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手拿團扇的東方美人,她們到底在遮遮掩掩什麽?

電影 《青蛇》的開場,白蛇姐妹初來人間,妖氣未脫,想要模仿人間女子的模樣。

姐妹倆把發髻到鬢角勾成盤踞的小蛇形狀,隨風扶柳,一扭一扭在岸邊學走路。兩人身披雪紡紗裙輕盈飄逸,一個粉白一個青紫,都手持一把素色團扇。

她們練習著用團扇遮住欲望,妖氣減了,變成人間低眉順首的溫順女子。

和手持折扇,談古論今的文人不同,古時的女子是偏愛手執一柄團扇,半遮素面。

一把團扇,將東方女子的含蓄之美在扇中藏了幾千年。

01

團扇,團扇,由何而來?

 

講團扇,我們要先從扇子聊起。

扇子的誕生,大概在遠古一個烈日炎炎的夏季。古人隨手獵取植物葉或禽羽,進行簡單加工,用以障日引風,它的由來順理成章到有些平淡無奇。

我們倒可以先來說文解字一番。“扉也。從戶,從翄聲。”

很形象,最初的扇子,不是對稱的,比如談扇子一定會拿出來溜溜的馬王堆的扇子。

另外,扇子裡帶一個“羽”字,因為它最初是由羽毛做成的。古時的人們會拔取雉尾,也就是五光十色的野雞毛,製作而成的長柄扇。

 

傳閻立本《步輦圖》中的“障扇”

不過它並不是普羅大眾用來乘涼的,而是皇帝專屬的儀仗飾物。“由持者高擎著為帝王障塵蔽日”,這種用來遮蔽風塵的扇子,也被稱為“障扇”。

它的出鏡率很高,電視劇、古畫裡、皇上和高官出行的儀仗裡,都有大障扇的影子,以顯示其威風。大抵成功的皇帝背後,都站著兩個默默抬障扇的女人。

納涼用的扇子,在西漢以後開始陸續出現,逐漸從朱雀堂前飛到尋常百姓的手裡,成為搖風納涼的好玩伴。扇子發展到了唐代,幾乎為人人之所必需。人們每於端午時節購買新扇,這時期出現了熱鬧非凡的扇市。

在宋朝之前,一切不折疊的扇子都是團扇,它是男女通吃的。

大約在宋朝,攜帶方便的折扇從日本流傳而來,男性們轉而投向便捷的折扇。團扇逐漸和女性捆綁在一起,成為古代優雅女性的標配。

02

團扇和美人之間,有什麽不可告人的關係?

北宋,《聽琴圖》局部;  南宋,雕漆柄“君玉”團扇 

團扇詩中,最經典的要數“團扇、團扇,美人病來遮面”。美人用來遮面的團扇,確實有濃鬱的女性氣質。

它的造型優美。秉承“近取諸身,遠取諸物”為造型設計哲學的老祖宗們,積極觀察周邊事物,不斷抽象出大自然的美好之物,將它們融入到團扇裡。

從簡單的方、圓造型,到六角、葵花、芭蕉、海棠、梅花,越來越多優美的樣式開始出現在團扇上。

周昉《揮扇仕女圖》;張萱《搗練圖》 ,今存為宋徽宗摹本。

團扇小巧。有圖可證,拿大扇子的一般是侍女,而唐朝的貴人仕女們拿的扇子,大多小巧別致。“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唐代的扇子用“輕羅”,很薄的絲織品,小扇拿在手中輕巧異常。

宋朝的扇面直徑在23~25厘米之間,扇子長度在35~40厘米之間。宋畫裡那些女子所拿的扇子,那就更是小巧可愛了。

南宋末,《招涼仕女圖》

尤其宋人女子的衣著大多講究纖細流暢,更是襯托出那絲絲風流來。美人香汗,配上夏季裡常穿的半透紗羅衣服,領口低低,令人遐想萬千。

團扇從納涼的物品,到後來變為女子手中的裝飾,從器物變成了一個道具。遮遮掩掩,似透不透,反而更增添了女子的風韻。

03

半遮半掩,團扇的遐想有哪些打開方式?

