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火鍋行業為什麽出不了下一個海底撈?

W

inshang

引言

火鍋行業洗牌在即,誰先跳出來做自己,誰就將佔領先機。

來源 |漆點品牌谘詢(ID:ichonghowe)

最近在和一個餐飲大佬聊天聊到“火鍋”這個品類時,頗有些感慨。這個曾經因海底撈上市而看到希望的品類,如今行業業績普遍下滑,有些門市甚至下滑高達30%

小輝哥借殼大慶乳業上市

首日股價跌近9成 圖源:中國基金報

呷哺呷哺利潤在15年觸頂後

連續3年持續下滑 圖源:WIND

2017年全國火鍋店數量穩定維持在30萬家左右

2018年全國火鍋店數量持續增長至40萬家左右

多出來的粥,喂不飽多出來的和尚。虧損的虧損,倒閉的倒閉,真正賺錢的火鍋店並不多。

品類不斷細分,甚至還出現了類似“生摳鵝腸”這種口味極“重”的另類火鍋。

這種吸引眼球的噱頭真能帶來生意嗎? 圖源:百度

為什麽大部分品牌都在尋求新的、甚至另類的破局方式?

細細琢磨起來,這個問題,最終能歸結到一個常識——火鍋這個市場已經完全成熟,是一片熾紅的海,行業內部的競爭越來越激烈。

這是成熟市場競爭升級的表現,也是消費需求升級的結果。

在品類發展的年代裡,產品往往供不應求。但當入局者不斷增多、市場逐漸飽和,只有差異化才能構建起競爭上的優勢。

再來看組大數據,2018年火鍋行業的總收入達到了8757億元,佔據了整個餐飲行業總收入的22%,是餐飲第一業態。

2018年火鍋全國餐飲門市分布圖 圖源:辰智餐飲數據庫

8000多億的市場規模,如不出意外中國火鍋餐廳數量將在2022年增至89.6 萬家。

而火鍋能成為餐飲行業中份額最大的品類,主要歸功於以下幾點因素:

易擴張、易標準化

火鍋這個行業在供給端易複製,底料、蘸料、菜品都可以快速供應,門市可複製性強,門市拓展速度極快。

海底撈和呷哺呷哺過去三年店面數量翻倍增加。

各火鍋品牌近幾年門市數量變化情況 圖源:百度

人員簡單、成本低

火鍋相較於中餐後廚更為簡單,食材處理、出品工序都較少,也由此人員成本比中餐更低。食材、人工都低,淨利潤自然就高了。

同樣是牛肉,火鍋可直接下鍋

中餐需要醃、炸、炒、燉 圖源:百度

據中國飯店協會《2018 中國餐飲業年度報告》,2017 年火鍋行業平均淨利率為11.8%,遠高於正餐、快餐及西餐;人力成本比例為17.9%,三項費用比例為29.6%,遠低於正餐、快餐及西餐。

火鍋企業的成本結構 圖源:中國飯店協會

營業時間長、坪效高、翻台率高

據中國飯店協會《2018 中國餐飲業年度報告》,2017 年火鍋每平米營收為2.63 萬元,高於正餐、快餐及西餐;人均勞效23.3萬元,僅次於正餐的23.5 萬元;營業額增速24.7%,遠高於正餐、快餐及西餐。

同時火鍋社交屬性、品類吸客能力強,因此創收能力、盈利能力也遠高於其他餐飲。

海底撈用不到肯德基3%的門市數,創造了肯德基25%的營收 圖源:百度

01

火鍋行業現狀:一面狂奔,一面混亂

海底撈的上市可以說是將火鍋這個行業推上了一個高點。

2018年海底撈總營收169.69億元,比2017年增長59.5%;

新開餐廳200家,2018年末增至466家;

翻台率依然為5次/天,但人均消費從2017年的97.7元上升到了2018年的101.1元;

從發售價每股約15元,漲至現在的19.5元

再加上,小龍坎僅用短短3、4年時間迅速將門市開到了全國300多個城市,合作門市823家,營業門市突破710家,被稱為“成都火鍋黑馬”。

從成立開始明星、網紅瘋狂打卡、話題宣傳不斷,創造的排隊神話更是讓無數老闆眼紅,引起了業內的現象級關注。

小龍坎首家“新聞主題火鍋店” 圖源:小龍坎

這樣的爆紅擴張方式我在這幾年的餐飲裡已經見的太多了。利用廣告行銷拓開知名度打造排隊神話,然後開始進入收割階段利用品牌放加盟。

當然這樣的品牌也十分容易出現問題,就像我經常強調的,加盟最大的問題在於品質管控。但比這更危險的是“山寨品牌店”。

這些山寨品牌店沒有商標、沒有運營管理督導團隊,更沒有後端服務支持系統,供應鏈更無從談起,所以造成後廚管理不規範,引發食品安全問題,更給品牌帶來不可逆的負面影響。

繁華退去,消費理性回歸 圖源:微博

從爆紅到擴張到加盟,行業頭部的繁榮現象,加劇了行業亂象。火鍋市場開始出現混戰,一大批跟風者隨“風”而動,今天跟裝修,明天換擺盤,後天抄個行銷活動,只要你出你火我就跟。

