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人造肉爆紅一周年:肯德基、麥當勞都用了 培養肉成本每公斤仍數萬美元

貝克街探案官

人造肉,轉眼之間已經來到我們身邊足足接近十年了。大規模進入公眾視野,也有一年有余。

從一年前的人人談人造肉色變,到開始有公司宣布採用人造肉作為原料,再到如今已經悄無聲息滲入超市的貨架。人造肉在不知不覺間就完成了向未來的轉變。

2020年5月7日,人造肉的頭部生產商Beyond Meat對外公布了2020年一季度財報。從財報表現來看,BM的營收表現超出了市場預期,實現了扭虧轉盈。

財報顯示,2020年BM第一季度營收達到了9710萬美元,同比激增141%,超出市場預期足足一千萬美元。而且淨利潤也有181萬美元,相比去年同期的淨虧損664.9萬美元,已經大幅超出了人們預期。

因本季度營收跟淨利潤表現大大超過分析師預期,Beyond Meat股價周三大漲26.01%,漲到了126.21美元。

人造肉行業內頭牌企業表現如此搶眼,讓人們重新對人造肉這一新物種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如今中國國內肉價高企的時代,人造肉在大洋彼岸究竟會有怎樣的未來?

換湯換藥?

2013年,當比爾蓋茨在BM的生產車間吃了第一口人造雞肉卷,就成為了人造肉的忠實擁躉。他不僅自己出資投資人造肉企業,而且向世界宣布,人造肉就是人類飲食的未來。

而緊隨比爾蓋茨之後,李嘉誠、謝爾蓋布林、理查德布蘭森,以及一眾互聯網科技行業大佬,都做出了同樣投資人造肉企業的決定,推動人造肉這一概念開始進入公眾的視野。

目前來看,人造肉行業有Beyond Meat,Impossible Foods和Memphis meats三家行業內領先企業。其中BM已經完成上市,另外兩家獲得了大額融資。

國外人造肉行業推進得如火如荼,而中國國內人造肉企業目前為止只有一家深圳齊善的規模超過了億元。尚不及Beyond Meat一年營收的零頭。

在2011年人造肉概念出現伊始,直到今天,人造肉在技術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在第一次實驗室造出人造肉時,一塊人造肉餅的造價高達25萬歐元,大約34.5萬美元。而這樣高昂的造價,完全無法應用在現實生活中。

而隨著技術進步,人造肉的成本逐年降低。目前各家人造肉廠商都致力於大力發展植物人造肉。科學家們可以採用植物中的蛋白質,氨基酸和脂肪,合成植物人造肉。

這種植物肉可以達到真實肉類的色澤和口感。雖然無法徹底代替真實肉類,但是相比第一次推出時,已經有了長遠的進步。

由於植物肉的原料萃取來源容易,且成本可以隨著製造規模的擴大而降低,因此目前各大人造肉廠商都在大規模的製造植物肉。

在過去一年間,Beyond Meat已經將植物肉的生產成本控制在了五美元一磅以內,且可以實現大規模商業化生產。

除了植物肉之外,另一種對人造肉未來起著至關重要作用的就是培養肉技術。這種技術採用的是動物的全能幹細胞或者肌細胞,在培養皿中培養,增殖肌纖維,從而成長為培養肉。

這種技術相較於植物肉可以更完美地模擬真實肉類的色澤與口感。且由於其脫胎於真實動物細胞,擁有植物肉中不可包含的維生素等營養成分。

因此培養肉是人造肉的未來發展趨勢。但是目前阻礙培養肉發展的重要原因在於,培養肉的生產成本仍徘徊在每千克1萬美元左右,且無法實現大規模商業化生產。

這樣的高成本,阻礙了培養肉的群眾接受度。

是否營養?

除了對人造肉能否擁有如真實肉類一樣的色澤和口感等疑問之外,公眾對於人造肉的另一個巨大擔憂,即在於人造肉畢竟是通過技術手段製造而出,能夠真正地從營養角度替代真實肉類嗎?

