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新年新瑜伽,你該從哪開始?

步入新年之際,生活似乎一如往年,平安地回歸新的起點,整裝待發。在回顧與反思之餘,每個人仍舊會萌生一些新的期待與渴望。那麼,對於瑜珈人而言,又該做何展望呢?我們對瑜伽的了解又深入了多少呢?



對於初學者而言,瑜伽是肢體訓練,是一種鍛煉方式;對於堅持多年的練習者來說,它已成為一種生活習慣和生活態度;而對於更高層的修行者,瑜珈是生命最本真的表達,是了悟生命本質的人生哲學。


如果只是把瑜伽當作毯墊方寸之間的肢體練習,那麼它和其他運動並無分別;如果瑜珈不能把安詳平和的心境帶到教室以外,它與會所SPA也無異。


如果你已經開始嘗試瑜伽,在新的一年裡,試著花一些心力,辨清自己習練瑜伽的目的,尋一個努力的方向,持之以恆、專心致志地去求索。你將逐漸深入地理解瑜伽,且更多地了解自己。



正確練習,避免傷害


隨著瑜伽的普及,有關瑜伽傷害的討論也日益增多。瑜伽甚至排上了最有可能致傷運動的榜單。也有人將常見瑜伽體式一個個解析,認為它們會嚴重傷害人體的骨骼關節。


如果你已經開始練習瑜伽,開始感受到一些身心的愉悅,這些言論可能會讓人心生疑惑與憂慮——瑜伽是否真的如此「致命」?


其實,只要正確地練習,完全可以避免傷害。



首先,確定你跟隨練習的老師是有師資認證的。目前全球最普及的認證是美國瑜伽聯盟(Yoga Alliance)。在他們的官網上,可以搜索到你所在國家、所練習流派的認證老師名單。但要注意的是,因為瑜伽聯盟要求註冊老師(RegisteredYoga Teachers, RYT)每年支付一定金額的註冊費用,所以如果你的老師不在名冊中,也可能是因為她未註冊過,並不見得她就不是個好老師。


如果你余慮未消,可以選擇那些特別注重解剖學、體位對齊的流派與老師,譬如艾揚格瑜伽(Iyengar)、阿奴撒拉瑜伽(Anusara)等。不同的老師對解剖學的了解或許各有參差,但優秀的老師對於練習者的身體總會給予充分的關注。


在課上,如果老師只是喊口令,不講解任何關節運動,不糾正學員,那麼你可以考慮換一個老師。



最重要的是自我學習,了解基礎的運動學、解剖學知識。人體共有600 多塊肌肉,這些分布於全身的肌肉群以一種精準而神奇的方式持續地工作著,維持著身體的平衡和穩定——當我們起身、坐下、走路,全身便有數以百計的肌肉在協同合作,但我們卻「日用而不知」。學習這些知識,不僅是為了瑜伽,更是對我們身體和生命的尊重,讓我們對這一靈魂賴以存在的神聖廟宇多一份關愛。


自我練習,才是真正的練習


跟隨老師練習,當然是最省心的事。放空腦子,如線偶般,跟著老師的口令抬手抬腳便是。然而,這不是真正的瑜伽練習,因為它不是屬於你的律動,只是老師的節奏。


經驗豐富的老師對於初學者是必不可少的。但掌握一些基本動作後開始自行練習,是很好的嘗試。在家裡選一個你感到安全和舒服的角落,按照自己的節 奏慢慢進行,練習那些你需要改善的姿勢。隻記得一兩個動作?太棒了!做你知道的,然後每次去瑜伽課上學點新東西,慢慢加入你自己的練習中。



不管選擇練習哪些動作,將練習作為當下之你的一種表達,通過練習感知內心。這種體驗讓你在一整天的煩雜事務中都能找到自我。適當的練習讓人心情舒暢,並帶給你明天繼續練習的動力。


但是,如果只是覺得自己應該練習而強迫自己待在瑜伽毯上,那麼即便是看上去最完美的姿勢,都只會讓內心變得緊張。一周可以練習兩到三次,每次20 分鐘就好。


不需要規定練習時間的長短,否則反而會變成練習的阻礙。做你力所能及的動作,不必慮及其他。你可能很快就會發現,自己練習的慾望變得更強烈,然後很自然地練得更多,有更豐富的收穫。



