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嶺南意境光亮古羅馬劇場廢墟 廣州燈光作品迷住裡昂市長

“太棒了!非常感動!”當地時間12月7日晚上8點40分,法國裡昂市長傑哈爾·科隆站在富爾維耶山羅馬劇場小廣場《雨打芭蕉》聲光作品前,連聲讚歎。當晚的例牌巡展,他在這個作品前足足駐足10分鐘,5分鐘聲光展演後,他又饒有興趣地和聲光互動起來,手起,冷風習習;手落,雷聲滾滾。

《雨打芭蕉》是廣州國際燈光節組委會選送參加裡昂國際燈光節的優秀作品代表,這也是“廣州原創”的聲光作品首次走出國門,亮相世界級燈光舞台。“所到之處,我聽到的都是對《雨打芭蕉》的讚譽,”法國裡昂大區副主席阿倫·加裡亞諾說,在廣州和裡昂成為友好姐妹城市30周年背景下,這是一次成功而別具意義的文化交流。

以此次合作為起點,廣州燈光節和裡昂燈光節之間的作品互展或將成為常態。

古老文明對話

在古羅馬劇場廢墟上演繹嶺南意境

從裡昂市政廳出發,過Bonaparte橋,沿山路蜿蜒而上半小時,富爾維耶山半山腰約3000平方米的羅馬劇場小廣場被燈光布置一新。

約七八米高的古老山牆上,圖案燈投射出月亮的形狀,慢慢由朦朧至清晰地浮現,跟著蕉林逐漸清晰。草坪上,造型蕉葉陣列外框光帶勾勒出群山峰巒連綿的遠景,山色漸染漸變,最後定格在天青色等雨來的畫面,接著是彩雲飄逸。跟著,草坪上的彩雲與蕉葉陣列燈光逐漸暗下來,一條藍色的水帶和綠色的小徑逐漸向前蜿蜒交匯又穿梭。這時候,草坪上的芭蕉葉陣列開始明滅的蕉葉脈絡變化,草坪上的水系有顏色的變幻,同時出現雨滴漣漪和魚戲蓮葉遊動的動態畫面。草坪上四周的荷葉和蓮花也似搖曳生姿,雨打芭蕉的意境和荷塘月色的意境交替出現。彩雲開始亮度加強顏色變幻追逐,山牆上的月亮逐漸增大益加清晰,儼然一幅“當時明月在,曾照彩雲歸”的美麗畫卷。尾聲最後定格在雲山珠水全亮全彩的效果圖畫面。

天空飄著細雨,從晚上7點亮燈到11點熄燈,參觀的市民絡繹不絕。

“作品整體採用了8000多盞LED燈構件,光是木棉花海大約需要四五千盞LED燈組成。花海的形狀正是按照珠江三角洲流域地圖‘插’出來的,芭蕉葉燈帶勾勒出嶺南地貌輪廓,暗合嶺南‘雲山珠水’的地理風貌。跟著燈光變幻,給觀眾呈現‘雨打芭蕉’、‘彩雲追月’、‘魚戲蓮塘’的嶺南小景;此外,穿過花海的綠色小徑,寓意‘一帶一路’穿越萬水千山。這一靈感的來源是,廣州和裡昂分別是絲綢之路的始點和終點,“設計師黃敏聰向記者講述燈光布局的“別具匠心”之處。

羅馬劇場小廣場3000平方米,《雨打芭蕉》作品佔了1500平方米。這個作品可以說是此次裡昂國際燈光節參展的41個作品中佔地面積最大的作品之一。“我們始終找不到合適的地方放下它,選址一直到今年8月份才最終確定羅馬劇場小廣場,這是一個非常有意義的場地,最終,廣州帶來了一件足以匹配它的有價值的作品,”法國裡昂燈光節組委會主任Jean-Francois Zurawik在開幕日新聞發布會上如此推介《雨打芭蕉》。

“這就是我一開始選中的場地呀,”黃敏聰用“欣喜若狂”來形容他得知選址的心情,“羅馬劇場有2000多年歷史,廣州有2200多年歷史。我們用聲光電融合的現代藝術形式,讓兩種古老的文明在同一時空進行對話。這太有意義了!”

