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殷商古國亙國:垣曲的由來,商畿西部利器

位於山西南端的垣曲縣有一處商代遺址,一面依山,三面環河,總面積13萬平方米,遺址有兩處較大的夯土基層,依稀可辨當年巍峨的宮殿群。該遺址出土了大量商代銅器、陶器和玉器,據推測,該遺址或為商代甲骨卜辭中記載的亙方,垣曲之“垣(yuán)”即為“亙(gèn)”發展而來。商代亙方位於商的西部,先是作為商的敵對國,後被商王征服,成為商的附屬。卜辭得知,至少從武丁到商末帝乙、帝辛為止,亙國一直存在。卜辭中記載商王曾利用亙國來替他監視西部或西北部各諸侯國及異族部落的軍事活動,是商王控制西部地區的得力武器。2018年山西垣曲縣附近的絳縣西吳壁遺址發現商周冶銅遺存,說明商周時這裡采銅冶銅業較為發達。除此之外,亙國鄰近還有運城鹽湖,商人控制亙國的目的,不排除獲取亙地及其鄰近豐富的銅礦、漁鹽等礦物資源。

“亙”的甲骨文類似反寫的“G”字,造字本義說法頗多,在古文字中,“亙”從“回”,同出於“水的旋渦形狀”,故“亙”字有連綿不絕、延伸開去的意思。加上上下兩橫後,進而引申為時間或空間上的距離。“亙”字的兩橫意義廣泛,或為天地,比如亙天(連天)、亙地(遍地)等詞;或為水的兩岸,比如東漢張衡《南都賦》:“貯水渟洿(tíng wū),亙望無涯。”;或為過去現在,比如“亙古未有”,即從遠古到現在從來沒有。所以《廣韻》說:“亙,通也。”另有說法亙地位於黃河北岸,因黃河蜿蜒曲折,回轉環繞,故而得名“亙”,即“垣曲”。總體而言,亙地得名於地質環境較為貼切。

亙國一開始也非並臣屬於商,商王曾花大力氣征伐。卜辭:“壬申卜,殼,貞:亙戎其?我。”戎,表示起兵作亂,大意可能是亙方來侵犯我的意思。商朝前期,由於王室內亂不斷,諸侯時有反叛。卜辭:“??卜,王,貞……亙方……征。”辭缺,但不難看出,商王征伐亙方,卜辭:“癸卯卜,殼,貞乎雀?伐亙。十二月。勿乎雀?伐亙,弗其。” 雀,指雀侯,雀國國君,卜辭中經常出現,常常隨商王出征他國,很多方國的被滅跟他有關。卜辭意思是商王貞問要不要派雀侯出征亙國,卜辭分為兩段,是為連貞,從正反兩個角度來貞問可不可以派雀侯征伐亙方。估計亙方就是在這段時期被征服的。武丁時期卜辭:“甲申卜,貞:臿及亙方。”“臿(chā)”是人名,卜辭中這個叫“臿”的人多次出現,曾向武丁報告西北部的軍事情況,當為武丁的心腹或派往他國執行監察的監者。卜辭意思是武丁派臿去亙方。估計這個時候亙國剛剛被征服,顯然商王對亙國還處於信任指數的考察期間。卜辭:“乙亥卜,貞其奠衣於亙冓(gòu)雨,十一月在甫魯。”我們都知道“殷”代指商朝,稱為殷商,是指盤庚遷殷以後對商的稱謂,甲骨卜辭中的慣稱,但卜辭中其實還有一個稱謂叫“衣”,也代指商,衣、殷通用。奠是祭祀,以上卜辭大意是武丁打算在亙方舉行祭祀,於是事先在甫魯之地命人貞問亙方的氣象情況。這個時候,亙國應該已經完全臣服於商王室了,而且佔據著商王畿西部的重要位置,不然商王不會親自跑到亙地去祭祀。

周滅商後,亙方不知去向,但《逸周書·世俘解》中有“伯韋受武王命伐宣方”的記載,其時間發生在武王克商之後。據說宣方就在今天的山西垣曲境內,而且古文中“宣”通“亙”,即“宣”、“垣”都是“亙”的後來字,那麽宣方應該就是亙方了。如果屬實,說明亙國被武王所滅。有說法認為,亙國亡後,其後裔融入白狄,此後逐漸形成了姮(héng)姓,現在好像沒有這個姓,但古籍《潛夫論箋·志氏姓》記載::“姮姓,(源自)白狄”。《史記·匈奴傳》記載:“晉文公攘戎狄於圁(yín)、洛之間。號曰赤狄﹑白狄。”而垣曲也算是在圁水和洛水之間,故商代亙國後人融入白狄的可能性較大。春秋時,亙地當屬晉國。

文/堰風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