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真情分享:在火車上聞法

三位師父行腳雞足山

學佛多年,卻很少有機會向法師當面請法。並不沒有機會,而是總有太多的顧慮——擔心打擾師父;擔心自己學得太淺薄、無法與師父交流;擔心浪費其他人的時間(因為常常是很多人坐在一起圍著師父);猜測師父們有“他心通”,我內心的陰暗會一覽無遺……所以,儘管每次看到身著僧衣的法師都覺得很歡喜,但是很少與他們說話。

而這次,從大理回昆明的路上,所有這些顧慮都沒有了——

三位師父與我坐在同一排,但是我們之間隔著一條過道,這個距離可以清楚地聽見他們說法,而又不會因為坐得太近而影響師父們的威儀;當時是傍晚,所以師父們也不困;那天的旅途中也很安靜——沒有列車員推銷貨物的聲音、沒有小孩的哭鬧聲與乘客們打電話看視頻的聲音……所以說話不會被打斷。所以,我就開始向離得最近的印某師父請教問題。

學會判斷

認識的同修裡,有人修習某個法門。此法爭議較大,一方面,某些正規寺院在推行此法;另一方面,有觀點認為這一修行方法是外道。我於是問起師父對於這個法門的看法。

師父們並沒有正面評論這個法門,但是他們把該法門的起源與流傳經過、其創始人的人生履歷,以及在他所處的那個時代,高僧大德們對他的評價,都娓娓道來。

德某師父說:“對於民國時代的人,我們的評價可能沒有說服力。但是我們可以根據民國時代的高僧大德對他的評價作為參考。”師父一邊說著,一邊發給我太虛法師與印光法師對該法門創始人的評論的文章鏈接。

然後師父說,人的生命很短暫,所以盡量不要把時間花在那些有爭議的東西上。後來我在師父的朋友圈裡,看到他分享了這樣一段話——

遇到佛法真的是不容易,遇到正法就更難,無論我們學習什麽法門,都要堅持佛法的正見,不要被相似佛法或者附佛外道所誤導。出於對自己生命負責的態度來講,對於那些有爭議,特別是祖師大德批判過的東西就盡量遠離,因為我們的生命很短暫,浪費不起,如果你用了幾年乃至幾十年去修那些有爭議的法或者附佛外道法,當此一期生命走到盡頭的時候,忽然發現錯了,是不是很悲哀?如果至死不悟,是不是就是長劫輪回?遇到了這個易行的淨土法門,還不去修、當面錯過的話,真的是可惜了。敬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

現在回憶師父們的這個回答,覺得非常圓融。因為他們並不是直接給出一個答案,而是拿出依據,並展示分析過程,在此基礎上表達了自己的態度。這樣的回答,不僅解決了當時提出的一個問題,而且以後我們再遇到類似的問題,都可以照著這個思路來觸類旁通、舉一反三。

在大理崇聖寺三塔繞塔

出家生活

聽同修說過,印某師父曾經當過兵、當過稅務工作者,後來出家了。當大家問起為何他的人生經歷跨界這麽大,他隻說“這三個工作都是穿制服的”……

我問印某師父的出家過程,他說出家之前,有段時間感覺自己不太適應世間生活的氛圍,後來去寺院,覺得這才是自己“嚮往的生活”。之後的一次旅途中,在一間寺院裡禮佛時,他在心裡祈求出家。然後,很快就脫離了世間生活的羈絆,幾年後順利出家。

我問:“出家後這些年,是不是感覺特別好?”他微笑:“佛法肯定是好的,這是無疑的。我出家這些年吧,如果是跟佛法相應的時候呢,就感覺特別好,煩惱很少;如果是和佛法不相應的時候呢,煩惱就比較多,感覺不好。其實這和在世間的生活,也是一樣的。”

談到出家,幾位師父讚歎起一位他們認識的出家師父。“那位師父常年不倒單。我們的房間,一般是住得越久、東西越多。但是那位師父的房間,越住越空,後來只剩下一張禪椅。”“那位師父去各地的寺院都有認識的人。所以他出門也不用帶東西。”不過,他們最讚歎的是,“那位師父幾乎從來不發脾氣,如果有生氣的時候,也就是一瞬間,然後很快就變成了笑臉。可見,他轉心特別快,發現不對就能立刻意識到。並且轉變過來。”

後來我又問了關於出家人的醫保的問題,印某師父說,大部分出家人都沒有醫保,主要是因為僧人為了求法,往往會四處雲遊,一般不會常年固定在一個地方,而異地醫保看病也不方便。

德某師父說:“小病從醫,大病從死。如果我得了癌症,要花一大筆錢做手術,我肯定是不願意的!……”說到這裡,我覺得很難過,真的希望師父們不要生大病,活得越久就好。

要一奉十

後來又聊到了“有法有食、有法無食、有食無法、無法無食”幾種情況,聊到“因地不正,果招迂曲”……雖然平時在書本上、網絡上看到過很多與佛法相關的文章,但是有些話由師父們當面說出來,感覺完全不同。

比如,我只是問了一個簡單的問題,師父們卻是“要一奉十”的,除了解答這個問題,還會牽引出其他的佛法,那種“想把自己知道的東西都教給你”的迫切之心,讓人感受到了佛陀度眾生,確實就像是從失火的宅子裡救人一樣急切。

平時坐火車,總是覺得旅途漫長無聊,可是那天,卻感覺時間過得飛快,不一會兒就要下車了!

後來,在印某師父的朋友圈裡,看到他發的兩段文字,深深感到佛門的師徒之間,非凡情可比。以此作結,願所有修行者都能得遇良師!

《屍迦羅越六方禮經》

“弟子事師,當有五事。一者當敬難之。二者當念其恩。三者所教隨之。四者思念不厭。五者當從後稱譽之。

師教弟子亦有五事。一者當令疾知。二者當令勝他人弟子。三者欲令知不忘。四者諸疑難悉為解說之。五者欲令弟子智慧勝師。”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