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心澄法師:試論佛教典籍的詮譯、整理與保護

試論佛教典籍的詮譯、整理與保護

心澄法師

佛教發源於古代印度,自兩漢傳入中國,至今已有二千多年。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中外歷代高僧大德銳志翻譯佛教原典,精心研究,創建宗派,大力弘揚佛教文化,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中國佛教。佛教典籍,源遠流長,卷帙浩繁,對佛教傳承和發展有著重大影響,在中華文化發展史上,有著重要地位。

本文結合教內實際和參學過程中的見聞,就佛典的詮釋、整理和保護問題,談一些粗淺的感受和思考。

一、佛典的傳統翻譯詮釋方法及其現代語體的轉換嘗試

佛經原出於古代,是用文言文譯寫的,佛教術語名目獨特,寓意深奧,給閱讀者帶來很大的困難。因此,佛教在傳播過程中,佛經翻譯成為佛教傳播的重要因素。從文化傳播與交流的角度看,佛經翻譯不僅是一種簡單的符號轉換過程,而是將一種語言承載的文化資訊用另一種語言轉換過來,從而推動文化的傳播、促進文化間的交流與融合。綜觀佛教在中國的發展歷史,可以清晰地看到佛教在中國漢地實施的文獻傳播方式是按照佛經漢譯漢文經錄編撰漢文大藏經刻印這一歷史進程進行傳播的,在這一歷史進程中三者之間彼此關聯,發揮著其特定的傳播功能,從而促進了佛教在中國漢地的成功傳播。

佛教經典詮釋源遠流長,自漢代開始翻譯成漢文以後,就逐漸產生了各類注經解經的著作。注解經典有不同的目的,或為闡發經義,或為另立新說,或為授徒傳法,或為記錄師言。注解經典的形式多種多樣,或隨文釋義,常稱為“義疏”;或概括經典核心思想,常稱為“懸談”;或劃分經典章節段落,常稱為“科文”;或記錄祖師講解經典,常稱為“述記”;或匯編已有的經典注釋著作,常稱為“集”等。

隋唐時期,以解經注經為主要形式的佛教理論創造達到後代無法企及的高峰,許多注疏成為建立宗派學說體系的基本典籍。比如,智顗的《法華文句》、《法華玄義》等通過解釋《法華經》,奠定了天台宗的教理基礎;智儼注釋《華嚴經》的多種著作,基本完成了華嚴宗的核心教義;道宣注解《四分律》的多種著作,構建了南山律宗的理論體系。宋元明清,經典詮釋更為豐富。近現代以後佛教典籍的詮釋出現了新的體例和方法,主要包括文獻的編輯、點校、考辨、闡釋,上個世紀在這方面取得了可觀的成績。

1、《中華大藏經》的編輯校勘。《中華大藏經》是一部卷帙浩繁、規模空前的新編大藏經,共收錄佛教典籍4200種,23000余卷。

2、中國佛教典籍的點校注釋。由中華書局組織出版的《中國佛教典籍選刊》,從中國佛教典籍中選出反映中國佛教歷史和思想的代表性著述加以標點、校勘、注釋的佛教叢書。

3、佛教典籍的譯注釋義。為了適應廣大讀者閱讀佛教典籍的需要,將具有廣泛影響的佛教典籍進行今譯、闡釋。由台灣佛光出版社聯絡海峽兩岸學者共同承擔的《中國佛教經典寶藏》,是一套大型的佛典譯釋叢書,全套132冊。

上個世紀80年代,為深入經藏、探源典籍,我披剃金山,就讀於南京棲霞山佛學院,深造於北京中國佛學院本科班、研究生班。之後在雲南佛學院、金山佛學院講解經論,前後達20余年。深感讀佛教典籍困難的地方,不在於名相,而在於領略經論旨趣。經論由不同的旨趣衍生成不同的宗派,實因於行者根器不同,修學不同。同一部經典由於各家的觀點差異,注釋解義則不一。又因一部經往往因翻譯版本的不同,各家解釋不同,流傳世間的注釋又有幾十家或幾百家之多。加之經典的翻譯、注疏離我們時間久遠,古今文言不同,修辭差異,現代人是離古人越遠,越缺乏解讀古籍的能力,往往視《大藏經》為天書。明知其中智慧如海,也欲渡無舟,只能“望洋興歎”。有鑒於此,我深深感到:以通俗易懂的白話文字,提供修學者遨遊佛法義海的舟楫,是我們這一代出家人義不容辭的義務。20年來,因佛學院教學之需,我閱讀和句讀了相當多的佛教原典,參閱大量的古德今賢注釋,對“三論宗”等經論作了系統整理,現已編輯出版《佛教經典注譯》系列叢書十八冊。在日夜伏案寫作過程中,有過很多困惑和煩惱,更有過不少發現和驚喜。佛陀智願深廣,古德悲天憫人,我等傳承有責。於是我在《叢書》的整理、編輯過程中,力求在以下四個方面下功夫:

1、通順易懂。每部典籍均設有科判、原典、釋義、譯文等單元,釋義力求言必有據,文句力求流暢易懂,遣辭力求深入淺出。

2、雅俗共賞。叢書雖是白話佛典,但兼具通俗文藝與學術價值,以達到雅俗共賞、三根普被的效果,所以每部經典均分為題前概說、正說經文二部分。題前概說闡述經文時代背景、典籍大義、影響價值以及對中國歷史和現實產生的積極影響。

3、繼承傳統。叢書依據古德科判,逐句標明,由於古今文體差異,對於科判,大部分已出版的佛教叢書未予採用,使今之學者對傳統的分段已很陌生,故本叢書追尋傳統,準確標明,期使讀者一目了然,契入妙諦。

4、適應時代。將典籍裡具有啟發性、教育性、人間性、神聖性的章節作重點注釋,結合今天語法特色,用大家都能看明白的文字表述,使讀者能夠充分享受深入經藏、智慧如海的法喜。

實踐證明,要理解佛教經義、弘揚佛教文化,首要任務就是運用現代語言對佛教教義作出當代人易於聽懂看懂的表述;對佛教哲學範疇進行新的詮釋,包括推導出合乎邏輯的引伸義;結合社會實際問題,有針對性地闡發佛經中所包含的真理因素、智慧成分、合乎社會發展的內容,闡發佛經中所包含的理論思維成果。其次要進行句讀、校對,以適合現代人閱讀的簡體字重新排版印行;為了便於當代人使用,對所有佛經進行提要和導讀;盡快地對所有的漢文經典進行有序性地白話傳譯,將有助於正確地闡述和理解佛教思想。再次是收集所有漢文經本,包括已經出版和未經出版的進行電子化保護和編目;將所有經典按照《大藏經》目錄體系和刊刻時代進行統一性編目,重新做出一部涵蓋所有《大藏經》的電子版;對於重複收入的經典進行版本的校勘和比較,選出最優的本子,進行白話傳譯。中國佛教的典籍極為豐富,歷代大德從各方面對佛教進行詮釋研究,著書立說,成果累累。我們應該腳踏現實,承接歷史,建設現在,開辟未來。當代漢文經典整理詮譯的歷史使命已經擺在我們面前,路雖長,靠我們自己走;任雖重,靠我們群體承擔。

二、佛教典籍的保存現狀及其整理保護的實踐與構想

按照我國圖書館界目前通行的定義,書寫或印刷於清朝末年,亦即1911年辛亥革命以前的書籍,統稱為“古籍”。按照這一定義,舉凡1911年辛亥革命以前,中華各民族用各種文字書寫或印刷的,內容與宗教相關的古籍,均為中華宗教古籍。中國佛教典籍是中國古籍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的佛教典籍曾十分流行。佛教古籍記錄了佛教的教理教義、修持方法、戒律規範、法事儀軌等等,是佛教立教傳教不可或缺的寶貴財富,也是學術界對佛教進行研究的珍貴材料。歷史上,我國的宗教古籍浩如煙海。但令人遺憾的是,由於種種原因,我國的宗教古籍大多亡佚,百不存一。如今,宗教古籍的保護與整理已經引起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2007年,國家正式啟動“中華古籍保護計劃”,決定對全國古籍及其保護情況進行全面的普查、建立珍貴古籍名錄、加強古籍書庫標準化建設、加強古籍修複、培養高水準古籍工作人才,使我國的古籍得到全面保護。