古時候,結婚就有“掩扇”、“卻扇”的習俗,從魏晉開始流行,到了唐朝婚娶的卻扇之風盛行。團扇的作用,相當於現在的紅蓋頭。

唐朝時期,新娘出嫁當日,必須用團扇遮面,一是“遮羞”,二是“避邪”。在團扇的遮擋下,女子一步步走向夫家,走向未曾蒙面的愛情和一生未知的命運。

現代有代駕,古時候還有代揭紅蓋頭的,唐代大詩人李商隱就是個中高手。朋友董秀才結婚,他被邀請做伴郎。做不出詩,怎麽辦,伴郎的任務就是挺身而出。他因此寫過好些卻扇詩。

《代董秀才卻扇》詩:

“莫將畫扇出帷來,遮掩春山滯上才。

若道團團似明月,此中須放桂花開。”

試想一下這樣的場景,輕扇掩紅妝,躲在扇後的新娘,等待著,期盼著,暢想著。在卻扇詩中,新娘把團扇一點點移開,緩緩地露出含情眉目芙蓉面,實在覺得特別美好。

一柄絹紗團扇,也是歌女們進行歌舞表演必不可少的道具。歌扇舞衣,總是成對出現在古人的記錄裡。

“江清歌扇底,野曠舞衣”,杜甫描述過這樣的場景,在碧波蕩漾的湖面上,輕歌畫舫裡燭光搖曳,歌女們在天地曠野裡表演。 

開始表演前,她們已經學會了用團扇遮面,來增加神秘感。“舞衣雲曳影,歌扇月開輪。”歌女舞動的裙擺,隨著雲影搖曳,一把絹絲扇遮擋著歌妓的臉龐,卻有歌聲隱隱約約從扇後傳來。

而在表演過程中,扇子不時的開掩,能夠使肢體語言變得非常豐富,增強舞台效果。表演結束時,再以扇掩面,結束了優美的舞姿,留下的是聲音的後味。

 在宋詞的時代,歡聚宴飲之時,每一輪飲酒都講究由歌舞“勸酒”,於是,歌伎會一手捧著酒杯,一手持扇擋在面前,細唱勸酒之調:“輕羅團扇掩微羞,酒滿玻璃花滿頭。”

所謂風韻,正在這種朦朧與細微的表露之間。

莽鵠立《執扇就座仕女圖》,手裡拿著一柄半透明的繡著竹葉的扇子;黃山壽,《班姬紈扇仕女圖》,扇子有暗花。

古代女子不能在公共場合露面,出門會帶一把團扇遮臉。這個習慣一直沿襲至宋代,如宋·呂渭老《豆葉黃》:“輕羅團扇掩微羞,酒滿玻璃花滿頭。”

團扇的遮掩功能妙處在於,它並非是要遮得密不透風,不讓人窺見。

藍色“納紗”《花蝶圖》骨染雕夔龍紋柄團扇;   綠色“納紗”《花蝶圖》留青竹柄團扇。

這和古時扇面所用的材料有關,它多以絲織品為主,而桑蠶絲薄薄織成的、半透明的真絲綃,就是扇面常用的材料。

團扇似掩非掩、似露非露之間的魅力,借由真絲綃,得到了最大的展現。

溫庭綺在《江南曲》裡寫過這樣的景致:“扇薄露紅鉛。”薄薄的羅扇雖然遮掩了面目,但隱約間露出臉上的紅妝,輕易地便引起人對扇後容貌的無限遐想。

女人笑時,一把扇子輕輕遮住紅唇,以達“笑不露齒”之含蓄;女人害羞之時,扇子輕遮粉面,微垂雙目,略低頭,展示出無限矜持與嬌柔。

正如康德在《論優美感和崇高感》中所說:“她們女性很早就對自己有著一種端莊得體的作風,懂得賦予自己以一種美好的風度並且自矜。”

東方女性的自我約束,不露聲色,藏在一把團扇裡。

最後,分享三位我們心中的團扇美人TOP3:

電影《青蛇》裡的小青

87版《紅樓夢》裡的寶釵

87版《紅樓夢》裡的黛玉

撰文 | 蟲蟲

編輯 | 憶夢

文中圖片來源於網絡

參考文獻 ?

《唐代扇子意象之文化內涵闡釋》孫振濤

《團扇的起源意象及其在宋詞中的發展》周璐璐

《中國扇子的設計美學研究》 楊祥民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