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泉州摘得國家森林城市桂冠

愛樹、育樹,是泉州古而有之的傳統。早在五代時期,福建省泉州就因節度使留從效擴建城廓環城遍植刺桐樹,而得別名“刺桐城”。

時光流淌千年,泉州人民發揚傳統,將依山臨江、環灣面海的泉州,一步步建設成“城中林陰氣爽、村莊綠樹相映、山區鳥語花香、河流水清魚躍”的花園式森林城市,森林覆蓋率穩定在58.7%。2014年,泉州榮獲省級森林城市稱號,2016年獲全國綠化模範城市,2017年榮膺國家森林城市稱號。

泉州

“國家森林城市是目前我國對一個城市在生態建設方面的最高評價,是最具權威、最能反映城市生態建設整體水準的榮譽稱號。”時任市創森長官小組辦公室主任林華偉、市綠化辦主任黃國勇在回溯創森歷程時表示,榮譽稱號的獲得,正是一代又一代泉州人愛樹、育樹的成果。

孕育國家級 森林城市種子

在林華偉看來,泉州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的過程,就如同培育一株苗木,先在沃土上埋下一顆種子,澆水施肥,將它培育成擎天大樹。

這顆種子的孕育,始於2011年。市綠化辦主任黃國勇回憶,那年泉州市第十一次黨代會召開,會上提出要“建設國家級森林城市”,“加快造林綠化,創建省級‘森林城市’”也寫入了政府工作報告。

目標提出之後,一個現實的問題擺在面前:泉州是座沿海城市,民營經濟發達,但土地資源相對貧瘠,要建設森林城市就需要平衡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保護這一對矛盾。“這是泉州未來發展必須面對和解決的問題。”林華偉說,令人欣慰的是,泉州自古就有造林、愛樹、護樹的傳統,森林植被豐富。同時,歷屆黨委政府都十分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始終把加強生態文明建設作為一項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堅持與經濟社會發展同規劃、同部署、同落實,並提出少用林地、增加森林覆蓋率等具體措施。多年來,全市的森林覆蓋率穩定在58.7%。

“種樹,一定要有耐心,要一步一個腳印。”從創建省級森林城市到建設國家級森林城市,泉州有計劃有步驟地推進。2012年,泉州開始創建省級森林城市,泉港、晉江、永春、德化、安溪等有條件的縣(市、區)擬先開展省級森林城市創建工作;2013年,市政府向全國綠化委員會、國家林業局遞交創建國家級森林城市的申請報告,同年秋天獲得批複;2014年,泉州正式開始國家級森林城市創建工作,成立了以時任市長為組長的創建國家森林城市長官小組,並委託國家林業局調查規劃設計院編制《泉州市國家森林城市建設總體規劃(2014—2023年)》,高起點、高標準規劃我市“創森”工作。林華偉回憶,為讓規劃更貼近泉州實際,市政府分管長官親自帶隊深入調查研究,提出項目構想——將林業工作融入城鄉社會事業發展全局,而這也成為泉州建設國家森林城市的最大特色。

2015年,《泉州市國家森林城市建設總體規劃(2014—2023年)》完成編制並通過評審,全市上下積極地投入創森工作中,圍繞創建目標實施城市森林生態體系、產業體系、文化體系、支撐體系等4大體系23項工程建設。

打造“山城江灣”相融綠地格局

300米見綠,500米見園。穿行在泉州城裡,但見一街一樹,步移景異,古城牆上的爬山虎、路線兩側的綠化樹、公園裡四季芬芳的鮮花……近年來,隨著森林城市建設的推進,“森林泉州”的美麗圖景逐步呈現。

“森林城市建設,是一項普惠民生的公共福利事業。”林華偉介紹,以晉江為例,20多年前,這座地少人多的濱海城市,僅有一座敏月公園。2009年,民營經濟已經高度發達的晉江,開始有意識地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提出“發展經濟要與綠化相適應”的理念,每年植樹造林超過1萬畝。不僅如此,晉江更是在寸土寸金的市中心黃金地段,開辟出大地塊,進行“綠肺”建設,位於晉江主城區北大門入口處(即梅嶺街道與池店鎮的交界處)的“綠洲”公園,便是一個典範。這座位於晉江市中心的公園,所在地塊若拿去搞房地產開發,至少能掙20多個億,然而,當地政府卻投資近2億元,打造大型城市公園,並邀請市民認種園內苗木,播種一片“同心林”。如今,晉江已建成世紀公園、八仙山、竹樹下、羅裳山、安平橋等多個大型公園。2013年,晉江榮獲省級森林城市稱號,是較早一批得此殊榮的縣級市。