我曾和一個火鍋客戶聊到過這個行業現象,他也是相當頭痛。最令人痛心的一件事就是他曾經想到的創意被其他店學去了,自己反而成了盜版。如今也是痛定思痛下,決定默默做線下活動。

類似這樣的情況,市面上絕對不少。問題的根本在於火鍋這個過去的增量市場轉變為存量市場,才會引發抄襲多,創新少這樣的亂象。

可惜火鍋行業遇到的也遠不止這一個問題。

02

品類遭遇瓶頸:四大核心痛點

自身亮點、差異化、服務體驗無

出品同質化

全品類火鍋通用的擺盤 圖源:大眾點評

不同的川渝火鍋店,卻是同一種“龍頭 圖源:大眾點評

潮汕牛肉火鍋的經典模具 圖源:大眾點評

裝修同質化

從裝飾到環境一樣的複古中式裝修

青磚磚牆、燈籠、雕花門窗、實木桌椅 圖源:大眾點評

模式同質化

湊湊的茶飲品牌——茶米茶

巨小兔的茶飲品牌——本宮的茶

小龍坎的茶飲品牌——龍小茶

渡娘火鍋的茶飲品牌——渡娘的茶 圖源:百度

如果連模式的創新也變得困難時,差異化就更無從談起了。

行銷同質化

別人刷朋友圈,我做積攢打折 圖源:大眾點評

從裝飾到環境,從產品到出品都基本相同。

當物理層面口味、裝修、服務、模式,已經和大多數一樣的時候,精神上還處於雷同,這才是最致命的。

業績下滑厲害,複購率低

我也見過許多從當地快速火起來之後,知名度得到提升,但一拓展市場開來上海之後就疲軟。

名氣顯然救不了業績,在巨額虧損下只能黯然退出上海市場。

當初紅極一時的“青石玖宮”開來上海

每月虧損高達近40萬 圖源:百度

市面上大多數同品類火鍋,對於絕大部分消費者而言,感覺差不多。即便我接觸餐飲行業十幾年,吃過很多家,有時候也難感受區別。

既然去誰家都差不多,為什麽要反覆來你家吃火鍋?

相同價格帶競爭激烈

以上海為例,火鍋人均基本在120-150元之間,而這一段也是競爭最為激烈的價格帶。

各品牌火鍋人均消費對比 圖源:大眾點評

門市沒有標準

現在的火鍋店從200多平到1000多平都有,一旦生意火爆之後,老闆們往往就想要開更大的店,但是店開大了顧客不買账,業績甚至還沒有之前高,這是目前困惑很多餐飲老闆的迷障。

這些餐飲老闆事先根本沒有考慮過自己最優的成本模式,也不懂大店與小店之間盈利模型的區別,結果就被帶進了溝裡。

找到自己合適的盈利模型很重要 圖源:攝圖網

在這樣一個大賽道、大競爭的局面下,消費者選擇困難下會更傾向於選擇名氣大品牌效應強的門市,面臨強者恆強,自己生意反而更難做的慘淡局面。

那麽話說回來,這些品牌就沒有什麽方式突圍了嗎?

03

困局之下,火鍋業態該如何破局?

最近幾年,火鍋品類也有比較明顯的變化,養生系火鍋的數量在攀升:豬肚雞、泰式火鍋也有明顯的崛起征兆。

泰式火鍋是個很好的賽道 圖源:大眾點評

這和近幾年來味型的變化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一方面順應年輕人口味趨勢的變化,另一方面因為有著“外國口味”的先天優勢溢價自然也就上來了。

例如就是泰,它的產品、服務都做的十分到位,半份、單品售賣的方式也都能滿足年輕人“少食多樣”的需求。在行銷活動和運營上看的出來都是花了心思的。

誠然這些大多數餐飲者也都能做到,那把握食材源頭這一點呢?據我所知,就是泰在泰國當地種植香料,從源頭把握了口味的穩定性,這點就可以甩開市面上的其他同類產品一大截了。

每家店在大眾點評上都運營的很好 圖源:大眾點評

比起一門心思玩抖音、搞噱頭、賺話題,抓產品才是大方向,從原生態到原產地再到原汁原味。很多餐飲人都舍本逐末了。

潮水退去,才能看到誰在裸泳。後端供應鏈能力永遠是餐飲競爭中成敗的關鍵。

許多火鍋餐飲企業從開始的時候,就選擇跑馬圈地快速擴張。品牌剛打響就放加盟結果發展舉步維艱,紛紛開始自救,轉而升級品牌。一會大店模式走高端,一會小店模式切高頻。

不考慮商業邏輯,不計算最優成本模式,所有的努力和投入資金也都只是打水漂而已。

-結語-

目前整個火鍋似乎陷入了僵局狀態。

領頭企業創新停滯,後面的人不知怎麽辦。

剛出現新東西,就一哄而上。

所以一定要跳出來,以取代領頭羊的心態做自己。品牌只有在廣大認知的基礎上,找到自身品牌芯,制定明確的品牌戰略,打造出核心競爭力才能確保不被淘汰出局。

大環境已經是“風雨欲來山欲倒”了,根本容不得一些餐飲同仁們“醉生夢死”了。

本文經授權轉載,文字和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轉載、投稿、爆料、洽談合作

聯繫小編:winshangxb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