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百校之父田家炳逝世:把自己捐成窮人的富豪

真正的高貴,不是優於別人,而是優於過去的自己

有人問他:“那麽多錢,不心疼嗎?”

田家炳回答道:“一棟棟教學大樓的興建,萬千學子的讀書聲,比他和家人住世上最好的房子都有意義。

7月10日上午,田家炳基金會官方網站發布了《田家炳先生訃告》,“百校之父”、香港商人田家炳永遠地離開了我們,享年99歲。

這個曾經的超級富豪,沒有留下巨額的財富,卻捐助了93所大學,166所中學、41所小學、19所專業學校和幼稚園,還有大約1800間鄉間學校圖書室。

以“田家炳”命名的學校或學院遍及所有省級行政區,他因此被譽為“中國百校之父”。

與之對比的卻是他生命最後二十年清貧的生活:

沒有私家車,出行乘坐地鐵,走路上下班;

沒有奢華的生活享受,一雙鞋穿了十年,襪子破了再補,每個月開支只有3000元;

不搞排場,80大壽時,不擺酒,不收禮,反而還捐出幾百萬建教學樓;

在內地隻出席教育活動,給自己捐的樓剪彩,很少混富豪圈。

田家炳常說:“每個人都做一點小好事,最後就會變成一件大好事,這個社會就會變好。每個人做一點小壞事,最後就會變成一件大壞事,這個社會就會變壞。”

他就是這樣,把每一所學校,每一棟樓,每一間圖書館,都看作自己點滴積累的小事,等到他駕鶴西去之時,人們才發現,這些遺產已經變成福澤萬千人的大善事。

你可能從未聽說過他的名字,就算是離開,他也走得悄無聲息。

可是,也許你的孩子就在他捐建的大樓裡學習,在以他命名的圖書館裡通宵達旦。

60歲以前的田家炳,是一個商界的傳奇。

田家炳1919年生於廣東大埔,父親是一位成功的商人,小時候衣食無憂,受過不錯的教育。

可是不到16歲,父親去世,生活的重擔一下子壓在他瘦小的肩膀上,他不得不輟學。

18歲遠赴越南謀生,乾的是推銷瓷土的營生,當時的越南還處在法國殖民統治下,華人地位卑下,他被黑社會恐嚇過,也被殖民政府敲詐過。

可這些都沒有折斷他的夢想與事業。也許是他天生有著經商的頭腦,也許是他執著不放棄的精神,他奇跡般地在兩年內成為越南最大的瓷土供應商。

可是命運並沒有就此放過他,不久抗日戰爭和太平洋戰爭相繼爆發,田家炳受到戰爭的波及,失去了自己的產業,為了生存,他只好輾轉來到印尼。

尼采說:“凡是殺不死你的,都只會讓你更強大。”