“晉江並非林業大縣,但林業工作卻開展得有聲有色,形成獨特的‘晉江經驗’,也是全市創森工作的一個縮影。”黃國勇回憶。

以城市森林生態體系建設為載體,泉州大力實施綠色城市、綠色村鎮、綠色通道、綠色屏障和生態敏感區綠色品質提升工程,逐步完善“山、城、江、灣”相融的綠地格局,優化森林資源結構,提升城鄉綠化水準。創建期間,全市新造林面積22205.47公頃。同時,通過連續3年向社區、學校、宗教活動場所等贈送珍貴樹種苗木1.2萬株,補助150個村種植珍貴鄉土樹木,引導鄉土樹種回歸;在全省範圍內率先啟動“鄉村風景林”建設,完成鄉村生態景觀林149個片(村),面積1834畝,建設省級示範綠色村莊12個,累計完成綠色村鎮綠化3.35萬畝;建成森林公園38處,其中國家級1處,省級22處,市級1處,縣級14處,總面積38273.26公頃,佔全市國土面積的3.47%,森林人家有59處,其中,濱海森林人家休閑遊路線被評為全省8條最受群眾喜愛的“綠色之旅”特色線路之一;實施高速公路兩側一重山生態修複6995畝,在山美水庫庫周建設水源涵養林6022畝。目前,我市已基本形成城區近郊遠郊“三位一體”、水網路網林網“三網合一”,山水相連、林城相擁、林網相通、林居相依、城鄉一體的城市森林生態網絡。

林下經濟成“綠色生產力”

森林城市建設,除了城市森林生態體系建設,還包括城市森林產業體系建設。近年來,泉州以城市森林產業體系建設為載體,大力實施花卉苗木基地、林下經濟基地、設施林業、近自然經營等11個工程,基本形成以油茶、毛竹、花卉等產業基地,鐵皮石斛、金線蓮等林下種植基地,棘胸蛙林下養殖基地為主的特色富民產業,林業產業總產值連續十幾年位居福建省首位。其中,尤以永春製香產業及德化棘胸蛙林下養殖最具亮點。

林華偉興奮地告訴記者,前不久,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公布“2018年認定命名國家林業產業示範園區名單”,15家園區入列,國家永春香產業示範園區榜上有名。“過去,永春蔑香產業就是當地的特色產業之一。”林華偉介紹,2007年開始,永春縣依托這一優勢資源,積極建設永春蔑香產業城園區,實施創新驅動戰略,推進香產業綠色融合發展,通過轉型更新,現已形成加工製造、貿易、服務等全產業鏈。

而在森林覆蓋率78.4%的德化,林業產業亦呈現出其地域特點。當地在保護好森林生態資源的前提下,大力推進生態資源產業化,探索“不砍樹也致富”的林下經濟產業,通過種植鐵皮石斛、金線蓮,養殖棘胸蛙等,形成特色林下產業,其中,棘胸蛙已成為國家林下經濟產業的特色產品之一,並在2017年底在北京舉辦的林下經濟產業發展論壇上高調亮相。

“通過發展林下經濟,將林下資源優勢轉化為市場優勢,在增加林業產業附加值的同時,實現了森林生態的有效保護。”林華偉表示,如今,林下產業已經成為泉州的“綠色生產力”。一組來自林業局的數據顯示,創森工作開展以來,全市實施林下經濟基地建設2.83萬公頃,推動林藥、林菌、林花等林下種植業和林蛙、林禽、林蜂等林下養殖業快速發展,林下經濟產值年均增長38.9%。

支持率滿意率分別達100%和94%

回憶創森歷程,黃國勇腦海中浮現的是那令人激情昂揚的創森氛圍,“本來是一個行業的事,當各個部門主動、共同投入,合力推進工作,就呈現出不一樣的效果。”黃國勇感慨頗深。

2014年起,市委市政府就將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列為全市的重點工作,同時將創建任務納入各級各有關部門績效考評的重要內容。市人大、市政協也專題督查調研,形成“高位推動、部門促動、市縣聯動、政民互動、督查促動”的全民共建機制,並頒布一系列規章制度和實施方案,為森林城市建設提供制度保障,加強輿論宣傳、科普教育和生態文化宣傳,引導市民參與到城市森林建設中。

“森林城市的創建,是全社會的共同任務。”林華偉介紹,依托良好的生態環境,融入森林文化和鄉風民俗,通過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專題公益宣傳短片,組織開展“愛鳥周”活動、攝影比賽、盆景展、古城文明騎行等豐富多彩的創森宣傳活動,市民生態文明意識進一步提高,創建活動家喻戶曉,深入人心,形成全民動員、全社會參與的強大合力。

隨著創建成果的逐步呈現,城市發展品位得到全面提升,生態建設成果惠及城鄉居民,公眾對於森林城市建設的支持率和滿意度分別達到100%和94%。2017年,在《泉州市國家森林城市建設總體規劃(2014—2023年)》實施滿兩年後,泉州順利通過驗收,榮膺“國家森林城市”稱號。(圖片來源於網絡)

文章發表於武漢全民義務植樹本地資訊,http://www.whyiwuzhishu.gov.cn/轉載請注明!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