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響尾蛇也有“社會性”冷血動物並不像人們說的那麽冷血!

作為一種高水準的食肉動物,響尾蛇在生態系統中佔據著重要地位,影響著食物鏈,在維持植物、食草動物和食肉動物之間的平衡等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們知道,一個群落中失去一個物種也許不會造成災難,但是,在生態系統中不斷出現更多物種的消失,大自然的平衡將會遭到破壞。

幾年前,響尾蛇專家柯迪·布倫南曾經觀察過美因賓夕法尼亞洲當地森林裡的一個響尾蛇棲息洞,這一次他帶領一個研究小組再次來到這裡。現在正值春季來臨之際,經過漫長冬眠的蛇開始甦醒,研究小組此行的目的就是了解森林響尾蛇的生存情況。

研究小組在附近發現了一處隱蔽的長滿樹木的懸崖。懸崖頂部是一處小小的空曠地,裸露的崖石上布滿裂縫。這種空曠地在美國東北部的森林裡很少見,只要有可能。這樣的地方常常成為蛇類藏身的最佳選擇。

森林響尾蛇屬於冷血動物。每當冬季來臨就需要尋找庇護所度過寒冷的冬天。對它們來說,賓夕法尼亞洲東北部森林中偶爾能見的密布裂縫的崖石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到第二年5月初,當氣候逐漸變暖時,響尾蛇便從安全過冬的石縫裡爬出來,遷徙至樹林深處。此後它們將在森林裡逗留到10月中旬霜凍出現時。才再次回到曾冬眠過的地方。5月,陽光剛有一點灼人。這時蛇喜愛在露天逗留,享受一下透過霧靄投射下來的溫暖陽光。它們常常十多條聚集在一起,在大石頭縫下邊互相糾纏,心滿意足地享受陽光,偶爾才輕輕地遊動一下身子。

森林響尾蛇大致有兩種顏色,大多呈黑色。少數是鮮亮的黃色,上面還帶有棕色的斑點,但兩種顏色的響尾蛇可能出自同一個家族。在5月前後幾周的時間裡,剛離開冬眠洞穴還處於少年時代的雄性響尾蛇以及沒有懷孕的雌性響尾蛇會相繼離開冬眠區域,遷移到在初春已變得蔥鬱茂盛的森林裡去——在經過漫長冬日的“禁食”之後,它們需要找到能果腹的小型哺乳動物。響尾蛇動作遲緩,耐力也差,但它們有耐心、善於偽裝、感覺敏銳,還擅長從埋伏地輕快地一擊。

經過幾個月的狩獵和大吃大喝,雄蛇的能量積累日漸豐富,現在它們開始躁動起來,在森林中到處遊走,活動的範圍往往比正常情況下要大出15~20倍,它們的戀愛季節已經來臨,在接下來的日子裡,它們要尋找能與自己共築愛巢、完成交配的雌性。

而成年的雌性則需要儲備大量的脂肪以養育後代,一般情況下。雌蛇從上一次產仔到再次懷孕之間至少需要3年時間,有時甚至需要6年,這主要視食物的豐歉而定。這樣,在一定範圍活動的雌蛇每年就只有部分能進入繁殖期,它們的交配期一般在夏季末。冬眠期間,雌蛇能巧妙地將獲得的精液保存在自己的生殖道內,次年春初便有受精卵產生。在整個懷孕期間,雌蛇不再捕食,甚至在經過漫長冬季的不吃不喝之後,這些準母親在整個夏天仍然堅持不去捕食。這時,它們呆在曾冬眠過的區域附近(一般是向南的洞穴),僅靠體內好不容易儲備起來的脂肪保證受精卵在腹內成長髮育。

情況好的話,雌蛇將在8月下旬產下幼蛇。此時已憔悴不堪的母親仍然需要繼續呆在幼蛇身邊。雖然幼蛇出生後就能分泌毒液保護自己,但此時它們仍是無助的弱者,容易遭到許多其他食肉動物的攻擊。同時,剛出生的幼蛇需要一周的時間呆在空曠地點曬曬太陽,直到脫去出生時的皮為止。然後,它們再隱蔽到相對安全的叢林裡。這期間母親總是呆在附近,保證它們不受隱藏在暗處的其他食肉動物的攻擊。雖然這種養育模式在響尾蛇和其他毒蛇中很常見,但學者們並不欣賞這種生存模式需要付出的犧牲。想像一下,如果你的體內懷著孩子,整整一年放棄享受吃喝的樂趣,直到孩子消耗完體內的營養獨立生活,這種日子才告一段落,這會是一種什麽情形下這也就是生活在北方相對寒冷氣候裡的雌性森林響尾蛇每隔3~6年才生育一次的原因。

如此緩慢的繁殖周期,以及從幼蛇到成年蛇需要的10年時間,導致森林響尾蛇數量增長率低下,如果再遭遇不測,將更難恢復元氣。

在繁殖周期內,給人印象最深的當數響尾蛇的社會性。不管是舒適的蛇洞還是可以安全享受陽光的空地,對森林響尾蛇來說,能找到這樣的地方都值得慶幸。春夏兩季,懷孕的雌蛇常懶洋洋地糾纏在一堆曬太陽,然後在生物學家稱為“產仔群棲處”的地方相對集中地產下幼蛇。令人動容的是,幼蛇產下後母親們還用自己的身體纏繞成一個原始狀態的“托兒所”,將幼蛇圍在其中讓它們安全地曬太陽。

那麽,這些蛇是在理想的產仔場所偶爾相遇,還是某種更微妙和更複雜的社會關係趨使它們聚集在一起的呢?

