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在線K12中小企業頻“爆雷” 行業風浪何時休?

從線下到線上,從“小作坊”到“大工廠”,K12教育歷經波折,形成了今天這種雙巨頭引領,多諸侯割據,無數中小機構突圍的局面。

但自2018年下半年以來,在“大佬”們不斷規模化的同時,學霸1對1、上海理優教育、成長保等中小機構接連陷入退費維權危機,嚴重者甚至走上了破產清算的道路。

K12機構接二連三“爆雷”,其背後的誘因到底有哪些?

極速擴張埋隱患

在某K12在線教育機構創始人李羽(化名)看來,企業出現退費難、陷入維權危機等情況,背後的部分原因是機構極速擴張之下,一味追求增長埋下的隱患。 “過去大家隻注重發展速度的快慢,好看的數據掩蓋了很多發展過程中的問題,賽道上的很多玩家都沒有及時意識到經濟風向、行業狀態、用戶需求的變化,既沒有做好內控,也沒有在外部競爭中佔據領先優勢,所以經營上、服務上就出現了問題。”

以成長保為例,公開資料顯示,在2017-2018年兩年時間裡,成長保完成了從Pre-A輪到B+輪共計4輪融資,總額達數億元。2018年3月,成長保發布的數據顯示,上一年公司月營收增長率達36%,續費率達83%。成長保創始人還曾在B輪融資發布會上表示,2018年營收有望超10億元。

然而,成長保2018年營收數據尚未發布,2019年2月,成長保就被指停止運營,甚至陷入“跑路”疑雲。

在業內人士小徐看來,K12機構接二連三被爆出危機,也是某種信號,這說明“過去單純靠融資燒錢的時代早已經過去,如何站穩腳跟,踏踏實實把控教學質量,成為擺在教育企業眼前的問題”。

他也表示,“那些只顧招生數量、不顧教學質量的機構,勢必會因為盲目擴張導致教學服務跟不上,用戶投訴激增、口碑下降、大面積退費甚至是爆雷事件出現也是必然。在教育行業裡,這種畸形的經營模式早早被剔除也是一件好事。”

成長保官網已無法正常訪問。

此外,幾乎成為行業“潛規則”的刷單也是K12機構一味追求增長的負面產物之一。為了追求漂亮的成交數字,獲取投資人的青睞以及家長的追捧,許多K12教培機構都會選擇此法。

追溯K12行業刷單的過往,最火熱的時代可能是在O2O“大戰”時期。2014年,被稱為“狼來了”的一年,剛剛經歷了面對互聯網的焦慮與倉皇,不少K12線下機構開始求變。學大教育在2014年上半年發布e學大在線學習平台,通過線上線下混合模式完成教學。這也是O2O開始興起的一年。

資本湧入,大量機構瘋狂投入O2O大潮,機構們希望獲得更多的融資,甚至通過虛假評論、刷單的方式來營造火熱假象。據媒體報導,當時曾有機構單月在某家教O2O平台上刷出將近60萬元交易量。

野蠻生長之下,刷單成為當時教育O2O模式下的“潛規則”,但這種先天不足的畸形經營模式最終沒能“活”下來,僅在一年後,O2O大潮便已退去。砸錢補貼的K12機構們,大部分都發現自己的錢順水漂走,再如何燒錢賠本賺吆喝,都很難贏得投資人的注意。

如今,教育O2O已經遠去,但刷單這種行為還是活了下來。2018年6月,網上曾傳出關於成長保刷單、數據造假的消息。據了解,當時成長保正在尋求新一輪融資,某投資方對其進行了盡職調查時,發現其營收數據造假,最終導致該投資方放棄投資。

當時,成長保曾回應稱,因擴展激進,部分員工為追求業績可能有刷單行為,公司內部正對此行為進行嚴肅清查。

“刷單在行業裡不是新鮮事,在線教育玩虛的太多,踏實做業績數據的太少。”一名從業者感歎,“把互聯網電商常玩的刷單、刷用戶量玩到互聯網教育上,也許能騙得了投資人一時,但也很難長久。”

