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拜託不要再用“演技炸裂”來吹捧楊紫了

對於演員來說,“演技炸裂”這個詞,可能是網友給予他們的最高讚譽了。

但頻繁的用在流量明星身上,實在讓人感到不適。

大抵是近兩年人們對於流量明星摻和影視劇的反感,格外放大了自己的情緒。

這其中也不乏粉絲們對偶像的殷切盼望,類似於老母親看到自家孩子有了一點進步,忍不住向鄰家極致炫耀的勁頭。

以楊紫為例,但凡是哭戲場面,網絡上總能出現相當規模的“演技炸裂”的吹捧。雖然她的粉絲一直以她為榮,她在同時期的小花中,也確實優秀,但並不代表她能承擔得起“炸裂”“教科書式演技”這些最高讚譽。

一些網友對她的評價是,“流量中的演員”、“演員中的流量”,這話一點也不過分。

在流量明星中,楊紫絕對是認認真真去演戲並且一直在進步的。但在演員中,楊紫又過於消耗自己的資源,偶像劇一部接一部,角色大致雷同。

她想做個真正的演員,卻走著楊冪那樣的流量之路。

你也許會疑問,演偶像劇有什麽不好,至少能收獲超高人氣。

事實上,很多偶像劇的編劇和導演並不是很明白某些場景應該配合怎樣的表現。

這就導致了——演員找不到角色共情點。

所謂共情點,楊紫早就意識到了,但她沒有辦法啊!(後面會有詳細分析)

哭戲是演技的試金石

哭戲——毫無疑問被人們定義為檢驗一個演員是否有演技的試金石。

楊紫是北影畢業的正規科班生,又是童星開始起步,經過系統訓練的演員,通常表演風格更傾向於“表演派”,即是在學校時,老師就會教你“哭的時候應該怎樣快速調整情緒,如何能做到在合適的時機剛好落淚”。

聰穎的楊紫在哭戲方面還算比較得人心,至少她可以快速醞釀出情緒,哭出真正的眼淚。但若不偏不倚的評價的話,楊紫在某些場景中的表現確實過於誇張。

這當然和導演、編劇的意向也有很大的關係。

偶像劇裡通常都有一個爛俗的情節:生死離別時,角色會絕望哭泣並不停的大喊:不要走,不要走……或類似的台詞。

我相當費解,一個人真正哭得不能自己的時候,說得出那麽多話嗎?而且還是聲嘶力竭的大喊大叫?

這完全突破了人類的常識啊。

《天乩之白蛇傳說》中,楊紫有一段哭戲是這樣的:

聲嘶力竭的哭喊,台詞一大堆,但是眼淚明顯跟不上節奏,這一段完全是在賣力的演出悲怮情緒。

只有癱坐在地時,楊紫的情緒才真正到了位,因為這個時候她不需要記太多台詞,可以讓情緒充分宣泄出來。

後來楊紫說(以下為大意),這部劇裡有很多哭戲是自己覺得沒必要去那樣哭的,因為導演要求這個時候必須哭,一邊喊著台詞一邊還得嚎出撕心裂肺的感覺,那麽只能硬逼著自己去表演,但實際上很缺乏“共情感”。

她更喜歡讓眼淚自然而然的流下來,不刻意煽情。

如果演員自己都無法共情,觀眾又如何能夠共情,僅憑聲嘶力竭的乾嚎就是“演技炸裂”了嗎?這種評價恐怕連楊紫自己都不敢認同。

但在《香蜜沉沉燼如霜》裡時,楊紫的哭戲就比較收放自如,笑著落淚、絕望的落淚、糾結的落淚、帶著恨意的落淚……各種複雜情緒都試了個遍。

這對於演員來說也是非常過癮的體驗。

關於大哭和說台詞能不能同時進行

偶像劇金牌配音季冠霖曾坦誠的說過,自己在配音時遇到很悲情的台詞場景時,也會哽咽、哭泣,然後音調就會不由自主的改變,甚至都說不出話來。

為了更好的配合演員的表現,她必須極力克制自己的情緒。

遇到孫儷這樣的還好,甄嬛的台詞可以和哭戲配合得天衣無縫(《甄嬛傳》裡的哭戲,幾乎是沒有台詞的)。遇到另一種完全沒進入情緒的演員,就出現了奇怪的效果:語調足夠悲怮,演員的臉卻誇張至極(或波瀾不驚),甚至還有一絲想笑。

