劇社 圖

“作為一個國際大都市,對標紐約和倫敦,目前上海的戲劇演出場次和觀劇人數還是很少。像紐約的百老匯47個劇場加上外百老匯和外外百老匯604個演出空間,它的容量非常大,並且60%是遊客來看的。而我們現在最大的缺點是遊客還沒有加入到觀劇的隊伍中”。

張余告訴澎湃新聞,要吸引遊客,就需要更多的“定點”劇場。因此,改造和開放更多的新演藝空間似乎是一個勢在必行的趨勢。

然而,與上千萬幾百萬投資的大劇場製作相比,小劇場的演藝空間看上去似乎“賺不了什麽錢”。對此,張余說:“百老匯它之所以繁榮是因為有著外百老匯的支撐,不管是音樂劇也好,話劇也好,往往都是已經在外百老匯千錘百煉了十多年後,才進入百老匯的商業劇場。我們現在有許多大劇場完全像賭博,很多花了上千萬的成本,演了一個星期後,發現觀眾並不喜歡就草草結束了。因此雖然演藝空間本身不是商業化的運作,但年輕人的創意可以得到實現,年輕的演員可以被培養”。

“我現在做的另外一個課題就是想把天山路商業街打造成一個演藝集聚區,雖然目前它只有一個虹橋藝術中心大劇場,但是這條商業街特別繁榮,雲集著30多個商廈,實際上這些都可以拿來做演藝空間”。

張余和上海現代人劇社其他成員 本文圖均為上海現代人劇社 圖

張余還介紹說,上海目前有12個大學都開了本科的表演專業,每年這麽多的畢業生,初出茅廬就做大劇場是不現實的。做不了大劇場,很多人幾乎就只能轉行。

但在未來,演藝空間可以成為上海表演專業院校的實驗基地,畢業生有更多展示的機會,演得好的也會進入大劇場,帶動市場進入一個良性循環。

“小劇場起起落落生生滅滅是很正常的,但如果把每個演藝空間都做成專賣店,都有自己獨特的特色,這樣堅持演下去將成為一個很好的創作孵化的平台,觀眾在演藝空間裡面看了覺得有意思的作品,說不定就可能會走進大劇場。同時,很多旅遊機構也會來推薦。如果在未來,上海有兩三百個這樣的演藝空間的話,那麽成為亞洲演藝之都似乎並不遙遠”。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