做一次朝聖之旅


在新一年中,策劃一次朝聖之旅。找一個仍存有信仰的地方,比如印度、尼泊爾、泰國或緬甸,去走一走看一看,感受在那些充滿聲響與色彩的生活下面,緩緩流淌的精神之河。



信仰的力量無法用語言形容。我們被崇尚物質的社會壓得喘不過氣來,精神的力量已遠在我們理解範圍之外,很遙遠,很抽象。離開日常,拋開慣有的認知,努力去感受,在那些紛繁雜亂甚至艱苦的生命表象背後,潛藏著持有信仰的人們對精神、宗教以及超越的追求。在平庸無奇的世俗生活之外,還存在著那些對於精神生活的不懈追求者。正是這些在其他地方大多都已喪失的無形力量,讓人受到鼓舞,讓我們重新感受到,生命還有另外的可能性。


選一個靜修之所


如果你有十天的假期,那麼進行一趟內觀之行,相信會成為人生中的一個全新起點。達摩「九年面壁祖佛成」,十日內觀靜修,雖不見得讓我們全然脫胎換骨悟得大道,但於身心皆是種難能的挑戰與成長。每日十幾小時的靜坐,如實面對 內心不斷升起、割不斷理還亂的妄念,與思緒反覆鬥爭的同時,還會發現一個從未謀面的自己。懷著一份感恩與喜樂,與未知的自己相遇。


全球有上百處內觀中心,都設立在景色優美之地。如果時間充裕,可飛去泰國、尼泊爾、印度甚或歐美,身心一同來一次長途旅行。國內也有很多。


每周吃一頓「靜心餐」


在印度阿育吠陀醫學中,食物被分為三大類,悅性食物,變性食物,惰性食物。《薄伽梵歌》中認為悅性飲食「促進生命力、美德、力量、健康、快樂和滿足感」。悅性食物應是「可口美味、口感柔和、容易消化吸收的」。而變性飲食是「過分辛辣、酸、鹹、燙、苦、澀和燒焦的」,這種食物會導致「痛苦、悲傷和疾病」。惰性食物是「陳腐的、沒有味道的、發臭的、剩飯剩菜、腐爛的和骯髒的」。



或許這種食物分類法有些陌生,難以應用到你的日常飲食中去。然而我們熟知一句話:You are what you eat,不同的食物與不同的進食方式,塑造著不同的性格。當然,健康飲食不盡然就是素食,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吃什麼、吃多少、怎麼吃最重要。據說人類是唯一不飢餓時也會進食的生物。如果進食僅是為了味覺,我們很容易吃多,從而導致消化功能的紊亂及各種疾病。


每周,至少選擇一餐,一個人靜默而餐,細嚼慢咽,拋開手機、電視和iPad。調動每一個細胞,細品食物的色香味,體會每一次咀嚼,感受胃部由飢餓到半飽的過程。不要將自己塞得太滿,如果吃得心悅,你並不需要太多食物。判斷食物是否適合自己,只需看看飯後是精力充沛抑或昏昏欲睡。飯後感到沉重與疲憊是一個警示,它提醒你,身體其實並不喜歡這頓飯。選擇好的食物,保持專註,並聆聽身體的訊息,吃飯也便成了一趟靜心之旅。



研讀一本經典


經典的能量在於它歷久彌新永不過時的警示與啟迪。如果你已經在習練瑜伽,那麼《瑜伽經》就該列在新一年的必讀書目裡。不要太有距離感,它並不那麼晦澀深奧,試著一字一句讀下去,相信你仍舊可以從那些樸實無華的文字中感受到純凈與安詳。在這本書裡,印度聖哲帕坦伽利為瑜伽創造了一個完整的體系,將瑜伽作為一種可實踐的身心科學來描述。它不再是虛幻的理論,要成為一位真正的瑜伽行者,按照書中所述一步步地實踐即可。


