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樹木傳奇]竹子,民族文化的代表元素

推薦詞
在南方,遠遠看見一抹青翠,那便是竹林了。祖祖輩輩,長年累月,竹鄉山民愛竹、種竹、護竹、用竹,其衣、食、住、行等,皆賴之於竹。當下,利用竹林、開發竹材,已初步形成包括竹製品、竹工藝品、竹食品、竹板材、竹炭產品、竹鄉旅遊的竹產業鏈,為竹鄉打開一條脫貧致富之路。猗猗綠竹,又是人們重要審美對象和藝術載體,竹編竹雕、竹亭竹舍、竹扇竹簾、竹詩竹畫、竹字竹簡、絲竹管弦,構成獨具特色的中華竹文化,為我國的詩詞、歌賦、繪畫、園林、工藝、飲食、音樂、風俗等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章。英國學者李約瑟曾說,中華文明就是「竹子文明」。
樹木檔案
竹類植物簡稱竹,俗稱竹子,全世界有70多屬1200多種,毛竹、淡竹、茶稈竹、麻竹、粉單竹、青皮竹、撐篙竹、佛肚竹皆屬禾本科竹亞科竹屬。嚴格意義上竹類不屬樹木範疇,竹似木非木,似草非草,介於草木之間。竹類分布廣,面積大,生長快,成材早,一株毛竹從出筍到成材只需兩個月,4-6年即可採伐利用,是可再生資源,有「第二森林」美稱。積極開發竹林和竹材深度加工,發展竹產業及竹文化產業,系及山區經濟和社會穩定,是民生大計,振興鄉村的重要方略。

對於中國人來說,沒有哪種植物像竹子一樣對我們的文化產生如此深刻的影響。竹,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性元素,中國人喜竹、種竹、奉竹,被譽為「竹子王國」「竹子文明的國度」。蘇軾還曾留下「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使人俗」的詩句。
竹之用品
竹製日常用品涵蓋竹床、竹椅、竹席、竹簾、竹籃、竹筷、竹碗、竹掃把、竹扁擔,閩西北老人冬天取暖的竹火籠,山民穿梭山間的竹背簍,日常用品用具幾乎無所不包。
筷子是先人發明的進食用具,尤以竹筷最為廉價、環保、適用,兩根竹筷之間無任何機械聯繫,但通過手指操作,默契和諧。著名物理學家李政道說,「如此簡單的兩根木頭,卻精妙絕倫地運用物理學上槓桿原理」。現代科學證明,長期使用筷子,可使手指靈活,頭腦聰明。
竹紙傘是父輩出門必備雨具。傘骨用深山老竹製作,傘面選用特級棉紙,然後塗上桐油,故又稱油紙傘。傘架為人字形,寓意多子多福。傘形為圓形,寓意團團圓圓。「白蛇傳」中許仙在西湖斷橋以紅傘為媒,結下千古奇緣,古鎮上雨巷中,丁香般姑娘撐著的,也是一把竹紙傘。
在能工巧匠手裡,普通竹子還能變幻出竹編、竹雕、竹根雕、竹刻、竹簾畫、竹風箏、竹扇、竹花燈等工藝品,令人嘆為觀止。