佛教把佛典特別是佛教《大藏經》視為佛法僧三寶中“法寶”的代表,主張抄寫、印刷、念誦、流通、保護,認為這有著莫大的功德,所以對佛教典籍特別重視。以致在我國形成歷朝歷代都要刊刻佛教《大藏經》這樣一種世代相續的文化傳統。據《隋書·經籍志》卷三五載:“開皇元年,高祖普詔天下,任聽出家,仍令計口出錢,營造經像。而京師及並州、相州、洛州等諸大都邑之處,並官寫一切經,置於寺內。而又別寫,藏於秘閣。天下之人,從風而靡,競相景慕。民間佛經多於六經數十百倍。”遺憾的是,其後我國的佛教古籍大多亡佚,百不存一。古代的佛教寫經,如不計敦煌藏經洞及近代各地考古所出,真正屬於傳世本的,稀如鳳毛麟角,只有屈指可數的若乾件。至於刻本佛典,雖然早在唐代,我國的雕版印刷術已經出現,晚唐五代的雕版印刷術已經非常成熟,刊印了許多佛教典籍。但我們現在能夠確證為北宋以前的刻本佛經,不過十件上下。至於刻本《大藏經》,我國僅宋元時期就曾雕印過10余種。第一部刻本《大藏經》是北宋《開寶藏》,其版片總計達16萬多塊,收經多達6-7千卷。北宋王朝曾將該藏分賜遼、西夏、敦煌、吐魯番、高麗、日本、越南及北宋境內諸多名山大刹,當時的流通量非常巨大。但最近我們在世界範圍尋覓,真正能夠落實的只有區區12卷,其中首尾完整的只有3卷。目前國內保存較多的宋元刻本《大藏經》是南宋刊刻、元代補雕的《磧砂藏》與元刻《普寧藏》。其中《磧砂藏》雖然大體完整,但實際均為明代印本。《普寧藏》雖在山西、江蘇、雲南存有多部,但每部均不完整。其中最多的一部,隻佔全藏的三分之一左右。我國的佛教古籍,大體收藏在如下五個地方:

1、各地的圖書館、文化館。這裡主要指國家圖書館、各省級圖書館、各高校與科研機構的圖書館。此外,不少地、市、縣級圖書館、文化館,某些出版社的圖書館,均收藏有佛教古籍。總的來講,圖書館的級別越高、歷史越悠久,收藏佛教古籍的數量可能就越多。就保管條件來說,國家級、省級圖書館基本都有恆溫恆濕的古籍善本專用書庫,佛教古籍與其他古籍一起得到很好的保護。但一些地、市、縣級圖書館、文化館,保管條件則相對較差。

2、各地的博物館、文博館。從國家博物館到各省級博物館,乃至地、市、縣級博物館、文博館等地都藏有佛教古籍。在論及佛教古籍時,這一部分藏品經常被人們忽略。實際上,這些部門收藏的佛教古籍往往品質很高。博物館、文博館中宗教古籍的保管、保護現狀,與圖書館情況差不多,即級別越高的部門,條件越好;級別較低的部門,條件則相對較差。

3、各地的檔案館。這又是一個一般人不甚關注的佛教古籍收藏部門。其實,在各級各類的檔案館保存的檔案資料中,有相當一部分與佛教有關,或者本身就是佛教古籍。按照檔案法,目前很多檔案資料已經超過保密期,可以向研究人員及社會公眾開放。但由於研究者不知道檔案館也有佛教古籍,所以這一部分資料還沒有完全進入相關人員的視野,沒有得到有效的利用。

