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財務投資,為何一邊是切割、一邊是迎合?

先分享兩個案例。

今年央視“3·15”曝光了多家企業,部分企業進行股權穿透後指向上市公司,隨後數家上市公司緊急發布聲明,稱其對被曝光企業僅系財務投資,持股比例極低,未派駐董事,亦不參與經營。

另一個案例是,A股某公司3月16日在深交所互動易平台回答投資者提問時表示,經過5層穿透查詢後對某甲公司間接持股為2.5股,對某乙公司間接持股亦僅千餘股,合計不足1500股。

其中,甲、乙兩公司均系高科技企業,網傳有望衝擊科創板。很顯然,投資者希望將該A股公司與科創板聯繫起來,成為科創板影子股,以順應炒作之需。

這不是孤例。為數眾多的上市公司通過互動平台委婉地傳遞出與當前某些熱炒概念之間的聯繫,有些可能是基於信披補充的考量,有些則是強蹭熱點,即便與概念標的之間存在5層以上的股權層級,也試圖強行沾蹭,引發了監管層的密切關注。

上述兩個案例便是財務投資在不同場合的應用。如果是負面輿情,則一定要強調獨立性——本公司不參與某某企業經營,對其所涉事項毫不知情;如果是正向預期,則往往會強調參與性——本公司一向關注某某企業,看好其未來的經營發展。

趨利避害的路徑選擇,決定了財務投資的不同應用場景。實際上,公司法、相關財務準則等明確規定了財務投資的具體細則及財務投資者的權利、義務,財務投資行為並不會因為一份聲明或一個回答而發生實質性改變

一般來說,財務投資的第一股權層級相對緊密,無論是作為中小投資者還是LP,以出資額為限行使權責,一旦到了第二股權層級,初始的財務投資便會迅速被攤薄,權責亦會相應被稀釋。

實務中部分上市公司沾蹭熱點不惜將財務投資穿透到第五股權層級,到了這個層級,上市公司的股權已被稀釋殆盡,即便是初期作為主要出資人的財務投資者,均不可能在第五層級對被投企業實施人事或經營等方面的影響。

因此,對上市公司產生直接影響的是第一股權層級(子公司)和第二股權層級(孫公司),拋開這兩個股權層級,強行將上市公司與熱點公司掛鉤,顯失公允。

今年以來,A股生造概念愈演愈烈,不少上市公司自行炮製概念,或者市場將熱點概念強扣於上市公司,歸結起來,利用股權層級人為進行拉郎配便是重要形式。

基於此,當“3·15”曝光系列企業時,個別出面澄清的上市公司在邏輯上是靠得住的,畢竟不是直接的母子企業關係。

然而,市場可能並不認同這樣的邏輯,這些上市公司股價依然承壓。同樣,上市公司在互動平台上無論怎樣提示風險,都很難真正起到風險警示作用,上述明確表示對甲、乙兩企業間接總持股不超過1500股的上市公司,投資者可能更傾向於理解為,該上市公司與科創板熱門公司有關聯,而不是該公司持股極低,幾乎與甲、乙兩企業無關。

選擇性接受、消化、傳播信息,一貫是短線炒作者的基本邏輯,這也是上市公司的各種風險警示經常在結果上流於形式的重要原因。

什麽時候才會扭轉?市場風向發生轉變的時候。

例如,一旦某一概念將來不再是熱點甚至遭受重挫的時候,投資者可能不會主動去互動平台詢問關聯性,上市公司也有可能刻意回避與該概念之間的潛在聯繫,或者直接否認。如民營幼兒園一度是較為熱門的概念,後來涉事後,相關上市公司的態度轉變是非常明確且迅速的。

眾多周知,財務投資是非常嚴謹的,不會在短期內對上市公司形成財務損益,但會在短期內對市值或聲譽造成重大影響,客觀上給一些上市公司製造了投機空間,並且這樣的投機也深入人心,短期內恐難以撼動。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