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端午,竹子在流淚

2009年的11月8日,江西衛視《傳奇故事》欄目播出了一期名為「深夜,竹子在流淚」的節目,介紹了一個似乎「神奇」的現象:貴州某地的一處竹林,逢到濕潤無風的氣象,如果入夜後在任意一竿竹的竹身上鑿個洞,都會有水從洞中滴滴流出。據親歷者講,在最好的情況下,一竿竹在一夜間可以流出十多斤清水。

這一發現讓所有人,包括以竹為研究對象的專家,都十分意外和驚奇。然而,對於類似現象的記錄其實散見於傳統文獻,歷代不絕。如相傳為五代人馮贄所著的《雲仙散錄》中,就有一條消息:

《金門歲節》曰:重五日,午時有雨,則急砍竹一竿,竹節中必有神水……(「重五竹節」)古人因為無法解釋竹節中涵有清水的現象,便將之視為「神水」。

不過,到北宋時,沈括在《補筆談》卷三中,卻能以理性與平靜的態度詳細講述道:

嶺南深山中,有大竹有水,甚清徹。溪澗中水皆有毒,惟此水無毒,土人陸行多飲之。至深冬,則凝結如玉,乃天竹黃也。王彥祖知雷州日,盛夏之官,山溪間水皆不可飲,唯剖竹取水,烹飪飲啜皆用竹水。次年,被召赴闕,冬行,求竹水不復可得。問土人,乃知至冬則凝結,不復成水。

在宋代,嶺南的深山中,就有很多大竹在竹乾中飽含水液,可以「剖竹取水」。彼時,當地的自然狀況比較險惡,地面流水都帶有損害人體的毒素、病菌等等,無法飲用,因此本地人在山中行路之時,往往靠從竹中取水來解渴。官員王彥祖到雷州上任的時候,正值盛夏,山溪裡的水尤其含有很多危險的成分,於是他及其家人在經過這一帶時,乾脆用竹中之水來解決炊飯烹茶的全部問題。

沈括在宋代曾經記述過的奇妙自然現象,在今日能夠再現於世,這真是令人激動。據專家在電視節目中解釋,如此現象的發生,乃是因為一片竹林中所有竹子的根部都在地下相連,這些根須像抽水機一樣,吸取大量水分,並提升到竹乾中加以貯存。

節目中所涉及的竹林處於濕熱地帶,較之其它地方,這裡的竹子能吸收到的水分尤其豐富,入夜之後,沒有陽光照射造成的水氣蒸發,竹乾中就積涵了大量的水,這時,在任何一枝竹的乾身上鑿洞,整個竹林都會通過相連的根須向這枝不斷喪失水分的竹子輸送水液,於是,就形成了竹洞能不斷出水的「奇觀」。

專家的這一番科學解釋,讓我們對於沈括所介紹的「剖竹取水」現象也終於有了明白的答案。顯然,以宋時的自然環境條件,中國大地上的許多地方,包括嶺南,遠比今天濕潤得多,況且那時嶺南的深山中古木交柯,竹子終日籠罩在不見風日的潮悶陰暗之中,所能積涵的水量特別大,因此,在一天中的任何時候都能從竹身上取到水,不必如今天這樣非得等到深夜。另外,王彥祖所碰到的現象——那些大竹到冬天便無水流出——原因並非「至冬則凝結」,而是由於入冬之後整個環境變得相對乾燥,竹乾中貯存的水量大為減少。

節目中也提到,下雨之後,竹洞能夠出水的現象比平時更加明顯,這是因為雨後地下蓄水豐沛,竹林能夠更迅速地吸飽水液,儲水量大。端午節時值盛夏,正是多猛雨的時節,因此在這個日子前後尤其容易碰到竹節中有水的情況,如《雲仙散錄》所反映,唐人偏偏在端午節與竹水之間建立起因果關係,想來原因即在於此。

真所謂實踐出真知,活竹乾上能夠流出清水的這一發現,還破解了另一則宋人筆記留給後人的困惑。江休復所著《江鄰幾雜誌》如此寫道:

天台竹瀝水,被人斷竹梢,屈而取之,盛以銀甕。若以他水雜之,則亟敗。

何為「竹瀝水」?明人謝肇淛《五雜俎》認為就是「竹露」,也就是竹葉上的露水,理由則是:「若醫家火逼取瀝,斷不宜茶矣。」原來,由於竹乾普遍富含水分,中醫有一種傳統久遠的做法,就是把新砍下的竹節放在火上烤,在火烤之下,青竹節會沁出一定量的水液,就叫「竹瀝」,是一味用途廣泛的中藥。謝肇淛的推理是,用火烤出來的竹節滴液怎麼可能用於煎茶呢?絕對不可能。實際上,宋人所說的「竹瀝水」顯然並非中醫所用的「竹瀝」,而是從活竹的翠乾上流出的清水。

看起來,浙江天台山在北宋時代的局部氣候高度濕潤,當地的竹子在枝乾中含有超量的水分,以致只要折斷竹梢部分,從折斷處就會向外流溢清水。最絕的是,那時的人特意收集這種水液,密封在銀罐裡,運往四方,滿足上層社會的奢侈品位。一次,著名書法家蔡襄與另一位士大夫同道蘇舜臣鬥茶,蔡襄所用的茶品更勝一籌,而且煎以經典的惠山泉水。蘇舜臣的茶相對略次一些,不過,他精彩地運用了竹瀝水,結果點出的茶水最終勝過了蔡襄:

蘇才翁嘗與蔡君謨鬥茶。蔡茶精,用惠山泉;蘇茶劣,改用竹瀝水煎,遂能取勝。

竹瀝水能把惠山泉都比得遜色!可見,在北宋人的體驗中,經翠竹乾過濾、滋潤過的清水,其提供給舌尖的滋味是精彩絕倫的。

大約,天台山的環境很快發生了變化,當地的竹林失去了必要的濕度,於是,美味的天台竹瀝水很快就廣陵音絕,以致周在南宋初期便感到疑惑:「果爾,今喜擊拂者,曾無一語及之,何也?」(《清波雜誌》 「拆洗惠山泉」)

奇特的是,到清代乾隆時期成書的《本草綱目拾遺》中,竹瀝水重新變回為玄幻性質的「竹精」:

汪東藩《醫奧》雲:毛竹內剖之,新竹多有水,乃竹精也。以不臭色清者入葯佳。治汗斑,以雞毛蘸水刷上,立退。

在明清時期,醫生們始終能夠留意到竹瀝水的存在,不過,卻無法仍像宋人那樣將之視為尋常事物。至於如謝肇淛這樣的非專業人士,則完全不知世間竟有此物的存在,當然更無法想像以其煎茶的滋味。也許,自然環境惡化,竹瀝水的現象變得遠比前代罕見,於是導致了這一知識上的退化。

然而,似乎,宋代風雅階級曾經有過的那一種奇異的奢侈,在今天,又有希望被開啟塵封。也許,真的會在不久之後,人們又可以重新品到曾經在蔡襄們舌尖上流轉的滋味?

《唇間的美色》

編輯:金少帥 戚宛珺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