田家炳就是這樣一個堅強而敏銳的人,他很快發現,印尼的特產——橡膠中蘊含了巨大的商機。

於是他在印尼創辦樹膠廠,後來又轉型做塑料薄膜廠,事業很快就得到恢復。

可是,在他心裡,祖國始終是他魂牽夢繞的地方,1958年,他毅然舉家遷回香港。

在香港,田家炳先後創辦了塑料廠、化工廠,與李嘉誠並肩成為全港人造革和化工行業的領軍人物,70年代房地產興起,田家炳又瞄準商機,成為地產大亨。

1980年,他已是香港著名的億萬富翁了。

可以說,人生的前六十年,田家炳在不斷做加法,錢就是他人生的中心。

80年代的香港,經濟一片繁榮,無數富豪蠢蠢欲動,想要爭奪香港乃至亞洲首富的寶座。

這時候李嘉誠、李兆基都在抓住機會擴張商業帝國,田家炳卻選擇不再汲汲於生意,反而一筆一筆地捐出財富。

1982年,他將4棟工業大廈變現10億創立“田家炳基金會”,以“回饋社會、貢獻國家為宗旨”。

1983年,第一所以「田家炳」命名的「保良局田家炳幼稚園」成立;第二年,第一家田家炳中學在廣東省大埔縣建成。

從最初的幾百萬,到幾千萬,幾個億,這一捐,就是三十年。

直到逝世,他已將資產的80%盡數捐出。

人生的後三十年,他的名字與富豪無關,卻與教育和慈善事業緊緊相連。

今天,提起田家炳的名字,內地教育界都不陌生。

可當時很多人不理解,包括他曾經的合作夥伴,香港富豪圈的朋友,只有電影大亨邵逸夫支持他的做法。

田家炳和邵逸夫,從此成為教育慈善界光輝閃耀的雙子星。

邵逸夫專注於高等教育,為內地大學提供資金支持,而田家炳則更注重基礎教育,把主要精力投入在中小學領域。

田家炳認為:“基礎教育是最基本的,如果搞不好,北大、清華這些好的高校也不可能有好的生源。”

在他看來,基礎教育才是實現社會公正最有效的途徑。可能也是因為田家炳深耕在中小學事業,他的善行始終沒有得到大眾的關注。

面對這樣的局面,田家炳很淡然,他說:“資助教育是他一生最自豪的事情,他把錢用在最有用的地方,產生的效益遠遠大於自己財富的增長。”

這份心,邵逸夫明白,那些受益的孩子明白,就夠了。

田家炳先生給南京田家炳高級中學80年校慶發來的祝福

為了發展教育事業,他不遺余力,風雨無阻。

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田家炳的企業也受到了影響。

那時的香港富豪圈,人人自危,有的人準備把資產轉移到外國,有的人大量裁撤員工。

只有田家炳,還在捐助內地西部地區的中學建設,甚至把自己住了38年價值過億的別墅以5600萬港幣的低價賣掉,自己舉家住在面積很小的公寓裡,打開窗戶就正對著自己遠處的豪宅。

有人問他:“那麽多錢,不心疼嗎?”

田家炳回答道:“一棟棟教學大樓的興建,萬千學子的讀書聲,比他和家人住世上最好的房子都有意義。”

就是這股執著的精神,讓田家炳千金散盡,終於換來內地“田家炳樓”的遍地開花。

2003年,田家炳貸款600萬港幣捐建香港理工大學;2005年,田家炳將他起家的24層田氏廣場出售,獲得資金近3億港幣,全數捐給內地的中學。這樣的善舉不勝枚舉。

三十年裡,這個白發蒼蒼的老人拖著日益衰老的身體,走過東北密林間的鄉村小學,踏足西北戈壁邊緣的殘破城鎮,在炎炎烈日裡安撫重慶的失聰兒童,在紛飛大雪裡為四平“田家炳高級中學”送去溫暖的慰藉。

人生的後三十年,他給自己做減法,卻給社會做加法。

田家炳先生98歲的人生感悟

太史公有言:人固有一死,或輕於鴻毛,或重於泰山。

人的肉體生命總會消失,但社會生命卻可長可短。

田家炳曾經表示過:“他做人但求無愧於心,只要對社會有益,任何名譽他不在意。於己,生活平淡,求實亦足矣,於教育事業,則要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否則對不起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學校和教學樓。”

當一個人將千萬人的幸福看做自己的幸福,將自己的財富看做千萬人的財富,那麽他所從事的事業必然是純粹而永恆的。

1993年9月,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決定將該台1965年12月20日發現的、國際編號第2886號小行星命名為“田家炳星”。

這份殊榮就是對他數十年愛心與堅持的最好褒獎。

正如哲學家康德所說:“世界上有兩樣東西永久而常新,頭頂的星空和內心的道德。”我們頭頂的那顆“田家炳星”永遠昭示著他一生的信念與善行。

謹以此文表達我們對田家炳先生無比的崇敬和深深的懷念。

下面是分布在全國各地的“田家炳樓”部分圖片。

吉林大學田家炳學生活動中心

浙江大學田家炳樓

上海理工大學田家炳樓

吉林師范大學田家炳樓

福建工程學院田家炳樓

長沙市田家炳實驗中學

衡陽市田家炳實驗中學

你那裡有一所田家炳中學或田家炳樓嗎?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