如今,這樣的問題,已經有了答案。

人造肉越來越密集地出現在公眾視野中,這個問題就變得愈發重要。雖然肉企多次宣傳人造肉營養足夠,可以和真實肉類相媲美,但是專家卻持有不同的意見。

專家認為,人類所吃的真實肉類中,包含蛋白質,鐵,維生素B等營養物質。而目前大規模流行的植物肉中,除了蛋白質和氨基酸外,無法滿足人體對於微量元素以及維生素的攝取。

專家建議,消費者在選購人造肉時,需要注意到微量元素以及維生素的含量。如果人造肉缺乏時,就必須從其他食物得到補充,滿足每日攝入量要求。

但是,如此之舉就為人造肉的大規模鋪開造成了阻礙。

人造肉經過技術發展,在色澤口感上已經讓普通人難以分辨。此前在實驗中,多位試吃人造肉的顧客都表示,如果不事先聲明,其實是難以分別人造肉和真實肉類。

那麽,人造肉企業面臨的困境即在於,如何讓人造肉從營養角度更加貼近於真實肉類,從而大規模替代。

而人造肉相對於真實肉類所擁有的一個優勢,即在於在養殖和銷售過程中,不會出現如真實肉類所有的病毒和檢疫風險等安全問題。並且在營養含量上,可以減少各類脂肪和膽固醇攝入量。從某種程度上評價,目前的植物人造肉的健康程度,會更勝真實肉類一籌。

人造天下

但是,縱然人造肉在健康和安全程度上更盛真實肉類一籌,然而民眾對於人造肉的接受度依然還未全面放開。

目前來看,民眾對於人造肉的接受程度依然徘徊在對於真實肉類的偶有補充。例如在零食以及快餐中的使用,而對於用人造肉替代真實肉類成為餐桌上的常客,依然還是一個未知數。

當下在人造肉行業中,美國的三家企業BM,IF,以及MM,都位於行業的前列。其中BM已經完成。IF和MM分別籌措了超過7.5億美元和2000萬美元的融資。

此外,在2019年4月,雀巢宣布進入人造肉市場。多家傳統肉類公司諸如嘉吉、荷美,也紛紛步雀巢後塵。

在中國,已經有多家企業宣布將入局人造肉。雖然人造肉在中國還廣泛未被接受,但是相關股票板塊的漲幅已經證明人造肉在中國將會逐漸吃香。

其中雙塔食品,京糧控股,豐樂,北大荒等公司紛紛加碼。雙匯等傳統肉企,也在今年5月8號宣布,擬出資7.3億收購六家公司股權而進入人造肉市場。

人造肉如今在短短一年時間內,實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最大的原因,來自於人造肉企業與快餐品牌的聯手。

如肯德基,麥當勞,漢堡王等公司的產品,一直飽受不健康的詬病。而如今他們卻紛紛和人造肉企業合作,打出健康牌,以植物肉的健康屬性,來抹去快餐食品的不健康負面影響。

諸如Beyond Meat在去年8月份和肯德基宣布合作。在美國亞特蘭大一家肯德基餐廳內進行了測試,向消費者提供Beyond Meat人造肉炸雞,而消費者的反應十分良好。

此外,Beyond Meat的人造肉漢堡已經在美國多家超市,如Whole Foods,克林格等內銷售。在傳統超市的鋪開,讓人造肉更為頻繁地進入公眾視野。

甚至在星巴克和必勝客等店面,人造肉也已經進入了三明治和披薩等菜單,替代了原有的真實肉類。很多顧客出於嘗鮮,都品嚐到了人造肉的味道。

而市場的反饋對於人造肉企業來說,是一種利好消息。尤其是在當下疫情影響,證明人造肉的市場已經足夠龐大。

此前,科學家在美國針對人造肉做過實驗,很多顧客都表示人造肉的口感相對於真實肉類來說更加穩定和好處。這也是人造肉的優勢所在。並且,顧客如果知曉是人造肉,大部分願意為之多花一定的錢來品嚐。

出於新鮮感,消費者在有限的經濟允許能力範圍內仍然會主動嘗試人造肉。但並不會大規模將其作為日常肉類的替代品。

諸如在美國,儘管頭部人造肉企業都分布在美國,並且已經上架頗久,但是美國民眾對於人造肉仍然處於嘗鮮的狀態。最重要的原因即在於,將人造肉作為真實肉類的替代品,還無法為大眾所接受。

對於人造肉來說,口感質量以及營養,都將是其是否能夠大規模鋪開的關鍵所在。民眾的接受程度,將決定人造肉未來的發展前景。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