實踐瑜伽的一個現實真人版,就是B.K.S. 艾揚格。他的著作《瑜伽之光》被譽為瑜伽體式練習的「聖經」。而另一本書《光耀生命》則是瑜伽人士們的「精神伴侶」。艾揚格年少時期體弱多病,中年時期貧病交加,而今則是享譽全球的瑜伽導師。他一生的全部時間與精力都在實踐瑜伽。即便你不是瑜伽練習者,也能從中感受到一種生命的熾熱與力量。



感受一次「向死而生」


如若2018年終結,我們是否會有遺憾,有很多想做而遲遲未完成的心願?如果每一天,都當成生命的最後一天,那麼或許到了真正的終點,我們便真的能笑而面對。


波蘭導演基耶斯洛夫斯基有一段話,「每天我們都會遇上一個可以結束我們整個生命的選擇,而我們都渾然不覺。我們從來不知道自己的命運是什麼,也不知道未來有什麼樣的機遇在等著我們。」



讀一本關於死亡的書,跟隨感受一次死亡,相信會使我們對每一個當下時分有所反思。《恩寵與勇氣》一書,是患有乳癌的崔雅不間斷的日記,穿插著丈夫肯·威爾伯的記錄。面對不斷惡化的癌症與逼近的死亡,他們持續不斷地努力,嘗試一切正統的、另類的療法,堅持靜坐與靈修,最終崔雅依然離世。


有人說,也沒有奇蹟發生呀。如果有奇蹟發生,又能證明什麼呢?四百多頁的文字,記錄了崔雅五年的歷程,最終與她共度生死,生命因這份體驗而闊達蒼茫,也或許能在生命的某一時刻頓悟,怎樣過活,比活著本身更為重要!



每天花一點時間獨處


我們生活中幾乎總是被人事包圍著——家人、朋友、同事、手機、電視、iPad……其實,獨處是放鬆身心的好辦法,讓我們能夠緩解每天背負著的重壓。


試著每天給自己留出固定的幾分鐘獨處。花點時間,聽聽自己的心跳聲,提醒自己你的目標,反思一下你的行為。通常你會發現,獨處能讓你對生活有一個全新的視角。什麼東西對你是重要的?什麼是不重要的?留一點時間給自己,是回答這些問題的第一步。




尊重身體的訊息


我們生活在崇尚忙碌與實乾的社會中:在工作領域中當top one !用冰箱裡的剩料做出美味大餐來!運動,保持苗條健美的身材!當志願者!……「無所事事」會讓人心生惶恐。我們變得越來越忙碌,那些原本讓人放鬆、開心的事,慢慢喪失了其本來的樂趣,成了schedule 上另一件等待完成的「工作」。



那麼,在這樣生活裡如何才能重回平衡?當我們遇到問題時,常常是向外去尋求解決方案,讓我們更漂亮、更強壯、更快樂、甚至,更有「靈性」。但這種索求隻讓我們感到更忙碌、更有壓力,最終,更不快樂。獲得平衡的真正要事是向內專註,聆聽你內在的聲音。


回歸平衡其實不難,你需要的,是常常與自己的內在進行溝通。做一些讓你集中注意力、向內心探索的事。也許是在戶外散步,打個盹,或者兩分鐘的閉眼冥想。內心所閃爍的信號是你所特有的——最重要的,是尊重身體的訊息。



保持學習的熱情


自我研習,是瑜伽經中提到的五條個人規範之一。它的意思是通過教育,把一個人自身最美好的部分引導出來。


每年,都應當選一樣自己喜愛的東西,花一些時間去學習和求索——樂器、舞蹈、繪畫或是某種運動。每當深入學習一門新知識的時候,就如同開始挖掘深藏於體內、從未被探索過的那部分自我。不斷練習,身心就能以某種無法知曉的方式,熟練掌握新的技巧。


這真是一件最神奇的事情。當你開始閱讀自己的生命之書,同時也是在擴充與修訂這本書。你也會發現,在瑜伽練習中,通過體式身體獲得的輕盈與協調;通過呼吸與靜坐,心更加敏銳與安定。


身心所獲得的那份和諧平衡之感,將在學習過程中,逐漸展現其能量。在生活的每個角落,都會與瑜伽不期而遇,驚喜且美好。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