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大學“愛心帳篷”,中國新生代的移動奶瓶

從95後到00後身上,越來越體現出年輕人追求自由、渴望獨立的價值特性。這種品質,本質上是與“愛心帳篷”所代表的陳舊的親子關係與遲鈍的時代感相絕緣的。

冰川思想庫特約撰稿 | 王言虎

近日,一篇《中國大學“愛心帳篷”:獨生子女嬌生慣養?》的熱文在網絡上流傳,說是在9月的開學季,天津某大學為送新生上學的父母提供“愛心帳篷”。

“愛心帳篷”是一種臨時住宿場所,在新生入學的那段時間,父母們可以免費暫住其中,為孩子們購置生活必需品,也引導他們適應新生活。

1

但“愛心帳篷”現象,卻引發了一場爭論——在中國的獨生子女政策下,父母是否在溺愛這些獨生子女?

相關報導提供了這樣幾個片段:

楊魯平提醒她的女兒呂亦卓,她很快就需要學會自己洗衣服了。女兒卻說,“我知道怎麽洗”。

儘管新生楊哲宇認為“她(母親)在這裡我覺得更安全一些”,但在面對母親“不要打遊戲,不要交懶散的朋友不許談戀愛”的忠告時,他也只是風輕雲淡地說了一句“沒必要”。

從這樣的對話情景裡,我們可以明顯感受到一種分歧:父母苦口婆心勸說孩子應該怎麽做,但進入大學的子女,卻仿佛對這樣的關心並不買账。在父母所謂的“溺愛”裡,我們看到一個個成年個體,急切擁抱獨立的新生活。

▲沈陽某高校新生入學,數百家長打地鋪過夜(圖/圖蟲創意)

說“愛心帳篷”現象是一種溺愛,好像並不過分。一個人進入大學的時間一般都已經達到18歲,成為獨立的成年個體,這個時候,他應該已經具備獨立生活的能力,至少應該試著訓練這種能力。但住在“愛心”帳篷裡的父母,卻好像要接管新生的一切。

楊哲宇的母親隨時待命,“準備給他送方便麵,給他買肥皂,為他的新房間擦地。”而帳篷裡的其他父母,最常討論的問題是食品的公道價格、有前景的專業與孩子能不能談戀愛。愛心帳篷,更像是“操心帳篷”。

如果是一個深諳中國社會的人來寫這篇報導,呈現的表情或許不是莫名驚詫狀,因為幾乎每一個父母都對此習以為常,哪怕是生活在大城市中文化水準較高的中產父母,也不能避免。

“愛心帳篷”之所以被與“溺愛”掛鉤,正是因為這是一篇外媒報導。在西方社會,父母為成年子女拖地洗衣,簡直不可想象。所以天津這所大學的“愛心帳篷”在設定6年之後,也才因為外媒的報導,而成為一種表征溺愛的現象。

2

但如果僅僅將“愛心帳篷”作為觀察中國父母溺愛獨生子女的視窗,未免太流於表面。“愛心帳篷”只是無數類似的場景之一,中國父母對獨生子女的溺愛,隨處可見。

真正值得關注的是,“愛心帳篷”裡所體現出的不同時代人的價值觀碰撞。

正如上文所提到的,被“愛心帳篷”護佑的大學新生,已經對父母的處處管制表現出一定的叛逆,“愛心帳篷”裡雖然情義濃濃,但作為事件中心的大學新生,卻更想過更自由的新生活。

這既有年齡變化帶來的自我暗示,更與這一代大學生的成長環境與成長經歷有關。一個值得注意的背景是,今年的大學新生,是第一批00後。而00後大學新生,與80、90千禧一代的大學生,有著顯著區別。我們不能說80、90後大學生面對“愛心帳篷”裡的父母時,就不會表現出“掙扎”與叛逆,但00後大學生,在普遍意義上,一定會比他們有著更激烈的反應。

以前一個經典論述是,80、90後成長於互聯網大爆炸的時代,開放共享的互聯網塑造了他們向往自由、追求獨立的人格基因。但請注意,他們只是與互聯網共同成長。

而00後,則是出生於互聯網大爆炸、大增長的時代,他們才是真正的互聯網原住民。從嬰兒起,他們就與中國互聯網的進程亦步亦趨。這種浸入式影響,顯然易見是威力無比。80、90後成年之後懷念的可能還有沙包與皮筋,但這代00後的兒時記憶更多是iPad與二次元。

圖/圖蟲創意

而新世紀以來,中國經濟快速發展,國民收入水準提高,也造就了更多中產家庭。優渥的家庭條件,為00後追求興趣與自由提供了厚實基礎。即便住在“愛心帳篷”裡的有農村父母,但他們的條件,與80、90後的父母已是不可同日而語。

所以,00後的大學生,在面對“愛心帳篷”裡的父母時,已經表現出某種程度的抗爭,這既與一個成年人的心理自覺有關,也不能不承認,互聯網與國家經濟的歷史進程,深刻影響了他們。

與其說“愛心帳篷”體現著中國父母對獨生子女的溺愛,不如說,它是觀察中國新一代大學生人格特徵的視窗。簡單的對話片段,深刻體現了年輕人與父輩的價值觀碰撞。

3

天津這所大學的“愛心帳篷”已經設定了6年,初衷是為便捷新生父母。這樣的“善政”在實行當初其實就面臨著一定爭議,而現在,面對新世代青年人的崛起,更加崇尚獨立自主的00後將不斷登上舞台,它究竟還有沒有存續的必要,應該得到嚴肅審視了。

從個體成長的角度來看,未滿十八歲的未成年人理應由父母撫養照看。但進入18歲,就需要對自己負責了。至少,養成獨立自主的生活能力與健全人格,是應有之義。而大學是最好的生活能力與健全人格養成所,由此看來,天津這家大學可不必如此熱心。

山繆·厄爾曼曾如此讚譽“年輕人”:“在你我心靈的深處,同樣有一個無線電台,只要它不停地從人群中,從無限的時間中接收美好、希望、歡欣、勇氣和力量的資訊,你我就永遠年輕。”年輕是朝氣,是勇氣,是骨氣,大學生就該掌握自己的生活,而不是處處受限於“溺愛”的父母。

從95後到00後身上,越來越體現出年輕人追求自由、渴望獨立的價值特性。這種品質,本質上是與“愛心帳篷”所代表的陳舊的親子關係與遲鈍的時代感相絕緣的。時間將會證明,將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再心安理得於父母的溺愛,而去擁抱獨立自主的新生活。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