節節高 黃海攝

竹編是竹篾編織的工藝品,從日用品發展創新名人字畫、人物山水、動物鳥獸。嵊縣竹編《山鷹》走進美國白宮,受到美國總統好評。大型竹編《龍舟》,把矯健威武的龍和九層典雅的樓閣編織渾然一體,堪稱神品。青神竹編薄如蟬翼的竹篾編成《中國百帝圖》《清明上河圖》,人物形態栩栩如生,多次獲國內國際金獎。
竹刻由竹簡演化而來,有竹筒雕、竹片雕、竹根雕、竹刻楹聯等。朱松鄰的竹刻「海棠花筆筒」和「松鶴筆筒」,勁拔挺秀,有統傳文人的筆墨氣韻,又有古樸蒼勁的金石風格,作品為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竹根結構獨特,形似頭像,經竹刻家妙手回春,一尊尊佛像、仙翁、隱者、道士、僧人簡古雅緻,趣味盎然。
梁平的竹簾畫飲譽天下,素有「天下第一簾」之稱,藝人們將竹片劃成髮絲,編織轎簾、燈簾、堂簾,品種有通景屏、單條、鬥方、屏風、帳簷、對聯等百餘種。人民大會堂四川廳懸掛的大型無畫素竹簾,即產自梁平。
竹之美食
所謂山珍,正指竹筍。《詩經》中說「加豆之實,筍菹魚醢」,說明周代已開始食用竹筍了。南方盛產毛竹,竹筍更是百姓家常菜單,除毛竹筍外,尚有花殼筍、黃筍、方筍、苦筍等,製成筍乾有白明筍、黑煙筍、玉蘭片、金絲條等。
筍一般炒食,稱清炒筍片,與香菇合炒,稱炒雙冬。最有特色是將冬筍切成絲,文火者熟,再用油鍋炒,加芡起鍋上盤,鮮滑脆甜,百食不厭。若有興味,清明前後與一二朋友,在竹林深處,燒一鍋熱水,尋剛出之筍,破殼切塊下鍋現煮,以清泉為酒,以竹筒為杯,圍而食之,正應了蘇軾「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竹」之真韻。
除竹筍外,還有竹蓀、竹蟲、竹瀝、竹茹、竹黃、竹實,皆可食用。竹蓀被譽為竹女,「白衣公主」,常現身國宴,有山珍之王美譽。竹食衍生品有竹筒飯、竹葉糕、竹筒肉、竹筒酒、竹筒茶、全竹席、綠竹飲料、竹炭食品等。

福建永春篾香產業 黃海攝

竹之樂器
竹子中空帶節,是很好的發音材料,周代時樂器分金、石、絲、竹、匏、土、革、木,史稱八音,竹音是其中之一。晉代以「絲竹」為音樂名稱,有絲不如竹之說。唐代把演奏樂器藝人稱「竹人」。絲即弦,竹即管,絲竹管弦多代表音樂,樂隊。
竹製吹奏樂器有笛、簫、笙、竽、茄管,拉弦樂器有京胡、二胡,打擊樂器有竹板、竹板琴、竹鼓等。
笛子在民間音樂中運用普遍,是戲曲、說唱、民間器樂合奏主要樂器,羌笛流行在四川阿壩羌族地區,王之渙的「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岺參的「中軍置酒飲客歸,胡琴琵琶與羌笛」,笛聲彷彿依然清脆高亢,迴響在遼遠的西北邊塞。
竹板多用於曲藝說唱,演唱前的開頭板兒和演唱中的小過門兒,各種花點的擊節伴唱,能製造氣口,烘托氣氛,銜接唱詞。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建甌挑竹幡

竹之詩畫
竹子的秀雅清淡之美和「本固」「性直」「心空」「節貞」之品格,深受歷代詩人推崇,並以竹自況,以竹明志,直抒胸中塊壘。在歌詠樹木詩章中,以詠竹詩為最多,《綠竹神氣》一書收集歷代詠竹詩文萬餘首,為詠梅詠松等所不能比擬的。
在詠竹詩中,有描述新竹「綠竹半含籜,新梢才出牆」(杜甫),有表達虛心「眾類亦雲茂,虛心寧自持」(薛濤),有頌揚氣節「最是虛心留勁節,久經風雨不知寒」(鄧拓),有禮讚堅韌「千磨萬擊還堅韌,任爾東南西北風」(鄭板橋),有表示友情「始憐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陰待我歸」(錢起),有直抒胸臆「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王維)」,有顯示超逸「寫取一枝清瘦竹,秋風江上作漁竿」(鄭板撟)。方誌敏烈士以竹為題寫下「雪壓竹頭低,低下欲沾泥。一輪紅日升,依舊與天齊」。竹之高風亮節,潛移默化深刻影響一代又一代國人的精神風貌。
竹既激發詩人靈感,亦成為畫家表達對象。蘇東坡《枯木竹石圖》筆墨雄健,墨氣深厚,鄭板撟一生愛竹詠竹畫竹,「四十年來畫竹枝,日間禪寫夜間思,冗繁削盡留清瘦,畫到生時是熟時」,他筆下的竹,詩、書、畫三絕,是中華藝術瑰寶。