4、佛教團體、各大寺院。佛教團體、各大寺院都收藏佛教圖書,其中很多團體程度不等地收藏有佛教古籍。一般來說,佛教團體均將現代圖書與佛教古籍分別存放。佛教寺院將古籍,特別是《大藏經》供養在藏經樓,而將一般圖書存放在圖書館、閱覽室。就保管條件而言,隨著這些年寺院建設的大發展,很多新建寺院修建了巨集偉、莊嚴的藏經樓。建築雖然巨集大,但除了少數寺院外,大多數寺院的藏經樓都沒有考慮保存古籍所需的恆溫恆濕等條件。至於一些歷史悠久的寺院,藏經樓依然是多年前的老建築,有的經過維修,有的年久失修。人走上去,樓板吱吱作響,更不用說恆溫恆濕之類的保管條件。更有甚者,藏經樓雖然供奉著多部藏經,卻常年閉鎖。名義上有人看管,實際上無人照料。灰積塵蒙,聽之任之。由於沒有專業修複人才,寺院無法開展佛教古籍的修復工作。在此不應苛責寺院。但是,確有不少寺院缺乏古籍保護意識,對所藏古籍缺乏關心。一些寺院,藏品長期無人過問,據說頗有損壞、丟失等情況。還有一些寺院收藏大批古籍,其中不少古籍扃鎖多年,從不檢視,亦不知是否有蟲蛀鼠齧。甚至有的寺院見有些古籍蟲蛀、霉爛,乾脆一火了之。總之,除了少數寺院外,大部分佛教寺院古籍保管、保護的情況,很不樂觀。

5、私人收藏。我國民間歷來有收藏的傳統,很多宗教古籍收藏在私人手中。從這些年諸多拍賣公司及網上古籍拍賣的情況看,私人收藏的佛教古籍數量頗為可觀,這是我們從事宗教古籍保護時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方面。

我國是漢傳、藏傳、南傳佛教的重要流傳區域,是三大語系佛教並存的唯一國家。可以預期,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日益提高,隨著東西方文化的不斷交流,對中國佛教的研究遲早會成為世界佛教研究的高潮。為了迎接這一高潮,我們需要提前做好佛教古籍的保護與整理。為了真正有效地對佛教古籍進行保護與整理,當前需要進行四項工作:

1、普及佛教古籍意識

佛教古籍保護、整理工作能否順利展開,與我們古籍意識的強弱有著直接的關係。因此,我們需要大力普及佛教古籍知識,培育與提高佛教古籍意識,使人們真正認識到佛教古籍的價值,主動自覺地投入到佛教古籍的保護、整理工作中。提高宗教古籍意識,包括如下兩個方面:第一,要認識到佛教古籍是不可再生的資源。它們既是佛教界的重要財富,也是全民族的重要文化財富。任何人,只有保護的責任,沒有毀傷的權力。保存尚好的古籍自然應當精心愛惜,已經殘破的古籍更應該努力保護。再也不要發生將殘破古籍一火了之這樣令人痛心的事情。第二,對古籍如果僅僅是扃鎖起來,束之高閣,不準閱覽,並不是真正的保護。那樣做,有古籍等於無古籍,使活寶變成死寶。因此,任何古籍收藏部門,都應該促成古籍的合理使用,讓它們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文化,促進佛教健康發展的過程中發揮積極作用。

2、組織力量,進行佛教古籍普查

我國現存佛教古籍到底有多少?分布情況如何?不同古籍的保存狀態如何?存在的問題是什麽?這是我們進行佛教古籍保護與整理時必須首先落實的問題。有了符合實際的調查,才能做到心中有數,製訂出切實可行的保護整理方案。目前,國家正在進行“中華古籍保護計劃”,其中的古籍普查,也包括宗教古籍的普查。遺憾的是,幾年來的實踐證明,除了少數部門外,宗教界對國家這次的普查工作普遍表現出熱情不高,參與度較小。我們希望我們佛教界能夠積極參與到“中華古籍保護計劃”這一利己利國的活動中。我們更希望佛教古籍收藏部門,能夠將本部門收藏的古籍編纂為詳盡的目錄,最終爭取編撰成全國聯合目錄,為進一步做好宗教古籍的保護與整理,奠定堅實的基礎。