早期的瓊女郎劉雪華,算是深刻領悟了流淚時準確卡點的精髓。並且可以把大哭和聲嘶力竭同時進行。

導演讓她在哪句台詞的時候掉淚,她就會精準的在那一兩秒掉下淚來,淚珠比別人更大顆,落地有聲——砸地板上有啪啪的響聲。

這是她的天賦,平日裡就總是一副淚汪汪的模樣,據她說,自己的眼睛本身也有些問題,眼淚天生比別人多。

除了天賦之外,像她這樣能夠將眼淚醞釀在眼眶中,在合適的時候掉落,其實就是上面提到的“表演派”——她不一定是進入了這個角色。而是通過借鑒情緒的方式在5秒鐘內落下淚來。

這種演技非爐火純青的功力而不可得,更是導演最稀罕的演員。

由於早期台灣偶像劇的格局和時代背景,導演對情緒表現得格外誇大,當時觀眾也很吃這一套。

所以很多瓊瑤苦情戲裡,一些不需要掉淚的場合也被要求掉淚,哭起來撕心裂肺、嚎起來歇斯底裡。但像劉雪華這樣,哭再厲害也不流鼻涕,更不糊妝面的,幾乎沒有。

劉雪華哭戲絕美不花妝的絕招是:流淚時先聚集足夠的量,然後微微低頭,讓淚水不經由臉頰,而從下眼眶直接掉落下來。

但絕大部分演員,無法在(好不容易)醞釀出情緒的時候,還記得怎麽保持最美的姿態。

觀眾還是很理解的,楊紫哭花了妝,我們稱之為“沒有包袱”的飆戲,朱一龍在《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中,哭得掉鼻涕,被網友稱讚。

其實都沒錯,從生 理角度來講,淚腺與鼻腔相同,淚水量大的時候,會流入鼻腔混合一部分黏液經由鼻子流出來,這種是沒有辦法控制的,反而能直觀的證明演員是真流淚而不是點了眼藥水。

被演員賦予了靈魂的哭戲,能瞬間將角色情緒戳進你的心坎,也就是共情。

《白鹿原》裡張嘉譯扮演的白嘉軒,在得知仙草染上疫病(當時無法醫治)時,他悲嗆、彷徨、六神無主,拚命地忍住眼淚,幾個“不行啊”,讓觀眾的淚水瞬間決堤。

有層次感的哭戲,只需要簡單的台詞,甚至沒有台詞,就足以讓人共情。

科班畢業的演員更傾向於“表演派”

對比整個行業演員的表現,墨君以自己的方式將演技由高到低區分為四檔:

一檔:體驗派

二擋:表演派

三檔:依賴派

四檔:保守派

體驗派

體驗派其實也分了兩種,廣泛來說就是演員全身心體驗角色,做到了戲裡戲外難以區分的狀態,堪稱神級演技!這對觀眾來說是真正的享受,看他們的表演時絕對不會出戲,但對演員來說卻不盡然。

史上最拚的小醜扮演者希斯萊傑,就是因為無法抽離角色,患上了抑鬱症,最終過量服藥葬送了自己的生命。

體驗派雖然能讓自己最大程度貼合角色的情感狀態,看起來更自然、生動,但是也會讓他們過度沉浸在角色當中,很長一段時間都不能擺脫掉角色生活。

如87版《紅樓夢》林黛玉的扮演者陳曉旭,她本沒有太多表演經驗卻天生具有憂鬱的氣質,在劇組幾年的集訓當中如魚得水,直到和林黛玉合二為一。

她說:“我能從上萬競爭者中得到‘林黛玉’的角色,也是因果緣分。十幾歲時,我就開始理解她、感受她,還把她的詩抄寫在日記本上。如果追溯到前世,也許會更奇妙,說不定我們就是一個人呢”。

離開劇組之後,陳曉旭在另一部電視劇裡也扮演了一個相同氣質的角色。

有人說她拒絕治療癌症繼而出家,都是因為受到了林黛玉這個角色的影響。實際情況無法考證,但可以確定的一點是,這個書中人物自她十幾歲的時候就開始影響到她,以致於定格了她整個人呈現出來的恬靜氣質,一輩子都沒有改變。