燈光作品是和環境、建築緊密相關的藝術。從這個意義上,裡昂國際燈光節版《雨打芭蕉》是獨一無二的。

融合中西文化

中法兩國國籍一家三口藝術家跨界創作

《雨打芭蕉》是一件聲光作品。按照Clement Himbert的話說,“這是一場光和音樂的魔術。” Clement Himbert主要負責配樂部分編曲創作。他畢業於法國巴黎高等音樂學院古典薩克斯演奏專業,是歐洲第一個薩克斯專業博士,目前是星海音樂學院的客座教授。他還有一個身份是,設計師黃敏聰的洋女婿。黃敏聰的女兒黃則玄在裡昂大區學習和工作了八年,是現代舞、爵士舞的專業演員和老師。

《雨打芭蕉》設計師黃敏聰(右)和他的女兒女婿。

“有的時候,這並不容易,因為意境往往是意會而不可言傳。我要首先充分理解父親的創作理念,再將其翻譯成法國人能懂的語言,”黃則玄說。好在中法雙文化背景的多年浸潤,加之對兩個男人的充分了解,讓黃則玄成了一座“橋梁”,創作溝通順暢起來。

《雨打芭蕉》是廣東音樂的代表性作品,旋律辨識度非常高。如何讓一首東方經典音樂更能走進西方觀眾的心田?Clement Himbert夫婦先去星海音樂學院找專家征求意見,將《雨打芭蕉》的節奏由快板改編成悠揚的慢板。古箏一直是曲調的主角,薩克斯風若隱若現。薩克斯風的演奏由Clement Himbert親自完成。“西洋樂器的應用,是對主調的烘托和回應,始終不搶,是對兩種古老文明的致敬,” Clement Himbert說,裡昂國際燈光節舉辦時都是很冷的冬天,他期望音樂給人溫暖的感覺。“從山下走到山上,仿佛一段生活的旅程,有艱辛也有溫暖包容。從視覺上,好像從法國來到異域,雲彩和山脈的變化讓人耳目一新。”

作品事實上分兩部分,5分鐘樂曲燈光展演,5分鐘觀眾互動。觀眾將手放在互動感應區,就能“指揮”聲光。“互動部分的音樂全部是大自然的聲音,比如雷聲、風聲、雨聲、青蛙的叫聲等,”黃則玄告訴記者,為了讓觀眾充分感受嶺南風情,他們專門去廣州的田間錄了夜晚的聲音。

為了實現互動,Clement Himbert找來自己玩音樂的好朋友Olivia,他們幾年前曾研發出一款軟體,可通過電腦編程實現手勢對聲光的控制。

《雨打芭蕉》曾在2017年廣州國際燈光節上“小露崢嶸”,更有些實驗的性質,規模只有現在的1/25。“處於安全考慮,當時由工作人員進行互動展示,這次互動向所有觀眾開放,”黃敏聰認為,互動性為他的作品賦予了新內涵。他甚至設想燈光節結束的時候,將木棉花LED燈拆下來直接送給現場的觀眾,就像一場行為藝術,“試想富爾維耶山山路上,布滿星星點點的木棉花燈,這何嘗不是又一次演出?“

這一點,Clement Himbert無比認同:裡昂是一個大舞台,燈光秀是一個表演元素,流動的觀眾也是。“我們期望觀眾不僅僅能觀展,他們還能參與其中,成為演出的一部分”。

接軌國際標準

廣東製造 中法團隊合力裝配

別小看一個10分鐘的聲光秀,為其服務的幕後團隊不下二三十人。開幕式舉行完的第二天,在《雨打芭蕉》出品方銳豐文化的組織下,各團隊才得以見面。東莞市麗景燈飾有限公司負責的是燈光構建的生產和安裝,總經理劉文橋帶著6名工程師赴法保障。深圳市銘濠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李衛華和公司另一名聲光控制專家負責傳輸信號的穩定性調試。負責電腦編程的法國音樂工作室,負責落地對接的法方公司都來了。

《雨打芭蕉》此次赴法參展十分驚險。計劃是10月20日裝船發貨,預計11月23日到法國馬賽,四至五個工作日陸路運到裡昂。8000多個燈光構建裝了滿滿一個貨櫃,由於經驗欠缺,貨櫃一度超載,船到新加坡重新卸貨換船,路上遇上風暴在意大利又耽擱了2天,等到了裡昂,距離開幕只剩5天。安裝團隊等了四五天才見到貨。

“法國不能申請加太多班,想連夜突擊是不容許的,這一度急壞了中方團隊,安裝團隊一整天不下山,專人送飯,節省時間,“黃敏聰介紹,整個安裝過程真的是在土地上“插花”。為了達到圖案的準確,要不停地拿線校正。由於安裝場地是一個2000多年的歷史文物,每一塊石頭都標著號碼,任何文物都不能破壞,現場也不能留下任何垃圾,每一個安裝人員身上都背著一個垃圾袋,邊安裝邊收拾。經過緊張的工作,終於趕在開幕式前一天完成安裝。

留給調試的時間只剩1天。“所有的數據都是通過一根電纜輸送給電腦主控平台,由電腦操作完成展演。5日,我們從早上8點一直調到凌晨12點,以達到聲光配合的最佳狀態,“黃則玄告訴記者,時間還不是最大的挑戰。最大的挑戰是,安全標準。“一直到開幕式前幾個小時,我們還沒有得到明確的可以演出的答覆。”黃則玄介紹,整個過程要經過2次驗收。第一次驗收,法方會有專業技術人員來檢查電纜的使用資質;第二次驗收是來看安裝是否合格,會不會漏電。