很久以來,一些脊椎動物學家理所當然地認為:蛇類總體來說是一種不合群的動物,它們過著孤獨、過分簡單化的生活,僅僅受食物需要和性的原始本能所支配。但在最近的研究中,通過無線電跟蹤及其他一些技術手段的觀察。人們發現過去的一些認識有失客觀。森林響尾蛇在野外可以活到30歲,而且一定數量的蛇仿佛生活在一個穩定的、相互合作的團體內,它們之間的關係持久——在森林中部循著同樣的路徑活動,喜歡在同一棵倒下的樹乾下一起曬太陽,然後一起脫皮。有時可能出於某種需要,一群蛇還會一條跟著一條地從一個洞穴遷到另一個洞穴,而幼蛇也有跟隨成年蛇活動的傾向。基因研究顯示,同住一個蛇洞的蛇有近親關係。另外,對與森林響尾蛇相似的草原響尾蛇的研究顯示。他們在某種程度上能分泌報警信息素,用以組織群體防禦或調停糾紛。

綜上所述,再加上母蛇對幼蛇的特殊呵護,不難作出判斷:響尾蛇的社會生活並不像們所想的那麽過於簡單。

為了得到更詳盡的資料。科學家還需要回到實驗室觀察被圈養的蛇類是否認識它們的親戚。在其他動物的社會生活中,家族關係的認同是形成高級社會體系的基礎,但是過去的研究還沒有證據顯示蛇類有這種能力。如果蛇類懂得相互合作。它們的野外生活將因此得到很多好處。比如。一群蛇呆在一起比單獨一條蛇能更長時間地保持體溫,體溫調節能保持較高的效率。又比如。對食肉動物來說,一群蛇比一條蛇有更大的威懾作用,更容易發起激烈的抵抗。除此以外,由於家族成員間有著共同的基因,如果蛇以家族的形式組成的話,將使家族成員間的關係更加堅固——從進化論的觀點來說,苒育後代就是將自己的基因傳給下一代。因此,如果幫助非直系親屬如旁系的兄弟姐妹存活下來並生長繁殖的話,就能保證與自己相同的基因繼續傳承下去。

在實驗室裡。科學家最初將響尾蛇的幼仔分開單獨餵養,然後從它們中任選一些,逐一放入容囂,在容器裡已有一條與它們並不沾親帶故的蛇。結果發現,幼蛇們——至少是雌性幼蛇——與它們同窩的蛇有更多的接觸。換言之,雌蛇似乎認得出自己的姐妹。這一神奇的結果引領科學家進行下一步的觀察——利用基因技術檢測生長在野外的雌蛇的家族關係。研究小組選擇的是一些常在群棲地一起曬太陽的雌蛇。目前,這一研究仍在繼續中。科學家希望能夠證明:森林響尾蛇是按照母系氏族組合的,也就是說,按照母親一邊的關係形成社會群體,由不同代的響尾蛇個體組合而戚。可以期待,這一發現將進一步改變人們對蛇類的負面看法。那種陳舊的,認為蛇類是沒有感情的食肉動物,過著孤獨索然無味的生活。彼此同避免社會聯繫的觀點有可能被證明是不真實的。

響尾蛇一年一度地聚集在自己的棲息地是一種自然奇觀,但至今還不被一些自然學家和普通人所欣賞,但有一點值得注意,這些蛇的棲息地對當地更多爬行動物來說也十分重要。現在,數量曾經十分龐大的森林響尾蛇正在失去棲息地和被過度捕殺的雙重壓力下迅速減少。由於沒有更多的人關心這一物種是否處於積極的保護之下。這使它門的處境愈加困難。

事實上,人類對蛇類有一種天生的癡迷,這種癡迷可以幫助人們對所有不尋常的、有趣的蛇類產生欣賞之情。下次,當你在森林裡遇到一條蛇的時候,你也許會被驚嚇一跳。在一些神話和傳說中,森林被描寫成充滿魔力的地方,是一個讓感官敏銳起來並能迅速發現隱藏在大樹後面的危險的地方。但反過來想,不存在任何危險,沒有出沒無常的野生動物的森林是真實的、壯觀的森林嗎?響尾蛇的消失一個很真實的可能,將不可挽回地改變森林,使森林僅僅成為一道舞台的布景,而不再是大自然的入口。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