拍完戲之後能夠及時抽離的人,是我們最樂於見到的。演戲歸演戲,盡量不要影響自己後續的生活為好。

這一點可以參考舒淇,她進入角色快,抽離得也快。導演不喊卡,她可以一直不出來,但拍完戲之後該幹嘛就幹嘛。

表演派

表演派多常見於表演系科班出身的人,在學校裡,他們就已經知道要如何有效的醞釀出情緒,以最快捷的方式入戲。

他們基本都能穩定的發揮,導演和觀眾都很滿意,但他們偶爾會顯得如同話劇表演一般誇張。

情緒不再是遵循於自然的表達,而是有一些固定的條條框框,但凡是學有所成的人,出道後都能做到中規中矩,偶爾出彩。

嘗試鑽研過多種類型角色的人,最終能成長為爐火純青的狀態,完美抹掉表演痕跡。這個時候,他們就成為了“老戲骨”,幾乎能和體驗派不分高下了。

這也是年輕演員最常出現“演技炸裂”的一派。因為很多年輕觀眾並不能區分聲嘶力竭的哭喊與潤物細無聲的悲怮,哪一種更打動人心。

或許這些感受也和人的年齡有很大的關係。年輕的時候容易受到瓊瑤劇式哭喊的感染,閱歷多了之後,才能明白那種哭不出聲的痛楚,更能戳進心扉。

就大多數作品而言,楊紫的表演風格屬於表演派,但只要脫離了導演的桎梏,她可能會給人驚喜。

比如《親愛的熱愛的》其中有一個片段,楊紫飾演的佟年在得知韓商言(李現 飾)要與她分手時,她很委屈的哭了,沒有任何誇張的表情,這種難過的情緒自然而然,很容易就把觀眾的情緒帶入到戲裡去——就如同我們自己在親身經歷一樣。

我想,楊紫已經能夠知道自己該選哪一種路數最適合自己。只是身在演藝圈,半點不由人。

遇到開明的導演會有充分的發揮空間,遇到“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的情況,只能配合起來乾嚎到底了。

這種時候還尬吹“演技炸裂”就非常的不合時宜。

依賴派

沒有系統訓練過的演員,在機緣巧合之下進入娛樂圈,並且天賦極高的,起初大多是依賴派,找到正確的路子之後,他們可能會成長為更高級的“體驗派”。

依賴派可以參考早期的倪妮。《金陵十三釵》中倪妮的表現是她從影歷史中的高光時刻,但她這次的成功多數依賴於導演的悉心指導。

倪妮當時在南外讀書,表演經驗一片空白。被張藝謀選中之後便利用寒暑假進行了三年的秘密培訓,大四的時候才開始正式拍戲。

一個沒有演戲經驗的大學生如何演出風情女子的神韻來?

張藝謀有自己的一套辦法,畢竟他是第五代導演中最善於拍女性的人。倪妮就是這樣被挖掘出了另一面,變成了搖曳生姿的南京女子玉墨:一抬眼、一回眸,都是萬種風情。

脫離了張藝謀之後,倪妮竟然不再有拿得出手的高分電影。日常花路也是越走越偏,最後在人們的印象中變成了“網紅”一樣的存在。

直到《宸汐緣》播出,倪妮才真正掰回了大家對她的偏見。從心碎絕望到接受現實,這一系列的眼神變化僅在十幾秒之間,沒有一句台詞,卻讓觀眾陷入了共情。

以前在拍攝哭戲之前,倪妮需要看一整夜的悲情電影催生情緒,自己在家哭了很久,到了第二天因為情緒過度釋放導致幾個小時都無法進入角色,耽誤劇組拍攝而內疚得大哭。

這真的是一種很傻很天真的入戲方法。

如今的倪妮只需要自身融入所扮演的角色便可收放自如。她找到了合適自己的體驗方式。

從依賴於導演才能超水準發揮,成長到靠自己的演技拯救一部作品,倪妮和張震的精彩表現讓前奏拖遝的《宸汐緣》成為了“真香”現場。

正因為沒有受過正規科班訓練,倪妮反而隱隱有了“體驗派”的勢頭。與同時期的“中花”比較,她還有更多的潛力等待發掘。

保守派

保守派以鄭爽為代表,她是真正的科班出身(與楊紫同一所學校),在學校還獲得過優秀學生三等獎獎學金,可以說最初的鄭爽是獲得過肯定的。

大二時,鄭爽參加了杉菜一角的海選,並正式開始入圈的第一部電視劇《一起來看流星雨》的拍攝。

《流星雨》的爆紅奠定了芒果台自製雷劇的鼻祖地位。儘管在狂轟濫炸的行銷策略下,它成為了年度現象級爆火劇,劇中一眾角色都紅(又黑又紅)得一塌糊塗,但依然掩蓋不了整部劇的沙雕氣息。