琳琅滿目的竹製品 黃海攝

竹之園林
猗猗綠竹、玉立亭亭,深受造園家青睞,著名美學家陳從周把竹、芭蕉、書法推為江南園林三寶。南方盛產竹子,利用竹材建造竹宮、竹亭、竹軒、竹廊、竹籬等竹建築。種植竹子,或孤植片植,或行植叢植,以求疏密有致,高低錯落。表現手法或「移竹當窗」「結茅竹裡」,或「曲徑通幽」「竹塢尋幽」,或在粉牆前植一叢或兩叢小竹,立石筍數片,呈現一幅竹石小品,或與漏窗門洞構成景框,展示一幀清淡墨竹圖。今天,人們從蘇州拙政園、揚州個園、順德清暉園、成都錦城公園,仍可從中讀出竹園林的經典。
現代社會人們的審美觀念已突破一角一景、一園一境,而轉向竹種園、竹子公園、竹類觀賞勝地,轉向郊外竹海和竹海森林公園,欣賞大面積竹林的大氣磅礡。美不單存在於人工的精緻小巧,更在於大自然本身的粗獷大氣。蜀南竹海、安吉竹海、莫乾山竹海、井岡山竹海、九華山竹海和赤水、武夷山、鹹寧、桃江等竹海森林公園已成為旅遊的熱點,遊人如織。面對竹海,看碧波蕩漾,聽竹濤呼嘯,聞竹香沉沉,豈不壯哉美哉!

現代竹傢具 黃海攝

竹之遊藝
民間遊藝活動中,如爬竿、打鞦韆、抖空竹、放風箏、騎竹馬、竹馬燈、竹馬戲、遊大龍、挑幡、竹竿舞、吞竹等,樁樁件件,與竹相關。
空竹原由民間鞭旋陀螺演化為不落地旋轉的弄鬥,叫「空竹」。在城市的公園廣場,抖空竹很是流行,動作不斷創新,難度不斷提高,令人耳目一新。結合雜技、舞蹈、音樂等元素,推出的《俏花旦》,登上春晚舞台,空竹被玩到極致。
竹竿舞又稱打柴舞,在黎族等少數民族中十分盛行。舞時在平地上平行放置兩根竹竿作墊架,其上橫放4-5對竹竿作跳杠,伴隨一定節奏,舞者在墊架上躲避竹竿開合擊打的同時,跳出優美的舞蹈動作,當舞者巧妙躲過橫放的竹竿,拍擊竹竿的人會齊呼,「嘿,阿嘿!」氣氛歡快熱烈。
挑幡是選用一根十米長的粗壯結實毛竹竿,毛竹竿加工後裝飾彩燈、寶塔、銅鈴、寶幡以及寶幡上綉褒頌之詞。在熱烈的鑼鼓聲中,表演者時而把幡竿扛肩,時而腳踢,時而頭頂,時而牙咬,甚至用鼻托住幡竿,動作驚險,驚心動魄。1996年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總部讚譽福建建甌挑幡為「天下第一,絕無僅有」的絕技,1998年建甌挑幡正式榮獲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總部頒發的「大世界基尼斯之最」證書,列入《基尼斯大全》。(作者:蘇祖榮)

作者簡介
蘇祖榮 林業高級工程師,福建省林職院客座教授,主要從事森林文化研究,著有《森林美學概論》《森林文化學簡論》《森林哲學散論》,主編《森林文化研究》《森林與文化》《林業諺語淺釋》《竹鄉旅遊資源開發》,參與撰寫《生態文明學》《森林與人類》《森林文化與生態文明》《福建樹木文化》《現代文明經濟研究》等,在國內相關刊物發表論文50餘篇。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