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最美的青春》用別樣的激情和熱血,重新定義青春

 因為對監製、編劇郭靖宇有信心,一路把《最美的青春》追到了20集,感慨良多,甚至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複。這樣一個不討巧、難把握的題材,帶給我太多的感慨和感動,正如片名,這才是最美的青春,也是每一個年輕人都應該體驗的青春。

坦白說,《最美的青春》前兩集的觀感並不好,原因有幾方面,其一,劇中的時代背景是上世紀六十年代,作為一個八零後是有距離感的,對於主角馮程放棄北京的工作堅持回到塞罕壩種樹很不理解,人設和劇情沒能說服我;其二,基於拓荒植樹的主題和年代感,黃沙漫漫、簡易木屋,電視劇的畫面完全沒有近年來青春劇那樣的唯美和華麗,看起來多少有些不適應。沒想到,隨著劇情的推進,植樹造林的希望、人物升華的力量、人與人之間感情的可貴,多個層面帶給人極強的震撼,開始變得有力氣來,到最後我已經被深深吸引、欲罷不能了。

拓荒、植樹的全面呈現,讓我隨著劇情一道,感受到每一棵小樹苗成活的狂喜和感動。前兩集的距離感讓人很難入戲,不過隨著後面劇情的推進,逐漸有了代入感,在拓荒植樹這方面,《最美的青春》嚴謹的像現實主義題材,沒有過多戲劇性的描繪。早期馮程一個人上壩三年,不管嚴寒酷暑仍舊對植樹執著堅持,在這個過程中一次次失敗、一次次絕望,甚至有命懸一線的時候,但他從未放棄,馮程對自己夢想的堅持、對重建家鄉的使命感特別讓人感動,到後面才明白,看前兩集對人設和劇情的嗤之以鼻,是因為自己的覺悟不夠,只有當我們通過上帝視角去審視塞罕壩的一切,才會明白馮程有多高尚的人格,因為他在做一項多偉大的事業。

另外,《最美的青春》塑造了生動、鮮活的群像,每一個角色都有鮮明的個性,深入人心。馮程不是一個“完美偶像”,他也曾狹隘、偏執、以及對自己的極端自負,而隨著劇情的推進,馮程也在不斷的成長,也在不停的升華,幾個大學生上壩之後,馮程和趙天山的並肩作戰、和覃雪梅從誤會到和解、和武延生一個無私一個自私的對比等,都特別帶勁。相對於馮程,這些上壩的大學生,都有各自多彩別樣的青春,他們對拓荒事業的看法、對愛情的反思,都能帶給觀眾不同的反思,上壩之後,他們之間的友誼也在不斷升華,特別是看到14集,當所有人都決定留在壩上過冬,然後大家團結一心的那種力量特別讓人感動,《最美的青春》真的是太能帶節奏了,往往一件小事都能讓人很受鼓舞。

能帶給觀眾情感的共鳴,也得益於電視劇的真實。《最美的青春》是對那個年代、對拓荒、對植樹、對那個時代的年輕人的精神面貌全面、精準、一絲不苟的勾勒和呈現。其實壩上的年輕人,多為新生代90後演員,劉智揚很帥,何雨虹、魯佳妮、奚望等女演員都很美,但他們成功塑造了各自的角色,完全不會讓人出戲。

因為他們確實是在塞罕壩拍攝,確實親自動手植樹、勞動,劇中有一段,完整展現了拿回來的樹種如何清洗、消毒,用白雪揉搓,裝進壇子裡過冬,整個過程都非常真實;劇組也沒有為了拍攝便利而用太多特效,連續下雪、壩上斷糧陷入危機的那幾集,很顯然演員們住的營地是真的,雪也是真的,演員們不怕苦不怕累,在真實的環境下拍攝,呈現出了完全真實的質感。

《最美的青春》是寫給植樹造林事業、寫給那個年代年輕人的一曲讚歌,追到20集已經停不下來,期盼著馮程和堅持留在壩上的大學生們,能把塞罕壩重新變回一片綠洲,而這個過程,則有著當下年輕人需要領會的奉獻精神,和堅持夢想的力量。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