只是當年鄭爽的這個角色比起其他人幸運太多,噴H4的、噴劇情的,鋪天蓋地,唯獨很少人去噴楚雨蕁這個角色。但凡提到她,都會形容為“靈動、可愛”。

比起其他同期出道的演員,她幸運到幾乎找不著北。不知道是因何原因,鄭爽竟然還在《青春鬥》裡採用了原聲出演!我為何用“竟然”這個詞,這是因為平日裡聽鄭爽接受記者採訪時,說話就吐詞不清晰,更何況去演繹一個螢幕上的角色。

糟糕的台詞功底讓觀眾怨聲載道,不看字幕基本無法聽清鄭爽在說什麽。好歹也是在學校演過話劇的,怎麽就越學越退步呢?

出道就擁有超高話題度,資源好到同行羨慕,卻數十年如一日的在扮演楚雨蕁。但又由於同類型角色演繹過多,近幾年不僅失去了楚雨蕁的天真靈動,還多了些矯揉造作之感。

藉由《流星雨》出道的演員各有發展,沒想到當年比較沒有存在感的俞灝明,被大火毀容後還沉澱了下來,走上演技派的路子。

男主張翰一直在霸道總裁的美夢裡不願醒來,與鄭爽的路子是同一掛:固守成規。所有的劇都在演慕容雲海。直到《戰狼2》中才讓觀眾對他的印象有所改觀。

幾乎所有人都在尋求突破。

十年了,鄭爽卻還丟不掉“靈動、可愛”的標簽。嘟嘴、咬唇、瞪眼三大法寶走遍天下,無論在哪部劇裡都脫不開這個套路。最後因為演技受到質疑,還發出了“掙完錢就走人”的言論,讓一眾網友目瞪口呆。

保守派在演藝圈存在很多,只不過有些人起點比較高,之後還能保持較高的水準,因此所遭受到的非議也不多。

保守可能是遭遇了瓶頸,也可能是沉迷於讓自己爆紅的那部作品角色當中,沾沾自喜。

胡歌當初差一點就成了保守派,《仙劍》系列爆紅之後,接連拍了幾部類似角色的電視劇,演什麽都脫不開李逍遙的影子。在觀眾還沒反應過來的時候,他自己先反應過來了。

於是他推開邀約專心去演了一年的話劇,瓶頸期一突破,便為觀眾奉獻出了《偽裝者》、《琅琊榜》這樣的轉型之作來。

為什麽一直演偶像劇等於自廢武功

演員的功底再好,也要依托於作品和角色的魅力。同類型劇很難激發出演員更多的可能性,久而久之就“油”了,你再難以從TA身上看到真誠的演技。

所以說一直演同類型劇,對於演員來說是非常廢功的行為,例如楊冪演了那麽多偶像劇大女主,為何人們津津樂道的仍然是當初那個跳脫的雪見,或是隱忍的雪鳶?

無論白淺、扶搖,還是喬菲、童薇、傅函君……這些角色都有著相同的影子,職場劇更是披著商戰的皮,從頭到尾的談戀愛。

唯獨雪見和雪鳶以及郭襄這幾個角色比較返璞歸真,讓楊冪有了些層次感。

對了,近幾年演技炸裂這個詞也經常會出現在楊冪身上。但事實上,靠畫個猙獰的妝容,展現出扭曲的面孔,就算得上是演技炸裂了嗎?太臉譜化了!

大多數演了多年偶像劇的明星都願意轉型,有一部好的代表作才能真正從流量明星中脫離出來。

但她終究還是沒有轉型成功,《逆時營救》、《寶貝兒》都是雷聲大雨點小,或許楊冪錯認了一個事實:扮醜、扮邋遢、凹敬業人設並不是證明演技的途徑。

文藝片不是鍍金片。

由於過多的演同類型劇,她已經形成了固定的演技套路,被偶像劇磨滅了挑戰更多可能的心境。

像李易峰那樣盡早跳出舒適圈,才能順利轉型啊!

現在的楊紫,正在持續輸出偶像劇角色,也不斷的聽到“演技炸裂”的讚美之聲。聽得多了,難免沾沾自喜而失去初衷。

她現在還算清醒的知道自己要做什麽,但以後呢?若被資本捆綁不能及時實現想法,最終也會如楊冪一般,困在演技套路裡成為習慣,再想要轉型而無能為力。

這是我們都不願意看到的。

“演技炸裂”這種誇張的形容詞,拜託不要隨便套用到還在成長的年輕演員身上了。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