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子宮內膜癌:不同分期分級間的超聲特徵差異

子宮內膜癌是發達國家女性生殖道最常見的惡性腫瘤,其預後與腫瘤的臨床分期密切相關。大多數 I 期患者預後良好,5 年生存率可發 96%,而高危患者 (3 級或非子宮內膜樣腺癌組織類型和/或>1B 期) 的預後差。為了發現子宮內膜癌在不同組織學類型、腫瘤分級和分期方面的超聲特徵,瑞典學者 Elisabeth 等人對此進行了研究,文章發表在 2017 年第 9 期 Ultrasound Obstet Gynecol 雜誌上。

研究共多中心納入了 1538 名經病理確診的子宮內膜癌患者,其中 905 名為絕經後患者,84% 有異常陰道流血。根據國際子宮內膜腫瘤分析 (IETA)研究方案,術前 120 天內行經陰道超聲檢查子宮內膜,評價子宮內膜回聲、子宮內膜中線和子宮內膜-子宮肌層交界帶以及內膜血流評分。若發現子宮內膜癌,則測量腫瘤的 3 個垂直徑線及體積、腫瘤下緣與宮頸內口最短距離、腫瘤外緣與子宮漿膜層最短距離(圖 1)。

根據病理學特徵進行子宮內膜癌組織學分型,包括子宮內膜樣癌和非子宮內膜樣癌(粘液腺癌、漿液癌、透明細胞癌、混合細胞癌、未分化癌,以及癌肉瘤)。

根據盆腔和主動脈旁淋巴結切除術是根據局部治療方案進行的高危腫瘤分期。

基於子宮切除術的手術結果,根據國際婦產科聯合會 (FIGO) 2009 年標準進行子宮內膜癌分期。

子宮內膜樣腺癌分為 3 個等級 (1 級分化好,2 級分化中等,3 級分化差)。

低危子宮內膜癌定義為 1A 期,1-2 級。高危子宮內膜癌分為三組:A組:1A 期,3 級或非子宮內膜樣腺癌組織型;B 組: >1B 期,1 或 2 級;C 組:>1B 期,3 級或非子宮內膜癌。

圖 1a 矢狀切面上測量子宮內膜癌腫瘤下緣與宮頸外口的距離

圖 1b 矢狀切面上測量子宮前後徑、腫瘤前後徑(內膜厚度)、內膜直徑

圖 1 c 橫切面上測量子宮寬度和腫瘤寬度

圖 1d 測量腫瘤外緣與子宮漿膜層最短距離

研究表明,子宮內膜樣癌級別越高,則內膜越厚,腫瘤體積越大,內膜-肌層交界帶越不規則,腫瘤內回聲越不均勻,出現局灶性或多來源富血供的比例越高。高級別和低級別內膜癌的最有力鑒別點是腫瘤大小、內膜-肌層交界帶是否規則以及血流評分的高低。非子宮內膜樣腺癌的二維影像特徵與 1、2 級子宮內膜樣腺癌相似,但具有與 3 級相似的富血供特性。

若不考慮腫瘤分期,則腫瘤等級越高,內膜越不規則,內部更表現為無囊腫的不均勻回聲。同樣,若不考慮腫瘤分級,>1B 期腫瘤體積均大於 1A 期,更多表現為不規則內膜-肌層交界帶以及無囊腫的不均勻回聲和不規則內膜,彩色評分 4,多灶來源血供。

隨分期和分級越高,腫瘤越大 (體積和子宮內膜厚度),內膜-肌層交界帶越不規則,子宮內膜回聲越不均勻,彩色血流評分越高,富血供且多來源血供越常見。低危癌和高危癌之間最明顯的區別是腫瘤大小 (子宮內膜厚度和體積)、血流評分、血供模式和內膜-肌層交界帶規整程度。

圖 2 為不同分期、不同分級的子宮內膜樣癌的超聲影像。

圖 2a IA 期 1 級內膜樣癌

圖 2b IA 期 2 級內膜癌

圖 2c IA 期 3 級內膜樣癌血流情況

圖 2d IB 期 1 級內膜樣癌

圖 2e II 期 3 級內膜樣癌

非子宮內膜樣癌中,癌肉瘤和透明細胞癌比其他非子宮內膜樣癌大,漿液性癌更常表現為均勻回聲。圖 3 為非子宮內膜樣癌的超聲影像。

圖 3a 非子宮內膜樣癌:IA 期癌肉瘤

圖 3b 非子宮內膜樣癌:IB 期癌肉瘤

圖 3c 非子宮內膜樣癌:II 期癌肉瘤

圖 3d 非子宮內膜樣癌:IA 期透明細胞癌

圖 3e 非子宮內膜樣癌:IIIC 期透明細胞癌

圖 3f 非子宮內膜樣癌:IA 期漿液性癌

圖 3 g 非子宮內膜樣癌:IV 期漿液性癌

圖 3 h 非子宮內膜樣癌: IIIC 期混合細胞癌

研究發現,<15 mm 的腫瘤中,37% 的病例表現為規則的內膜-肌層交界帶,42% 的病例內膜表現為高回聲。

作者指出,任何一種超聲參數都不具備超過預測高危疾病的中等能力,因此不能單獨用於鑒別目的。本研究發現,腫瘤大小或可作為超聲預測內膜癌高風險的最強指標。

研究中發現,<15 mm 的腫瘤特徵與子宮內膜增生典型特徵相似,因此區分絕經後出血婦女的良性和惡性子宮內膜疾病具有難度。

研究表明,子宮內膜癌腫瘤分期及分級越高,血流越豐富,提示血流情況或可在判斷子宮內膜癌預後中起作用。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