高獲客成本成痛點

機構難以生存的原因,除了機構本身,常常也與行業痛點脫不開乾系。

獲客成本,歷來是在線K12機構繞不開的一座大山。目前,在線教育公司的獲客來源主要可以分為三類:市場採購、口碑轉化和自有流量池。

“細細探究,K12 教育的獲客成本實際上都是逐層遞減的。”李羽說,隨著品牌知名度和學生規模的擴大,行業內第一梯隊的獲客成本大概是業內第二梯隊的一半,第二梯隊大概是第三梯隊的三分之二,越在後面的教育機構獲客成本就會越高。頭部企業往往更能獲得成本上的優勢,做口碑傳播和轉介紹更容易,並且因為頭部效應的存在,家長也會自然地向頭部品牌聚攏。

業內人士王風對新京報記者透露,目前K12行業普遍的獲客成本在六七千左右,如果不是位於第一梯隊,成本只會大於等於這個數字。而據他所知,有的機構獲客成本甚至已經上萬,在此情況下,“回本是一件很難的事情”。

同時,在線教育所向披靡的時代早已一去不複返,隨著互聯網紅利的逐漸消失,獲客成本還會越來越高。

某K12一對一機構負責人曾透露,像“中小學教育”這類關鍵詞,2016年的單次點擊出售價格可達百元以上。

經緯合夥人左凌燁也曾表示,在線教育公司不賺錢的核心原因是獲客成本太高,一般約佔全部成本的30%,和線下傳統教育機構的獲客成本差別很小。如果獲客成本降不下來,線上教育相對於線下教育的優勢幾乎不存在。

催化獲客成本增高的另一因素是經濟周期的下行。據統計,2018年上半年教育行業一級市場融資事件達300多起,涉及金額超300億人民幣,而到了下半年,融資事件數為270多起,總金額不到200億元,教育行業的資金明顯進入了流動緩滯期。

“行銷費用在大環境下驟然提升,2018年上半年與2018年下半年的投放完全不一樣,不管是投入成本方面,還是收獲效果方面,”王風感歎,低價獲客已經越來越難,最終獲利的可能只有百度。

此外,與其他行業不同的是,K12行業的獲客要比少兒或者成人更具複雜性。由於買單者(家長)不是直接上課的人,K12機構要說服的不僅僅是直接面對的學生或者學生的父母,甚至可能包括學生背後的整個家庭,因此,獲客過程也更為複雜。

在流量越來越貴的市場環境下,K12在線教育機構獲客成本逐步提升,師資成本和運營成本等也在同時上升,一些規模較小的公司遇到融資壓力,或是沒有良好的現金流,很有可能會面臨各種生存危機。

不過,三好網創始人兼CEO何強表示,教育機構在有同樣規模和品牌影響力的情況下,通過市場採購流量的獲客成本其實差不了太多。除了行業獲客成本水準普遍較高之外,用戶的退費率也是企業能否盈利的關鍵。用戶滿意度決定了退費率,同時也決定了口碑轉化率的高低。

政策之下,大浪淘沙

除了行業痛點,對大環境有著至關重要影響的政策也在2018年有了諸多新動向。

2018年起,大量教育政策相繼下發,在規範行業發展的同時,也給大大小小的課外培訓機構帶來了一定的生存壓力。

“教育政策的發布抓的主要是兩件事,一是‘減負’,讓學生不要超前學習,二是對於線下教育培訓機構的規範管理,確實有一大批的線下小作坊式不具備線下安全資質。”K12從業者張海說,課外培訓機構接受整頓以達到合規,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它們想要生存下去,就必須有與高成本對應的經營效率,這一點導致很多K12小機構無法生存。

而在各條政策中,不得一次性收取時間跨度超過3個月的費用這一條,尤為矚目。

此前,K12行業一向以現金流好著稱,主要就得益於預收費制度,機構在未交付完課程的時候,可以向學員提前收取半年或者一年的學費。有業內人士透露,許多學員在報名時,學費常常一交就是兩三年。