3、有計劃、有步驟開展佛教古籍整理

目前,佛教古籍整理的勢頭很好,但問題不少、困難很大。就編印《大藏經》而言,不少部門正在從事這一工作,有的部門正在計劃推出新的《大藏經》編印工程。但遺憾的是,大多數部門編印的《大藏經》定位不清,大量出現低水準的重複勞動。我們的人力、物力、財力都有限,是否有必要去做那種低水準的重複勞動,值得有關人士深思。中國已經進入文化建設的新時代,時代要求我們拿出文化精品。古籍整理工作,本來就容不得半點浮躁與虛誇。我們只有沉潛篤實、精益求精地付出艱苦的努力,才能真正打造出無愧於時代的文化精品。這就需要我們全面規劃,統籌兼顧,分清主次,區別重點,分批分期,逐步展開,並充分利用電子化手段,將佛教古籍整理的工作提升到新的層次,盡可能為未來佛教留下更多的文化財富。佛教古籍具有較高宗教價值和文化價值,熱愛佛教古籍、保護佛教古籍、珍惜佛教古籍是我們佛教界義不容辭的責任。佛教在中國古代文化生態中自覺承載著文化傳承和傳播者的使命,佛教典籍的刊刻伴隨著中國文化的發展始終未停息過。佛教古籍是佛教文化的重要載體,其中不少為孤本,承載的資訊是唯一的;不少為善本,本身又是珍貴的文物。這些古籍都是不可再生的。因此,對佛教古籍的保護應該引起各地政府宗教事務部門、佛教界、學術界、特別是佛教界大德的高度關注。

4、培養高素質的古籍保護修複人才

現在古籍修複人才青黃不接。古籍修複不僅是個技術活,還需要修複人員具備古文基礎、版本目錄學、化學、物理和生物等學科知識。比如古籍變脆是因為紙張變酸,修複人員要能測試酸鹼度並配製藥水;紙張要能區分宣紙、竹紙、皮紙還是連史紙;古文基礎好,拚接破損頁面速度才快;書蟲活動的蛛絲馬跡、霉變的紅、黑、綠、白四色都要能分辨並采取措施,白菊驅蟲、黃柏防蛀防霉、橡碗子染色,這些植物怎麽利用都要熟悉,等等。為了提高古籍保護工作水準,佛教界采取送出去培訓、集中培訓和深入基層輔導三結合的培訓方法,多種途徑培養古籍保護人才。制定出了古籍保護人員培訓計劃,目的是讓從業人員學習掌握古籍基本知識、古籍修複技術、版本鑒定、古籍定級、破損定級、書影製作和普查登記等。希望從業人員在今後的古籍保護工作中,嚴格按照國家規定和標準,科學、規範地做好古籍保護工作。一要查清家底,要搞清楚寺院究竟保存有多少古籍,認真填寫表格數據,做好申報工作。二要科學管理,把學習古籍保護知識應用到日常管理中,應用現代化手段,切實承擔起對古籍的保護責任,進一步建立健全古籍保護制度,加強硬體設施建設,改善古籍保管條件,努力提高寺院古籍保護的水準。三要積極宣傳古籍保護的重要性,充分發揮寺院古籍的社會文化效用,動員全社會力量積極為寺院古籍保護創造良好氛圍,為繼承和發揚佛教優秀文化傳統,為促進我國的文化事業發展,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做出我們應有的貢獻。

中國大陸許多寺院保存了不少古代佛經典籍,這些典籍是佛教文明傳承的重要載體,承載著豐厚的歷史和文化資訊,是佛教延續發展的歷史見證,也是人類文明的瑰寶。這些古籍是歷代高僧大德們留下的寶貴財富,蘊含著各個時期的佛教文化價值觀念,凝聚著佛教界的智慧成果,為佛教的薪火傳承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由於年代久遠,許多古籍難以保存,流傳至今的許多已成珍本孤本,佛教古籍保護的形勢不容樂觀。客觀地講,大部分寺廟對佛教古籍的保護意識是比較強的,寺院負責人也很重視這項工作。但是,大多數寺院對古籍保護專業知識缺乏,無法開展切實有效的古籍保護工作。要充分認識到寺院古籍保護工作的重要性,努力做好這項工作。

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要“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十七屆六中全會《中共中央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要“發揮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在促進文化繁榮發展中的積極作用”,這是對宗教界提出的殷切希望,我們佛教界既深受鼓舞,又倍感責任重大。古籍是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是中華文明綿延數千年、一脈相承的歷史見證;古籍也是人類文明的瑰寶,是中華民族貢獻給世界的一份豐厚的文化遺產,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資源。歷史上曾經創造出了浩瀚如海的文獻典籍,這些古代文獻典籍承載著豐厚的歷史和文化內涵。保護好、研究好、利用好這些古籍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事,因此,保護好珍貴古籍,是我們的榮耀,更是我們的責任。

(作者為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江蘇省佛教協會會長)

圖:網絡 文:《法音》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