“儘管我們已經按照國內的最高標準生產,還是在安全標準上存在差異,”劉文橋帶領的安裝團隊遇到的第一個問題是,中國和法國的電線不同,產品採用的電線必須有歐盟驗證證書,不然不能使用。他讓工廠緊急出證明傳真過來報備算過了第一關。等安裝的時候,又有新問題。“我們的習慣是把電線破頭用黑膠布纏上即可,法國不容許電路連接有破頭。幸好有法國落地公司幫我們解決了問題。最後一次驗收,法方工作人員跟著我們把三四百個接線盒一一打開檢查,驗過合格寫上ok才算過關,”這一次國際參展經歷讓劉文橋“開了眼”,“國內的燈光作品需要模塊化,讓安裝更容易,安裝要標準化,看齊國際標準。”

開啟雙城深度交流

裡昂擬選送作品參展2019年廣州國際燈光節

為什麽會誕生聲光作品《雨打芭蕉》?它可以說是廣州國際燈光節國際化之路上的重要見證。廣州國際燈光節已走過8年歷程,2015年,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把廣州國際燈光節選入2015年“國際光年”大型文化活動,並在“國際光年”官網作出了特別推薦。

從2016年開始,走出去,增加廣州國際燈光節的國際顯示度,成為活動策展方銳豐文化的重要戰略。

2016年12月,銳豐集團董事長王銳祥作為廣州國際燈光節組委會代表和黃敏聰在法國與裡昂大都會地區政府官員及裡昂燈光節負責人交流,在會上,王銳祥代表廣州國際燈光節提出了兩地燈光節作品交流的構想,並得到了當地政府的支持。廣州故事成為了設計的主線,黃敏聰主導設計。

“2016年,銳豐文化打造了‘夢田·沙灣‘光影秀,其中用了一小段《雨打芭蕉》,不夠盡興,等我們有機會拿一個作品送到國際上參展的時候,我們就想把最能代表廣東音樂、嶺南文化的《雨打芭蕉》進行充分演繹,” 廣州國際燈光節總製作人、廣州市銳豐音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廣州市銳豐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總經理黃沛凌認為,廣州國際燈光節承載的是城市科技發展實力,塑造的是新時代廣州形象,而將嶺南文化通過科技手段包裝,推廣走向世界是本土企業的使命和擔當。

連續8屆廣州國際燈光節策展經驗,奠定了銳豐文化在業界的江湖地位。迅速組隊送展水到渠成。到2017年4月,法國裡昂大都會地區代表來到廣州,銳豐文化拿出《雨打芭蕉》作品進行動畫演示,得到了裡昂大都會地區政府代表的高度評價,並建議參展2018年裡昂國際燈光節。

《雨打芭蕉》醞釀2年,終驚豔裡昂。它的作品代號是2號。如裡昂國際關係處辦公室副主任克里斯多夫·梅爾尼所言,這個作品的意義不僅僅是一件參展藝術作品。“所到之處,我聽到的都是對《雨打芭蕉》的讚譽,“法國裡昂大區副主席阿倫·加裡亞諾說,在廣州和裡昂成為友好姐妹城市30周年背景下,這是一次成功而別具意義的文化交流。

以此次作品為始點,開啟的是廣州、裡昂兩大國際燈光節的深度對話。

12月8日在裡昂證券宮舉行的LUCI論壇(全球城市照明管理者國際交流活動,由國際燈光城市協會LUCI舉辦。全稱為:Lighting Urban Community International )上,銳豐文化獲得半小時時段,向來自世界各地的頂尖燈光藝術家和從業者推介廣州國際燈光節,然後才是法國裡昂國際燈光節組委會的分享。銳豐文化從“創新”、“故事講述者”和“國際化”三個關鍵詞講開來。當開幕式小蠻腰燈光主秀的現場影片投影到大螢幕上,會場響起經久的掌聲。跨越9500公里,裡昂、廣州國際燈光節仿佛在論壇上進行對話。

論壇之後,阿倫·加裡亞諾約談銳豐文化團隊,他們期望明年4月份到廣州看場地,確定裡昂燈光作品送展2019廣州國際燈光節的具體細節。雙方約定共同推動兩大國際燈光節之間的作品互展成為常態。

從證券宮離開的時候,黃敏聰興衝衝地指著屋頂一幅壁畫,“看,一個手扯絲綢的紅頂商人正在跟法國人做生意,這座建築落成的時間算起來剛好是廣州‘一口通商’的時代,”他笑著說,或許下一年參展作品會跟絲綢之路、兩市通商有關。

采寫:南都記者裘萍 攝影:主辦方供圖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