而這條政策的頒布,意味著培訓機構無法一次性獲得像從前那麽多的預收款,現金流無疑會受到影響,從而給經營帶來一定的壓力。

同時,嗅覺敏銳的投資人們,也因為政策這把“達摩克利斯之劍”,對投資標的表現出了曖昧的態度。有投資人士表示,面對政策,投資需要更加謹慎。如果政策風向改變,可能就不會再投資原本看中的機構。

“但這(教育整頓)其實也是好事情,”張海進一步表示,“因為整頓其實也是在提高行業集中度。原本K12行業分散度極高,整體水準良莠不齊,通過整頓,能淨化行業。”

2018年下發的大部分教育類政策,與線下教育關係更為直接。但針對在線教育的政策並非空白。

2018年11月26日,教育部辦公廳聯合國家市場監管總局辦公廳、應急管理部辦公廳發布《關於健全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治理整改若乾工作機制的通知》,《通知》指出:要按照線下培訓機構管理政策,同步規範線上教育培訓機構。

2018年12月25日,教育部下發了《關於嚴禁有害APP進入中小學校園的通知》,要求各地堅決防止有害APP進入中小學校園。

K12校園APP首當其衝,但這或許只是在線教育整頓的開始。在今年兩會的部長通道上,教育部部長陳寶生表示,已經關注到培訓機構轉移到線上的情況,教育部已會同有關部門研究制定綜合治理的文件,不久後將會公布。

馬太效應加大,行業回歸本質

整體來看,雖然種種因素之下,爆雷事件時有發生,但作為剛需的K12市場仍在不斷發展,處在梯隊前列的教育機構都在謀求更大規模的擴張,同時還會有一些新玩家加入,“廝殺”依然激烈。

據艾媒谘詢發布的《2017-2018中國K12在線教育行業研究報告》,估計2018年在線教育市場規模突破3000億元關口,達到3480億元。其中,估計2018年K12在線教育市場用戶規模達1968.9萬人,滲透率達11.6%。艾媒谘詢認為,目前國內K12在線教育用戶滲透率較低,顯示市場仍有較大發展空間,且目前互聯網普及率以及K12群體規模短期內難以有較大突破。

“行業目前已經到了對市場精耕細作、用心付出的階段,做好對存量用戶的運營和服務是目前的主力方向。”李羽認為,對於頭部企業來說,要避免出現退費難、陷入維權爭端等此類情況,就要回歸用戶,完善服務流程、服務機制;在溝通方式、情感傳達上貼近用戶需求。

教育是個慢行業,如果機構被資本裹挾後急於跑馬圈地極速擴張,很容易導致研究教學體驗的“慢”動作變形。而K12行業目前仍然是教師驅動型的行業,對人力資源投入的要求較高,“擴大教師團隊,培養好老師,增加優質教學資源,都是機構要認真去解決的問題。”

學霸1對1官網截圖。

學霸1對1被爆陷入財務危機後,有家長曾向媒體爆料,學霸1對1的銷售人員保證名師1對1教學,但其實所謂的名師是剛畢業的大學生。

“這段時間暴露在K12賽道上的殘酷洗牌並不會短時間內停止,只會大浪淘沙趨於冷靜,野蠻生長後留下來的必定是造血能力強,真正有實力的企業,”小徐說道,“這種競爭環境的改變,也讓教育企業紛紛審視自身。”

李羽還認為,行業內的馬太效應將在2019年逐步加大,“特別是一些經營不善的小機構相繼倒閉以後,真正產品實力過硬的頭部機構將會衝出賽道,行業風氣將逐步成型:以產品和用戶為核心而不是以增長為核心。”

歸根結底,K12行業長久的發展永遠離不開機構對於教育本質的回歸及追求。

新京報見習記者 高楊 編輯 潘燦 校對 李立軍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